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1 红星照耀中国
(含考点解读、作家作品、经典情节、文章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分析、阅读策略)
【考点解读】
(1)识记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顺序;
(3)感受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人物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并
能通过相关情节总结概况;
(4)了解书中人物的故事,能从他们的身上感受红军精神;
(5)体会这部作品的重大意义。
【作家作品】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著名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活的中国》、《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等。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正如埃德加·斯诺所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有太多的疑问在斯诺心头盘旋。为了解开这些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经典情节】
突破四方阵线
国民党以四道主要的防卫线,有许多水泥筑成的机关枪巢和碉堡支持着,包围了华南的苏维埃区域。红军必须先粉碎这四道防线,才能到达西方没有封锁的区域。在红军的努力奋斗下,成功突破了四道防线。
强渡大渡河
国民党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红一团到渡口下游,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俘虏了川军一名指挥官和他的船,夺得了到北岸去的交通。16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坐着第一只船冒着川军的密集枪战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巩固了渡河点。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后,红军来到泸定桥边准备占领这最后一道可以进入川中的战略要地。有三十个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没有桥板的铁链上过桥,在他们的下面是万丈之深的悬崖,对面则是敌军的炮火与子弹,可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前进。随着一个个战士中弹掉崖,这也正壮大了这个敢死队的志气,他们一个个走过桥,将手榴弹掷入敌人的机枪阵地中,红军就在他们的血拼下,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而此时的白军早已经仓皇后撤。
通过大草原
各路红军迫于无奈,开始陆续强行穿越川西北的大草地。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最为艰苦也是最为悲壮的一段。茫茫草地,漫漫泽国,荒无人烟,鸟兽绝迹。很多红军宝贵的生命被草地沼泽吞没,被河水激流冲走;部队断粮了,开始吃皮带,皮鞋等一类动物皮制的东西,饥饿至极,就挖野菜、草根吃.被饿死,毒死的红军不计其数;草地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寒冷,战士们晚上就背靠背的休息御寒,即使这样,早上醒来,很多战士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了,以这样的“睡姿”长眠在此。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虽然途中不断有人倒下,大部分红军还是撑过来了,胜利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文章主题】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伟大而 的精神风貌。在本书中,斯诺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他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要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艺术特色】
高度纪实,洞察深刻
本书大多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方法,记录了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斯诺站立于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了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预见性的结论。
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的外貌、性格,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大量采用白描、对话、特写等描写方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气度恢宏、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疾恶如仇的贺龙……
善设悬念,擅长场景描写
作者善设悬念,以替读者揭开谜底的方式进行叙述。作品一开头,斯诺就从人们对“红色中国”的种种疑问谈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还擅长场景描写,描绘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硝烟征尘、磅礴气势立显笔底。
【人物分析】
毛泽东
(令人感兴趣的苏维埃掌权人)
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他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说话平易,生活简朴,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性格特点: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一丝不苟,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人物事例:(1)与父亲的矛盾和斗争;(2)剪辫子、参军;(3)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4)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时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润湿;(5)对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
朱德
(不摆架子的红军总司令)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人乒乓球打得好,篮球打个“不厌”。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从朱德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后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
