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1 生态环境的保护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 )
A.CO2、SO2、氟利昂 B.SO2、CO2、氟利昂
C.氟利昂、CO2、SO2 D.CO2、氟利昂、SO2
2.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
4.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5.人们不是过度放牧就是垦荒种地,结果使宁夏的许多牧场、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不仅牛没了、羊没了,甚至就连土壤中的蚯蚓、昆虫几乎都不见了,这一现象明显地告诉我们( )
A.蚯蚓仅能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 B.岩石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土壤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D.蚯蚓和昆虫的活动影响生态结构
6.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
偷猎
31%
20%
丧失栖息地
32%
60%
生物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A. 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造成的
C.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造成的
D.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7.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8.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婚配可以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9.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营养级
一
二
三
四
分解者
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
能量(kJ·m-2·a-1)
141.0
15.9
0.9
221.7
呼吸消耗的能量
(kJ·m-2·a-1)
501.2
79.1
13.2
0.5
192.6
A.该生态系统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28%
B.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kJ·m-2·a-1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10.下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
C.选择Ⅱ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
11.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12.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的目的不包括( )
A.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C.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导致地理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保护藏羚羊等物种的多样性
D.防止出生率下降,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二、简答题(共40分)
13.(16分)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是南方某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某研究小组对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开展生态系统调研活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尽管南岭远离工业化城市,但调查发现终生未离开过南岭的小灵猫体内的含铅量较30年前高出近50倍,这说明铅循环具有___ ____的特点,它可以通过_______ _进入小灵猫体内。
(2)下表为该森林公园中甲、乙两种树木种群密度的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90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①甲、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 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 。
②甲、乙两个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提供_______ _。
③由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 __能力。
④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_______ _。
⑤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 _。
14.(14分)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越来越困难,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成为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一种首选方案,可以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效益。如图是某人工湿地公园的碳循环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成该人工湿地公园的碳循环图解。
(2)输入该人工湿地公园的能量是________ 和________ 。
(3)该人工湿地中的绿藻等浮游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藻类等植物提供了充足的_______ 。
(4)该人工湿地公园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植物群落具有_____
(5)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
(6)由于碳循环具有________ 所有国家共同参与,才能解决因CO2浓度上升导致的温室效应现象。
15.(10)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 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能力,其基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代表_____ 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 ___。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 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
(4)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
(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课时作业11 生态环境的保护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 )
A.CO2、SO2、氟利昂 B.SO2、CO2、氟利昂
C.氟利昂、CO2、SO2 D.CO2、氟利昂、SO2
解析: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联系的内容多,如温室效应与气候的变化,温室效应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臭氧层的破坏与人体健康细胞癌变的联系,土地沙漠化与沙尘暴的形成等。在学习中,要从原因与危害等方面去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A
2.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解析:本题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制定必要的法规。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和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会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B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
解析: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多样性,还包括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降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又称为生态价值,而潜在价值是指目前还没有发现的价值。
答案:C
4.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解析:运用平衡棒原理研制出新型导航仪属于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的一种方式,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时,引进物种可能成为入侵物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降低生物多样性。
答案:C
5.人们不是过度放牧就是垦荒种地,结果使宁夏的许多牧场、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不仅牛没了、羊没了,甚至就连土壤中的蚯蚓、昆虫几乎都不见了,这一现象明显地告诉我们( )
A.蚯蚓仅能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
B.岩石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土壤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D.蚯蚓和昆虫的活动影响生态结构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草原植被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形成荒漠,而荒漠中既无水分又无营养,生物无法生存。据此不能得出岩石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但可得出只是其中的土壤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且参与生物圈的构成。
答案:C
6.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
偷猎
31%
20%
丧失栖息地
32%
60%
生物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A. 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造成的
C.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造成的
D.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解析:由表可知:鸟类生存受到的主要威胁是丧失栖息地,而栖息地的丧失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哺乳动物生存受到的威胁较多,主要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外来生物入侵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该表不能判定是什么生态系统。
答案:B
7.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解析:此题中甲图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在图甲中A是组织液、C是血浆、B是淋巴、D为细胞内液,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C,当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图乙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A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
答案:C
8.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婚配可以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解析:由于环境条件是有限的,虽然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但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K值为环境的最大承载量,16亿为人为控制的最大值,并不是K值。
答案:D
9.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营养级
一
二
三
四
分解者
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
能量(kJ·m-2·a-1)
141.0
15.9
0.9
221.7
呼吸消耗的能量
(kJ·m-2·a-1)
501.2
79.1
13.2
0.5
192.6
A.该生态系统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28%
B.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kJ·m-2·a-1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解析:由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00%≈11.28%;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总量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之和,由于后两部分能量不能确定,所以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应是863.9 kJ;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10.下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
C.选择Ⅱ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
解析: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开发不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森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这样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
答案:D
11.(2009·上海综合)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解析:“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对生态的破坏。火山爆发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人类掠夺式开发导致的结果。
答案:B
12.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的目的不包括( )
A.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C.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导致地理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保护藏羚羊等物种的多样性
D.防止出生率下降,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解析:从形成地理隔离到新物种的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该设计目的是保持原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设通道有利于种群的基因交流,从而提高其适应性,保持数量的稳定性。
答案:C
二、简答题(共40分)
13.(12分)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是南方某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某研究小组对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开展生态系统调研活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尽管南岭远离工业化城市,但调查发现终生未离开过南岭的小灵猫体内的含铅量较30年前高出近50倍,这说明铅循环具有____ ____的特点,它可以通过________进入小灵猫体内。
(2)下表为该森林公园中甲、乙两种树木种群密度的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90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①甲、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
②甲、乙两个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提供________。
③由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
____能力。
④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________。
⑤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
解析:小灵猫属于高营养级生物,因而铅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入小灵猫体内。由表格所给数据可知,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明显相反,所以推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竞争关系;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这里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包括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有机物。
答案:(1)全球性 食物链和食物网 (2)①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②能量和有机物 ③自我调节 ④以甲植物为食的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⑤缺乏有利变异
14.(14分)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越来越困难,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成为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一种首选方案,可以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效益。如图是某人工湿地公园的碳循环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成该人工湿地公园的碳循环图解。
(2)输入该人工湿地公园的能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3)该人工湿地中的绿藻等浮游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藻类等植物提供了充足的_______。
(4)该人工湿地公园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植物群落具有_____
___结构。
(5)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
(6)由于碳循环具有________性,因此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参与,才能解决因CO2浓度上升导致的温室效应现象。
解析: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含有的N、P等元素释放出来,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该人工湿地公园是在原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于次生演替。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解决温室效应,需要全球共同参与。
答案:(1)补充箭头:植物??大气中的CO2,同时在相应箭头旁标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大气中的CO2,同时在箭头旁标明呼吸作用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3)含N、P的无机盐等 (4)垂直 (5)次生演替 (6)全球
15.(14分)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
(2)图中A代表______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
(4)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其基础为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3)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0.05+0.25+2.1+5.1-5=2.5[J/(cm2·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2.5+0.5+9+4-2=14[J/(cm2·a)],则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是14+3+70+23=110[J/(cm2·a)]。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4÷110×100%≈12.7%。(4)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依赖于反馈调节。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3)110 12.7%
(4)自我调节 反馈调节
(5)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等(合理即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