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同步训练
21世纪教育网wjw1966
一、单项选择题
东北地区地形特点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区域单元十分完整;东北地区的农、林、渔、矿等资源十分丰富。据此回答1~2题。2·1·c·n·j·y
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对农业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地广人稀,有利于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A. B. C. D
2.本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居全国首位
B.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丰富
C.土壤肥沃,黄土广布
D.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据此完成3~5题。2-1-c-n-j-y
3.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
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
4.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 )
A.玉米 B.小麦和大豆
C.春小麦 D.甜菜
5.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 )
A.松嫩平原西部 B.呼伦贝尔草原
C.三江平原 D.林区草地
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及食品供应安全,国家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下图为“我国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图(2008~2015年)”。据此完成第6~8题。 21*cnjy*com
6.该优势农产品是( )
A.棉花 B.玉米 C.水稻 D.大豆
7.M产区发展该农产品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 )
A.耕地面积小 B.光热条件差
C.土壤贫瘠 D.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
8.N产区发展该农产品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①光热充足,搭配好 ②人均耕地面积大,耕地集中连片 ③黑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④纬度位置高,气温低,自然灾害少,病虫害少【来源:21cnj*y.co*m】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黑龙江省黑河市(50°15′N)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限,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这里曾是种稻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禁区不仅可以种稻,还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据此完成第9~10题。【出处:21教育名师】
9.黑河市曾是种稻禁区,其主要的制约条件是( )
A.劳动力缺乏 B.灌溉水源缺乏
C.热量不足 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来源:21世纪教育网.Com]
10.由“种稻禁区”到“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B.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来源:学优]
C.全球气候变暖 D.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如图表示某地农业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生态农业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畜牧场、沼气池、耕作业
B.耕作业、畜牧场、沼气池
C.沼气池、耕作业、畜牧场
D.畜牧场、耕作业、沼气池
12.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最适宜发展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内蒙古草原
C.南方低山丘陵 D.黄土高原
二、综合题
1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个区域应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会发生深刻改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21教育网
材料一 下图是甲年份和乙年份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甲年份和乙年份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下图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 ,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 ;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小麦 ;水稻 ;玉米 。?【版权所有:21教育】
(2)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 ,?
引起农业生产格局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列表归纳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农业
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14.季节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东北甲地区种植水稻原本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后来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发展“井灌种稻”。目前,俄罗斯正计划将其远东地区的数百万公顷闲置土地以象征性的租金长期租给外国人耕种。21·世纪*教育网
(1)指出图中季节冻土等日数线的走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指出甲地区发展“井灌种稻”的有利水源条件,并分析该条件的主要成因。
(3)近年来中国人到乙地区租种土地现象不断增多,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
15.读安徽省和河南省地图,结合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甲 乙
材料一 安徽省是我国农业生产大省,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27.1亿斤,比2010年总产量616亿斤增产11.1亿斤,实现“八连增”。从自给不足到“中部粮仓”——安徽粮食30年增产300亿斤。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材料二 河南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肉类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其速冻食品更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产品更新,河南已从“中国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21*cnjy*com
(1)与河南相比,安徽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
(2)分析河南省发展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优势条件。
(3)根据材料概括河南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措施。
(4)安徽、河南两个农业主产省近年来受旱灾影响较大,试分析原因与对策。
参考答案
3.D 4.A 5.C【解析】 第3题,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此外,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也较快。第4题,根据题中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在东北地区的分布可知,玉米的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第5题,东北地区的放牧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和部分林区草地,三江平原开垦后主要属于农区,以种植业为主,可发展舍饲畜牧业。
6.B 7.D 8.C 【解析】第6题,由该农产品的主要分区可知,该农产品为玉米。第7题,M产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是其发展的不利因素。第8题,N产区位于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且地广人稀。21cnjy.com
二.综合题
13.【答案】:(1)水稻 小麦 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西北部地区 从原有与玉米混作到东部、南部大面积分布(由中部地区向南部、北部、东部扩展) 逐步向北部扩展
(2)热量 气候变暖,使一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3)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农业
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解析】:第(1)题,甲年份,小麦种植分布广泛,乙年份仅局限于西北部,面积缩小最大;水稻由中部向南、北、东部扩展;玉米种植区域向北部扩展。水稻种植由混作到单独种植,面积扩大最大。第(2)题,从甲年份积温数值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热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从乙年份积温可以看出,积温数值明显升高,说明该区域升温明显,气候变暖。第(3)题,根据东北地区内部的地域差异,考虑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人口等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因素,归纳各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第(1)题,季节冻土等日数线东段大致呈东西延伸,受纬度影响显著;西段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受地形影响显著。第(2)题,该地区纬度较高,蒸发弱,多沼泽,地下水丰富,因而可以发展该种植技术。第(3)题,从区位、地价、政策、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分析。21·cn·jy·com
15.【答案】:(1)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水稻播种面积大,单产较高。
(2)地处我国小麦主产区,原料充足;(京广、陇海)铁路干线连接南北、贯通东西,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www.21-cn-jy.com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原因:全球气候异常,导致季风区降水变率增大,降水较常年偏少,加之人为破坏生态,地表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干旱灾害加剧。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