性格特点:
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为革命甘愿抛弃个人财富和地位,作战经验丰富:①仔细制订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②积极主动戒除烟瘾;③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④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⑤打过几百次仗,经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周恩来
(温文尔雅的“造反者”)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
性格特点: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②为斯诺规划九十二天的采访行程。
贺龙
(两把菜刀闹革命)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土匪头子;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武装。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贺龙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对有钱人仇视。
性格特点:
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①客人在桌下开枪,贺龙面不改色;②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③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④行军神出鬼没。
彭德怀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他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吃苦而劳,是个很活泼的人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生活节俭: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不吸烟,不喝酒。迟睡早起。很喜欢孩子,常有孩子跟着,脱棉衣给小号手。
性格特点:
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①奋起反抗欺负他的老师;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③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④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与部下一样;⑤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用游击战取得胜利;⑥喜欢孩子,尊重“红小鬼”。
徐海东
(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
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的队伍。门牙因为骑马的事碰掉的。徐海东是斯诺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事实上,除了贺龙以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性格特点: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无私诚实,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阶级意识强:①回击富家子弟的欺负;②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③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④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阅读策略】
(1)第一周 阅读内容:序言~第六篇 阅读目标:快速简要地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过程及写作目的;了解斯诺为什么来中国;了解贺龙的“传奇”事迹;探寻毛泽东由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家的原因;了解第五次“围剿”的起因、经过及意义。 阅读任务:(1)读序言,解密内容;(2)探寻红色中国之初体验。 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一) 阶段训练(一) (序言~第六篇) 一、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主的精华”,这里的“西北部”,保安是他采访的主要地点。(3分) 2.《红星照耀中国》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个人风采和独特魅力。例如,作者在书中写道:“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就是被作者在书中称为“书生出身的造反者”的周恩来(人名)。“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上面的统计数据来源于红军的长征(军事行动)。(2分) 3.斯诺抓住机会,动身前往红区,前路风险未知,随身携带的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是唯一让他感到放心的东西。(1分) 4.在陕北民众眼中,“白匪”指的是民团,民团是由地主和乡绅组织的。(1分) 5.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在这个人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1分) 6.斯诺用整整一章来写周恩来,这一章是《造反者》,他在这一章中写道:“这个造反者先逃到武汉,又到南昌,参加组织著名的八一起义。”(2分) 7.《去红都的道路》中的“红都”,即红色中国的临时首都,指的是保安。(1分) 8.“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这段文字是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1分) 9.毛泽东初到北京,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杨昌济帮毛泽东找工作,将毛泽东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最终毛泽东获得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2分) 10.五四运动之后,毛泽东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生的政治活动上,成为《湘江评论》的主笔,还在长沙帮助创办了一个书社,叫“文化书社”。(2分) 11.毛泽东所在的新民学会自己办了报纸——《新湖南》,并在这个报纸上公开鼓吹实行男女平权和代议制政府。(1分) 12.《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到的“教书先生老徐”是徐特立,斯诺在《人生五十始!》一章重点讲了他,他五十岁投身共产党是这个标题的由来。