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三峡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三峡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8 19:1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10 三 峡
(1)亭午夜分_ __ _  
(2)夏水襄陵_ ______ 
(3)沿溯阻绝__ _____ 
(4)素湍绿潭_ ______
(5)飞漱其间_ _ 
(6)晴初霜旦__ _____
(7)略无阙处__ _____ 
(8)属引凄异___ ____ 
(9)空谷传响__ _____

冲上、漫上
阻断
急流
冲荡
下霜的早晨
完全没有
连接
回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解析:
A项的两个“非”都是“不是”的意思;B项的两个“绝”的意思分别是“极高的” “消失”;C项的两个“自”的意思分别是“在”“如果”;D项的两个“故”的意思分别是“因此,所以”“原来”。
A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 非宁静无以致远
B.绝 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C.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D.故渔者歌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翻译下列语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解析:
注意重点词的翻译。(1) 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2)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御:驾驭。(3)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甚,很。
答案示例: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答案示例:
(白帝和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没有这么快。
答案示例: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的趣味。
4.按照原文填空。
(1)《三峡》的作者是   (朝代)   ,文中总写春冬之时景物的特点及其给予作者的感受的句子是:   ,   。
(2)《三峡》中与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3)《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句是:  ,   。
(4)《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北魏
郦道元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20-21·济南历城区期中改编)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___________
(2)略无阙处___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
(4)属引凄异___________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静以修身
B.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春冬之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其间千二百里 其一犬坐于前
7.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三峡的山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___________
(2)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
(4)属引凄异________
逆流而上 
同“缺”,空隙、缺口
这里指飞奔的马
延长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静以修身
B.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春冬之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其间千二百里 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
A项的两个“以”分别是“动词,认为”和“介词,用”;C项的两个“之”分别是“助词,的”和“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D项的两个“其”分别是“代词,这”和“代词,其中的”;只有B项的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就”。
B
7.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三峡的山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解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山峰遮蔽了太阳,从侧面表现了山势险峻的特点,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夏水暴涨,水势的迅猛湍急就可想而知了,从而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了铺垫。
答案示例:
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了铺垫。(意思相近即可)
(一)阅读文言比较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 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8.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
(2)不以疾也 疾:____________
(3)发大溪口 发:____________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________________
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10.【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________;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译文: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 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乙】二十六日,(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得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 仰头望苍天,发现苍天好像是一匹白练的样子。(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峡中水面平静,看起来犹如油瓶。经过圣姥泉,大概发现大石上有一条大裂缝。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关口的西门正对着滟滪堆。滟滪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数十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滟滪堆数十丈了。”
8.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
(2)不以疾也 疾:____________
(3)发大溪口 发:____________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________________
顺流而下
迅速,快
出发
好像……的样子
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解析:
句中的重点词语“自(如果)、亭午夜分(正午和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答案示例: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解析:
句中的重点词语“呼(呼喊、喊叫)、于(在)、则(就)、屡(多次)”。
答案示例:
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10.【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大意,结合具体的语句概括填写作答。可依据“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和“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来概括填写作答。
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
11.【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甲】文画线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意思是: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三峡山绵延的特点。【乙】文画线句子“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的意思是: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得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突出了三峡山高峻的特点。
答案示例:
【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入云霄可以看出。
(二)(21-22·威海乳山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江 水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②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③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④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⑤秀峰,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仰瞩俯映弥⑥习弥佳流连信宿⑦不觉忘返。目所履历⑧,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有删改)
【注】 ①迳:经过。②形容:形状。③至:极,最。④践跻:亲自登临。⑤叠崿:重叠的高崖。⑥弥:更加。⑦信宿:两三日。⑧履历:经历,经过。
12.用“/”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绝壁或千许丈________
(2)略尽冬春_______ 
(3)常闻峡中水疾_______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15.本文中三峡的山有哪些特点?
参考译文:
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②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③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④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⑤秀峰,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仰瞩俯映弥⑥习弥佳流连信宿⑦不觉忘返。目所履历⑧,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 ①迳:经过。②形容:形状。③至:极,最。④践跻:亲自登临。⑤叠崿:重叠的高崖。⑥弥:更加。⑦信宿:两三日。⑧履历:经历,经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西陵峡。《宜都记》 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绝壁有的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差不多凋零。猿啼的声音非常凄清,在山谷中回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听人们说,峡中水流险急,却没有人谈到这里山水之美的。”待到我亲自登临这片土地,一到这里就满怀欣喜,这才相信耳闻总不如亲见了。那重叠的高崖、秀丽的峰峦,实在难以用笔墨形容。林木参差,郁郁葱葱。仰观山色,俯视倒影,愈看愈感美妙,流连游赏了两三日,不觉乐而忘返。平生亲眼所见的景物,没有像这样壮丽的了。自从高兴地看到这个奇异的景观,山水如果有灵,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12.用“/”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解析:
要根据句意,结合句子层次和句式进行划分。画线句句意为:仰观山色,俯视倒影,愈看愈感美妙,流连游赏了两三日,不觉乐而忘返。“仰瞩俯映”是动作,“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是结果,三个短句意思层层深入,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美景的喜爱。据此划分即可。
答案示例: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有的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绝壁或千许丈_________
(2)略尽冬春___________
(3)常闻峡中水疾___________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差不多
湍急
解析:
重点词翻译:至,非常;绝,消失。
答案示例:
猿啼的声音非常凄清,在山谷中回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
15.本文中三峡的山有哪些特点?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句子概括。由“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可概括为“山脉高峻重叠”;由“绝壁或千许丈”,可概括为“绝壁千丈”;由“林木高茂,略尽冬春”,可概括为“树木高大茂密”。
答案示例:
山脉高峻重叠,绝壁千丈,树木高大茂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