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美丽的颜色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美丽的颜色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9 08:3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9 美丽的颜色
第二单元
(1)章爷爷的住处在这条lì( )青路的尽头,非常简陋( )。屋里连台电风扇都没有,每到夏天都zào( )热无比。
(2)最近两天,那家工厂一直在liàn( )制一种东西,那些róng( )化以后的残渣( )散发出来的气味简直让人窒( )息。
(3)夏日午后,一场猝( )然而至的大雨,将晒得快融化的柏油马路从炽( )热中解救出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zhā
chì
zhì
lòu
解析:
“熔化”的过程需要加热,“溶化”需要在液体中进行,(1)根据“沸腾”可知是加热过程,应用“熔化”。“预测”侧重“测”,多指有依据的测量、推测,“预料”侧重于猜想,可以是没有根据的,(2)应用“预料”。“迷恋”通常指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留恋”指不忍舍弃或离开,(3) 没有舍弃或离开的语境,应用“迷恋”。“殷切”指深厚而急切,“热切”指热烈恳切,(4)用于形容“好奇心”,应用“热切”。
2.在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B
A.熔化 预测 迷恋 殷切
B.熔化 预料 迷恋 热切
C.溶化 预料 留恋 殷切
D.溶化 预测 留恋 热切
(1)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    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2)玛丽从前很天真地    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
(3)比埃尔和玛丽有时候离开仪器,平静地闲谈一会儿,他们谈的总是他们所    的镭。
(4)(玛丽)怀着    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
解析:“微妙”的意思是深奥玄妙,难以捉摸。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猝至:突然到来)
B.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炽热:温度高,极热)
C.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
一个女人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微妙:美好,美妙)
D.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放射:指由一点向四外射出)
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
A.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B.居里夫人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C.居里夫人是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女科学家。
D.居里夫人这个名字对我国人民是不陌生的。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榜样”。C项,语序不当,应把“第一位”放在“获得”前面。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我国人民对居里夫人这个名字是不陌生的”。
5.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玛丽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其实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           。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增添一分绿意/就装点一分春意/就点缀一角夜空
解析:
画线句的结构是:如果你是+数量词+名词,就+动词+数量词+名词。据此仿写即可。
居里夫妇提取镭的过程,是他们人生的精彩旅程。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一段精彩的旅程。 。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解析:
选句⑥中的“在旅行中”与总起句中的“旅程”相衔接;第③句是分说第⑥句中的“走进小说天地”的;第②句是分说第⑥句中的“登上戏剧舞台”的;第⑤①两句将课文描述为“美味大餐”;第④句是总结句。
6.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A.⑤①④⑥②③ B.⑥⑤①③②④
C.⑥③②⑤①④ D.⑤①⑥③②④
(2021·河北中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
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
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的长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
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脩——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
④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己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己高者强上万倍。
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跟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无地的。
⑥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⑦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
⑧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一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
7.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怎样的情感?
8.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
9.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10.选文第⑦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11.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
答案示例:
崇敬和缅怀。
解析:
从“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怀着崇敬的心情。从选文对段玉裁的生平、治学、品格等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怀着缅怀的心情的。
7.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
为了便于说明段玉裁纪念馆的位置;介绍愚池的由来,以此衬托段玉裁的治学精神。
解析:
从文中“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可以看出,写愚池是为了便于说明段玉裁纪念馆的位置;对“愚池”由来的介绍以及“愚”的含义的理解,也衬托了段玉裁的严谨治学精神,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8.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承上启下。
解析: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内容上,承接上文对段玉裁为人的赞颂,同时领起下文对段玉裁严谨治学精神的介绍;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9.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⑥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答案示例:故乡人为他建造纪念馆;拟建“经韵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人们理解与崇敬段玉裁,以他为榜样。
解析:此题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作答即可。从第②段“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和第⑦段“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等内容可知,故乡人为他建造纪念馆,同时还拟建“经韵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后人对段玉裁的理解、崇敬和缅怀,所以作者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10.选文第⑦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⑦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
解析:
从第③段“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可以看出段玉裁是一个“刻苦勤奋”的人;从第④段“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可以看出段玉裁是一个“为人谦逊”的人;从第⑤段“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可以看出段玉裁是一个“忠诚学术、不慕名利”的人;从第⑥段“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可以看出段玉裁是一个“治学严谨、勇于创新”的人。
答案示例:
刻苦勤奋;为人谦逊;忠诚学术,不慕名利;治学严谨;勇于创新。
11.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