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习题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习题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09:2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________
(2)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________
(4)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城
泛指武器装备
离开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
B.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
解析:
A项中“而”分别是“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的意思;B项“之”分别是“动词,到/代词,他”的意思;C项“以”都是“介词,凭借”的意思;D项“者”分别是“代词,……的原因/代词,……的人”的意思。
3.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义一致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亲戚畔之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
解析:
A项古今义分别为“放弃/委托”;B项古今义一致,都有“界限”之意;C项古今义分别为“内外亲属/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项古今义分别为“国防/国家”。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君子/有不战 D.战必胜/矣
D
解析:
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战/必胜矣”。
5.按课文理解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2)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概括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方面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大学》
《中庸》
《论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20-21·德州夏津期末改编)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俭以养德
C.以我酌油知之
D.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8.孟子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试结合本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
护城河
同“叛”,背叛
7.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俭以养德
C.以我酌油知之
D.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B
解析:
B项中的“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其他三项中的“以”是“介词,凭借”。
8.孟子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试结合本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案示例:
孟子文章运用排比,增强语势,有说服力。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或“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
【乙】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有改动)
【注】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9.解释下列加点字。
(1)城非不高也___________ 
(2)寡助之至____________
(3)镇国家_____________
(4)连百万之军_____________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2.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后填空。
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也可以用【甲】文原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参考译文:
【乙】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乙】高祖说:“各位列侯将领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攻下的地方就分封给他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在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我比不上张良;安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能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9.解释下列加点字。
(1)城非不高也________
(2)寡助之至________
(3)镇国家________
(4)连百万之军________
城墙
极点
安定
联合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答案示例: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解析:
这句话意思是“各位列侯将领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所以断句为“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答案示例: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解析:
之,到;至,极点;顺,归顺;筹策,谋划;帷帐,军帐;决,决定;于,在。落实这些重点词义,翻译通顺即可。
答案示例:
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在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
12.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后填空。
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也可以用【甲】文原句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心胸宽广、善于用人之长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班彪①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②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 班彪列传》,有删节)
【注】①班彪(3—54):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②敷:铺叙。
13.解释加点词语。
(1)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_____________
(2)行不逾方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A.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16.选文中的班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进行概括。(至少三点)
参考译文:
班彪①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②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①班彪(3—54):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②敷:铺叙。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班彪既有高才又喜爱阐述创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班彪又被征到司徒玉况府。当时,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属不完备,师官保官很缺少。班彪上奏书,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考察后举荐司徒廉做望都长,官吏百姓都爱戴他。建武三十年,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他所著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论说:班彪凭着通达儒学的高才,侧身在危险混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论不失去公正,当官不求急忙向上升,正直不背叛他人,陈述文章的文采用来编制国家的典籍,处在卑贱贫困地位却没有烦闷的表情。为什么他能这么坚定地坚守道义坦然平静呢。
13.解释加点词语。
(1)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__________
(2)行不逾方______________
做,担任
逾越,超过
1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A.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解析:
例句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A.判断句;B.判断句;C.省略句,省略了主语;D.倒装句。
15.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答案示例:
班彪既有高才又喜爱阐述创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
解析:
好,喜爱;遂,于是。落实这些重点词义,翻译通顺即可。
16.选文中的班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进行概括。(至少三点)
解析:
由“彪既才高而好述作”可概括出“才高过人,喜爱阐述创作”;由“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可概括出“善于荐才”;由“倾侧危乱之间”可概括出“敢于担当”;由“行不逾方,言不失正”可概括出“言行中规中矩”;由“仕不急进”可概括出“不急功近利”;由“贞不违人”可概括出“不违信义”;由“守贱薄而无闷容”可概括出“甘于贫贱”。
答案示例:
(1)善于荐才。如:班彪考察后举荐司徒廉。(2)才高过人,喜爱阐述创作。如:彪既才高而好述作。(3)敢于担当。如:倾侧危乱之间。(4)言行中规中矩。如:行不逾方,言不失正。(5)不急功近利。如:仕不急进。(6)不违信义。如:贞不违人。(7)甘于贫贱。如:守贱薄而无闷容。(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