(共23张PPT)
第五单元
19 苏州园林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砖砌(qì) 镂空(lòu) 蔷薇(qiáng)
B.丘壑(hè) 池沼(zhǎo) 铺筑(pù)
C.轩榭(xuān) 庸俗(yōng) 模样(mó)
D.依据(jù) 蔓延(wàn) 依傍(bàng)
解析:
B项中“铺”应读pū;C项中“模”应读mú;D项中“蔓”应读màn。
A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赴南极科学考察的同志们,劳苦功高,不但在南极建立了两个考察站,还带回了许多珍贵的 。
(2)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制作精美,十分珍贵,具有很高的 价值及研究价值。
(3)与中介公司签合同时,一定要细心 合同条款。
A.标本 鉴别 斟酌 B.标本 鉴赏 推敲
C.标志 鉴赏 斟酌 D.标志 鉴别 推敲
解析:
“标本”指供教学、研究用的样本;“标志”指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1) 句中“标本”更合语境。“鉴赏”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鉴别”指辨别(真假好坏),重点在于区分辨别。(2)句中“鉴赏”更合语境。“斟酌”侧重指反复考虑,决定取舍,可用于事情、文字等;“推敲”侧重指反复琢磨考虑是否恰当,选其优者,多用于文章、字眼、表现方法等。(3)句中“推敲”更合语境。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苏派盆景,一方面是自出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依照古人的名画来做。
B.四面山的望乡台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互相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C.聪明的重庆人因地制宜,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重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D.春天的人民公园,花红柳绿,满眼的珠光宝气,游客们无不感到繁华和欢悦。
解析:
“别具匠心”指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不能形容自然景物。
B
4.按照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正确的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②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③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④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⑤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③①⑤④②
解析:
本段文字介绍苏州园林的角落美,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内容。据此可正确排序。
5.下列各句属于生动说明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C.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
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D.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解析:
生动说明,也叫文艺性说明,是指在说明时或穿插传说、趣闻,或进行描写,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说明对象介绍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方法。C项属于生动说明。
C
(20-21·济宁金乡期末)阅读选文“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回答问题。
6.选文中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7.选文第三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去掉加点词“往往”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8.选文第四段中“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9.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角度写,或从导游角度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叶圣陶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选文中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示例: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答案示例:
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桥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7.选文第三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去掉加点词“往往”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8.选文第四段中“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
举例子、打比方。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9.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角度写,或从导游角度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叶圣陶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介绍苏州园林,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赞美之情。
10.下面语段中画线句都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①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清代,兴旺于明代。②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近一百七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③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榜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第①句语序混乱,应调整为: ,
。
(2)第②句存在语义矛盾,应删去“ ”。
(3)第③句中存在词语使用不当的现象,应把“ ”改为“ ”。
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
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近
榜样
标本
11.请仿照前后句子,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
初中的语文之旅,我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接受着心灵的熏陶,受益匪浅:漫步苏州园林, ;走进黄土高原,惊叹于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登上地球之巅,敬佩于登山队员的勇往直前。
答案示例:自豪于园林建筑的自出心裁
解析:
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可知横线上填写的句式为“……(表情感的两字词语)+于+园林建筑的……(表苏州园林特点的四字词语)”。合理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窗,中国园林的眼睛
张玉梅
①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②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窗栏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
③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而窗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以下几种用途——一是借景,二是框景,三是对景,四是漏景,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④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
⑤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花窗,冰梅纹窗棂、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棂、花鸟纹窗棂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幂”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锦、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幂图案的衍生。
⑥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窗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在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旨趣。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⑦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就了每个人的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⑧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
(选文中有改动)
12.请说说选文第②段中哪句话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
13.第⑦段画线句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句中加点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窗”在园林造景中的多种用途。
C.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而“窗”是二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D.第⑧段“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句中加点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由小见大”
的哲学思想,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2.请说说选文第②段中哪句话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
解析:
根据第②段“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可知“窗”的整体特征:“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
答案示例:
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
13.第⑦段画线句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示例:
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一方面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使文章更有韵味和哲思,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更加突出了窗“成就了每个人的风景”的特点。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句中加点词语“往往”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窗”在园林造景中的多
种用途。
C.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而“窗”是二者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
D.第⑧段“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句中加点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
了“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
“而‘窗’是二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误。与文中“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的表述不相符。
C
15.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班内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联: ,
(2)【诗句还原】下面是一首吟咏苏州园林“怡园”的诗歌,次序已被打乱,请将它还原。
①水芝开出似车轮 ②便有红鱼跳绿萍
③石幢一尺桃花雨 ④叠石疏泉不数旬
原诗正确的顺序是: (只写序号)
(3)【拟写标题】学校电视台拟拍摄专题电视片《话说苏州园林》,该电视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下面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从其他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再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
示例:历史——自然遗风
(1)【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联: ,
答案示例:苏州园林冠江南
解析:
对联要求上下句对偶,格式相同,字数相同,内容相关。上句“桂林山水”为偏正短语,“甲”为动词,“天下”为名词,所以可以对“苏州园林冠江南”,其中“苏州园林”为偏正短语,“冠”为动词,“江南”为名词。
(2)【诗句还原】下面是一首吟咏苏州园林“怡园”的诗歌,次序已被打乱,请将它还原。
①水芝开出似车轮 ②便有红鱼跳绿萍
③石幢一尺桃花雨 ④叠石疏泉不数旬
原诗正确的顺序是: (只写序号)
④①③②
解析:
分析打乱诗句可知诗歌中有假山和池沼,讲究空间逻辑,我们可以联系《苏州园林》第四段依次写了假山、池沼、花草、游鱼来确定本诗歌的顺序。“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该诗写了园中的假山、流泉、荷花、游鱼之美,上下错落有致,展现了园林立体的空间之美,勾画了一幅生动有趣的鱼戏莲叶图。
(3)【拟写标题】学校电视台拟拍摄专题电视片《话说苏州园林》,该电视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下面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从其他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再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
示例:历史——自然遗风
答案示例:
①建筑——巧夺天工 ②文学——诗词沃土 ③旅游——登临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