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认识不等式说课课件[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认识不等式说课课件[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6-10-29 18: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教材分析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不等式、方程、函数这三者是刻画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把数学抽象化为直观形象是教材编排的显著特点;
生活实际 概念抽象 实践应用的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等式不仅是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数量不等关系分析,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理解不等式概念;2、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不等关系与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学会用不等式刻画不等关系;3、经历不等式的数轴表示,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4、通过观察、对比、归纳,体验教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分析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用数轴表示不等式;难点:理解形如b<x<a的不等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在数轴上表示形如b<x<a的不等式;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教法与学法创设合理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适时引入类比思想,使新旧知识顺利迁移,充分利用数轴的功能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合作交流领会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数轴表示,经历尝试、模仿、体会,把不等式模型转化为学生的认知。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创设:感知实际问题中不等的数量关系课本P96:1、2、3、4、5通过合作交流,在学生已有的对数量大小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从现实世界中分析数量的不等关系,并尝试用不等号连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感受不等关系时比较自然,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设计二、讨论归纳: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意义v≤40,t≥6000,3x>5,q<p+2,x≠3,讨论:这些式子有何共同的特征?与已学过的等式有何区别?通过讨论、类比,使学生理解不等式模型存在的合理性与等式模型的相对性,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正常迁移。教学过程设计巩固新知:根据数量关系列不等式课本P97:根据下列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是重点,及时的巩固训练必不可少,使学生熟悉文字表达与不等号间的对应关系,增强学生的符号感。补充:a是任何实数,则a2表示什么数,怎样用不等式表示?教学过程设计合作探究:不等式的数轴表示(1)已知x1=1,x2=3,请在数轴上表示出x1,x2的位置(2)x<1表示哪些数?你会在数轴上表示吗? x≤1呢?1≤x<3在数轴上怎样表示呢?教学过程设计不等式的数轴表示是难点,通过足够的铺垫,及时的比较,使学生体验到数轴表示的合理性,深刻体会数轴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理解、归纳、操作,不能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学过程设计补充练习:根据下列数轴表示,分别写出相应的不等式;xxxx通过观察数轴,写出相应的不等式,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对不等式与数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克服学生对数形结合的畏难情绪,也为今后学习不等式的解做好铺垫。教学过程设计1、如何在数轴上表示x<a?3、如何在数轴上表示b<X<a(b<a)?2、如何在数轴上表示x≥a?想一想,画一画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拓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中不等式模型课本P97:例2思考:小明离学校的距离是200米,小强离小明的距离是50米,请问小强离学校的距离是多少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让学生理解不等式模型的重要性,获得成就感,感受不等式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学习观。思考题的安排是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见证,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小结:学习不等式的收获与体会你能用“x=60”,“x≤60”分别叙述一个实际的生活情景吗?不等式:“x≤3”与“x<3”在数轴上的表示有什么不同?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回避了陈述性小结的被动回忆,可以很好的调节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1、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由具体--抽象—具体的内容安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体现数学生活化。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强化了“形”的特征,增强学生数形结合意识。3、合作学习使概念的理解更具有效性,改变了过多的接受学习所形成的被动学习,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