(2分) 13.红军剧社的节目形式颇多,但表演的中心主题是一致的,即抗日和革命。(2分) 14.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的人是贺龙。“短促突击战”的创始者是林彪。被斯诺称为“现代侠盗罗宾汉”的是刘志丹。(3分) 二、选择题 1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邵力子原是蒋介石的私人秘书,蒋介石派他担任陕西省的省主席,目的是促成国民党与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B.日本侵略热河时,南京没有作任何抵抗的准备,张学良背了黑锅,屈服下台,去欧洲“考察”一年,取得了一个大胜利——治愈了吸毒恶习。 C.由于德国军事顾问们的建议,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时完全依赖堡垒体系,红军又放弃了运动战术,导致红军在这次反“围剿”中失败了。之后被迫退却,于1934年10月北上迁移——长征。 D.《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在《红军剧社》一章中讲述了陕北军民一起看戏的场景,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散坐在地上,不远的网球场上还有几头羊在悠闲地吃草,毛泽东等人分散在观众中间,戏开始后,没有人去注意他们,可见其自由、平等的氛围。 16.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书中对毛泽东的描述最为详尽,文中写他在生活上是一个很随意很幽默的人,他甚至当着作者的面搜寻着什么寄生物,让人实在为他的不拘小节而感到惊叹。 B.作者先在白家坪见到毛泽东,之后在毛泽东的安排下,作者在苏区临时首都保安采访到了周恩来并搜集到相关资料。 C.《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到10月在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 D.《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为第一部向全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解析】B.书中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中写了作者先在白家坪见到周恩来,之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奔赴苏区临时首都保安采访到了毛泽东并搜集到相关资料。故本项表述错误。 17.“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这一机会”指的是( C )(2分) A.红军试图穿过山西北上抗日B.西安事变C.东北军与红军私下达成协议D.卢沟桥事变
18.下列对红军粉碎敌人四道防线的方式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江西的第一道防线——突破B.湖南的第二道防线——占领C.湖南的第三道防线——血战D.第四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击溃
【解析】D.《举国大迁移》一章中说:“广西和湖南的军队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放弃了第四道也是最后一道的防线,红军就挥师北上。”所以本项中的“击溃”表述有误。 19.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 B.张学良在欧洲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拜见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C.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周恩来。 D.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 【解析】B.《汉代青铜》一章写道:“张学良在欧洲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他见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会晤了麦克唐纳,也不是苏俄愚蠢地不让他去访问,而是他治愈了吸毒恶习。”故本项表述错误。 20.安塞的赤卫队队长与民团打遭遇战的缘由是( C )(2分) A.从一个农民口中得知民团追踪“我”而来。 B.从一个农民口中得知民团进犯县境,民团头子是一个洋鬼子。 C.从一个少年先锋队员口中得知民团进犯县境,民团头子是一个洋鬼子。 D.从一个少年先锋队员口中得知民团追踪“我”而来。 21.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怀着对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等很多问题进行探寻的愿望,斯诺踏上了寻求答案的道路。 B.同中国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红军战士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红军从整体来说是那么不可战胜,这深深地吸引了斯诺。 C.斯诺除了带着的一封给毛泽东的介绍信,没有其他可以让他感到放心的东西,但他还是愿意前去探明事情真相,哪怕牺牲生命。 D.斯诺是从南京出发开始这次采访活动的,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计划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最终目的地。 22.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成立的学生社团是( A )(2分) A.新民学会B.互助社C.马克思主义小组D.复兴会
23.该书作者在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文中的“大规模的转移”指( C )(2分) A.北伐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红军长征D.南昌起义部队南下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可知,这是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也就是红军长征的描述,故选C。 三、简答题 24.读了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班里举行“伟人毛泽东读书经历分享会”,请你讲述一个毛泽东读书(阅读)的经历,并结合下面两段话,说出自己的思考。(4分)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又是知识渊博的学问家。读书是毛泽东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主席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主席涉猎的书籍,包罗古今中外。 答:经历:(示例)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中,生活费的三分之一都用来订购报纸,还常常在报摊上买书和杂志,走上井冈山之前,他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2分)。 思考:(示例)读书能启发思考,增长智慧,伟人无一不是通过不断读书获取成功必要的养分的(2分)。 【解析】解答第一问,既可选取《红星照耀中国》中毛泽东上学时期的读书经历,也可选取《红星照耀中国》中毛泽东其他时期的读书经历加以概括。如毛泽东酷爱读书,从省立第一中学退学后,半年时间他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早晨开门就进去,晚上关门才出来,中午只吃两块米糕,这期间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等诸多书籍。第二问,由段落内容可知,毛泽东之所以成为“革命家”“学问家”,与其读书的经历是密2不可分的。由习近平主席的话可知,他也重视与热爱读书。由此启示我们:读书能启发思考,增长智慧;读书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读书使思想深刻、境界提升。 25.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听到的贺龙的革命经历。(3分) 答:贺龙到一九二七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但国民党后来的镇压打倒地主运动、“农民大屠杀”,激起了贺龙的愤怒,使他毅然投向了共产党。后来贺龙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解析】《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贺龙二三事》一章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抓住“贺龙到一九二七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国民党军阀不仅处决共产党人,而且处决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这时贺龙才毅然投向共产党”“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那是早在一九二八年”等主要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四、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12分) 我同一个邀我前去看红军剧社演出的年轻干部出发时,人们已经纷纷朝着那个用古庙临时改建的露天剧场奔去了。那天是星期六,距日落还有两三个小时,保安似乎已经倾城而出。 学员、骡夫、妇女、被服工厂和鞋袜工厂的女工、合作社职工、苏区邮局职工、士兵、木工、拖儿带女的村民,大家都向河边那块大草地涌过去,演员们就在那里演出。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场合了。不远的网球场上甚至还有几头羊在啃草。 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 台上挂着一块红色的绸制大幕布,上面有“人民抗日剧社”几个大字,还有拉丁化的新文字拼音,红军大力提倡拉丁化来促进群众教育。节目有三个小时,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可以说是一种杂耍表演,共同的地方主要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节目充满了明显的宣传,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但是优点是从锣鼓铙钹和假嗓歌唱中解放出来,采用活的题材而不像腐朽的中国京剧那种没有意义的历史故事。 最后,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演员和观众打成一片,这就弥补了一部分细腻精美的不足。红军剧社的观众似乎真的在听着台上的说话。同那些神情厌烦的京剧观众相比,这真使人惊奇,因为在中国,看戏的把时间主要花在吃水果、嗑瓜子、聊天、把热毛巾扔来扔去、到别的包厢里去访客上面,只是偶尔才看一下台上的戏。 第一个短剧叫《侵略》,以一九三一年满洲一村庄为背景,幕启时日军到达,把不抵抗的中国军队赶走。第二幕中,日本军官在一个农民家设宴,把中国人当作椅子坐,喝醉了酒污辱中国人的妻女。下一幕是日本毒贩在叫卖吗啡和海洛因,强迫每一农民买一份。一个青年拒绝,就被叫出来讯问: “你不买吗啡,你不遵守满洲国卫生条例,你不爱你的“圣上”溥仪,”拷打他的人这么说,“你不好,你是抗日的匪徒!”那个青年就马上给处决了。 接着一场戏是农村集市,有些小商人在太平的气氛中叫卖货物。突然来了日本兵,搜查“抗日匪徒”。他们要当场查看身份证,忘记带在身上的就被枪决了。接着两个日本军官大吃一个小贩的猪肉。吃完后他要他们付钱时,他们奇怪地看着他说:“你要我们付钱?可是蒋介石把满洲、热河、察哈尔、塘沽停战、何应钦——梅津协定、冀察委员会都给了我们,也没有要一个铜板!为了一点点肉,你却要我们付钱!”他们立刻把他当作“匪徒”用刺刀捅死了。 当然,最后村子里的人忍无可忍了。商贩们把货摊和遮阳的大伞推倒,农民们拿起长矛,妇女儿童拿起菜刀赶来,大家都宣誓要同日本鬼子“血战到底”。 这个短剧很幽默风趣,用了本地方言。观众不时哄堂大笑,或者对日本人表示厌恶和仇恨的咒骂,他们情绪很激动。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政治宣传,也不是滑稽戏,而是深刻的真理。演员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少年,而且是陕西和山西的本地人,但是观众由于全神贯注于剧中的思想,就把这一点完全给忘记了。 这场以滑稽戏为形式的表演所蕴藏的残酷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因为剧中的风趣和幽默而模糊起来,至少对一个在场的年轻战士是如此。他在演剧结束时站了起来,用感情激动的嗓子大声喊道:“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全场观众都齐声高喊他的口号。我后来打听到这个少年是个东北人,他的父母都被日本人杀死了。 就在这个时候,漫游的羊群引起了哄堂大笑,缓和了气氛。原来它们正在满不在乎地啃球网,那是开场前忘记收起来的。一些学员赶去追逐羊群,把文娱部门这一重要财产抢救下来,引起了观众一阵哄笑。 (节选自第三篇《在保安》) 26.作者为什么说“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场合了”?(3分) 答:①因为观众不分职业(1分);②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1分);③干部与其家属分散在观众中间,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注意他们了(1分)。 【解析】“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场合了”位于选段第②段,是作者去看红军剧社演出时的感受。这句话前面的“学员、骡夫、妇女、被服工厂和鞋袜工厂的女工、合作社职工、苏区邮局职工、士兵、木工、拖儿带女的村民,大家都向河边那块大草地涌过去”表明观众不分职业。第③段开头提到“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这也是民主的表现。第③段中的“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同样佐证了“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场合了”这句话。 27.与传统京剧相比,作者认为红军剧社的节目有哪些优势?(4分) 答:①从锣鼓铙钹和假嗓歌唱中解放出来(1分);②采用活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宣传(1分);③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演员和群众打成一片,弥补了一部分细腻精美的不足(1分);④观众认真投入,真的在听着台上的说话(1分)。 【解析】选段第④段提到了京剧。在这一段中,作者直接写出了红军剧社的节目“优点是从锣鼓铙钹和假嗓歌唱中解放出来,采用活的题材而不像腐朽的中国京剧那种没有意义的历史故事”。第⑤段写到红军剧社“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演员和观众打成一片,这就弥补了一部分细腻精美的不足”,而且“红军剧社的观众似乎真的在听着台上的说话”,作者认为这跟看戏时把时间花在吃水果、嗑瓜子、聊天等活动上的观众是不一样的。将这些内容分条列出,整理成答案即可。 28.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你要我们付钱?可是蒋介石把满洲、热河、察哈尔、塘沽停战、何应钦——梅津协定、冀察委员会都给了我们,也没有要一个铜板!为了一点点肉,你却要我们付钱! 答: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1分),生动地刻画出日本军官蛮横无理的强盗嘴脸(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句子在选段第⑧段。根据这一段的内容可知,这几句话出自日本军官之口,由此可知这是运用了语言描写。两个日本军官为了不付给小贩猪肉钱,拿蒋介石白白把中国的大片河山拱手送给日本人来类比,这表现了他们的蛮横无理。 29.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他在演剧结束时站了起来,用感情激动的嗓子大声喊道:“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全场观众都齐声高喊他的口号。我后来打听到这个少年是个东北人,他的父母都被日本人杀死了。 答:通过描写年轻战士和全场观众的反应,表达了人们对日本强盗的强烈仇恨(2分),也从侧面说明了演出起到了很好的鼓动宣传效果(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句子在选段第11段,写的是在看完日本兵凶狠残暴和中国人反抗的节目后,一个年轻战士和全场观众的反应。他们被节目中的事情所触怒,群情激愤,喊出了“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的口号,表现了人们对日本强盗的强烈仇恨,也从侧面说明了演出的鼓动宣传效果十分好。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4分) “如果我们不用不断地打仗,”林祖涵继续说,“我们在这里很容易建设自给自足的经济。我们的预算订得很仔细,尽力节约。因为苏维埃人员每个人都既是爱国者又是革命家,我们不要工资,我们只靠一点点粮食生活,我们预算之小可能令你吃惊。这整个地区,我们目前的开支每月只有三十二万元。不论从货币还是货物的价值计算都是这样。此数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来自没收,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自愿捐献,包括党在白区支持者中间募得的款项。其余的收入来自贸易、经济建设、红军的土地、银行给政府的贷款。” 共产党自称发明了一种能防止舞弊的预算方法和收支方法。我读了林祖涵所著《预算制订大纲》的一部分,该书详尽地介绍了这个方法和它的一切防范措施。它的有效性似乎主要依靠集体控制收支。从最高机构一直到村,各级会计在收支方面要受一个委员会的监督,因此,为个人利益篡改账目是极为困难的。林委员对他的方法很得意,他说,采用这个方法,任何舞弊都是办不到的。这话可能确实不假。反正,在红区中真正的问题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舞弊问题,而是如何勉力维持的问题。尽管林祖涵很乐观,访问后我记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不论林祖涵的数字的确切含义如何,这完全是中国式的一个奇迹,因为我们记得,游击队在这一带进进退退已经打了五年,经济居然能够维持下来,没有发生饥荒,整个来说,农民似乎接受了苏区货币,相信它。事实上,这不是仅仅能用财政的角度来解释的,只有在社会和政治基础上才能理解。 尽管如此,十分清楚,哪怕是对一个像红军那样靠小本经营来维持的组织,情况也极为严重。在苏区经济中,不久一定会发生以下三种变化之一:(一)为了供应市场所需的制成品,实行某种形式的机器工业化;(二)同外界某个现代化经济基地建立良好关系,或者攻占比目前的经济基地水平高一些的某个经济基地(例如西安或兰州);或者(三)红区同现在在白军控制下的这样一个基地实际合并。
但是共产党并不同意我的悲观看法。“出路是一定能够找到的。”几个月后果然找到了!这个“出路”以一种“实际合并”的形式出现。 附带说一句,林祖涵本人在经济方面似乎并没有很“得发”。他作为财政人民委员的“补贴”是五元钱一月——红区的钱。 (节选自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30.画线句子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2分) 答:游击队在这一带进进退退已经打了五年,经济居然能够维持下来,没有发生饥荒,整个来说,农民似乎接受了苏区货币,相信它。 【解析】“这完全是中国式的一个奇迹”是作者记的日记中的内容。这个句子的后面以“因为”引起,解释了称之为“奇迹”的原因。选段原话即可作为本题答案。 31.选段结尾有什么作用?(2分) 答:结尾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以林祖涵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身居要位却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解析】“附带说一句”,让人感觉结尾段只是附加的内容,并不重要。但具体来看,这一段写了林祖涵作为财政人民委员,作为一个经济方面的领导,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因管经济而发财,表现了他的清正廉洁,更进一步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风气之正。
(2)第二周 阅读内容:第七~十一篇 阅读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了解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阅读任务:(1)梳理对“真正的”红军的认识(从年龄、精神、训练、纪律、出色的装备、高度的政治觉悟等六方面进行介绍);(2)了解彭德怀、徐海东、“红小鬼”、朱德、李德等人物的事迹及形象;(3)总结“斯诺眼中的中国”。 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二) 阶段训练(二) (第七~十一章) 一、填空题 1.斯诺去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前线的时候,是跟外交部派来的胡金魁同行的。(1分) 2.吴起镇是红区工厂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它位于甘肃的贸易要道,是红军的主要兵工厂所在地。(1分) 3.彭德怀身后常常有许多孩子,这些孩子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1分) 4.《为什么当红军?》一章讲的是彭德怀从军的经历,他是在陈独秀的《新青年》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继而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3分) 5.曾在窑厂做过工、被蒋介石称为“文明的一大害”的是徐海东。他和贺龙是共产党指挥员中的“纯无产阶级”。(2分) 6.“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白军”是徐海东说的。“一个口号抵得上十颗子弹”是彭德怀说的。(2分) 7.“那个外国智囊”指的是德国顾问李德。他不仅在战略上出谋划策,还在军事上担负训练红军骑兵的核心工作。(1分) 8.斯诺认为,少年先锋队员喜欢红军,大概是因为在红军中,他们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1分) 9.作为“西安事变”以后,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韦尔斯女士说:“朱德决不会写出一部自传,因为他以为自己个人不能离开他的工作而存在。”(2分) 10.下列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共产党领袖的评价,B项匹配不当。本项正确的评价对象的名字是徐海东。(2分) A.朱德——他是坚韧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很有才智。 二、选择题 11.曾经考过科举的红军领导人是( C )(2分) A.毛泽东B.彭德怀C.朱德D.周恩来
【解析】题干给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曾经考过科举”,二是“红军领导人”。四个选项列出的人物都是红军领导人,所以只能根据第一个关键信息来判断。在《关于朱德》一章中,朱德的自述:“我在一九O五年考过科举。”由此可知本题的答案是C。 12.“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这个人是( B )(2分) A.朱德B.徐海东C.刘志丹D.彭德怀
【解析】题干提到的这个人“掉了两个门牙”,由此可联想到《红色窑工徐海东》这一章中的徐海东,在这一章中作者还写了徐海东门牙掉了的原因。由此可知本题的答案是B。 13.红军的枪支弹药大部分是( C )(2分) A.红军的兵工厂造的B.美国人资助的C.从敌军那里夺来的D.苏联提供的
14.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 A.除了红军指挥员,其他红军战士几乎都没文化。 B.朱作其来到陕西为共产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本着一种殉道者和热心家的精神。 C.红军指挥员中的伤亡率很高,是因为他们向来都是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 D.在斯诺的印象中,徐海东是他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 【解析】A.《“真正的”红军》一章提到:“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是有文化的……红军士兵从入伍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习专门为他们编写的红色课本。”故本项表述错误。 1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朱德参加组织了南昌起义,这个起义是在时任公安局长的他的保护下策划的。 B.斯诺在离开保安之前对毛泽东进行了一次访问,毛泽东第一次表示共产党欢迎同国民党讲和与进行合作抗日的具体条件。 C.中国的共产党热烈地崇拜苏联,有许多词汇直接从俄语音译为中文,苏维埃三个字就是其一。 D.彭德怀是一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他的身体已经垮了。 16.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 B.朱德是在中国第一批新式军校里受到共和派名将蔡锷的训练的。 C.红色窑工徐海东的六十六个亲人,都被日本人杀死。 D.吴亮平在斯诺与毛泽东的长时间正式谈话中充当翻译。 17.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红军政治部的刘晓厌恶外国人,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国土上曾两次遭到外国警察的逮捕和囚禁。 B.彭德怀认为,在发展游击战中必须注意民团,这是地主豪绅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的最坚决的防线。 C.斯诺引用韦尔斯女士的话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它的两个孪生天才‘周、毛’,是无法想象的。” D.每一个连和每一个团都有列宁室,这里是一切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解析】C.根据《关于朱德》这一章中作者引用的韦尔斯女士的话可知,孪生天才指的是朱德和毛泽东,即“朱、毛”。故本项中的“周、毛”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 18.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简要分析彭德怀的形象。(3分) 答:①彭德怀拥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1分)。②他大公无私、生活简朴、率真,他有一件个人衣服,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1分)。③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明他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1分)。 【解析】解答本题,可结合《彭德怀印象》一章作答。从“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和豁达;从“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吃的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中可以看出他的简朴;从“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中可以看出他的率真;从彭德怀介绍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和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时,头头是道,均是经验之谈中可以看出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从红二师演习时,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中可以看出,他动作敏捷;从他与“红小鬼”们在一起愉快地交谈,他非常尊重这些孩子们中可以看出他天真活泼的个性。据此分析作答。 19.斯诺先生在《红星照耀中国》里写道:“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作为与当时的“小鬼”同龄的少年,你认为他们的存在在红军队伍中有什么意义?(2分) 示例:他们是红军队伍的储备力量,是红军队伍未来的希望。 【解析】名著中的“小鬼”指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小战士。在红军队伍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孩子,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红军中充当通讯员、号手、侦察员等,他们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同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这群特殊的群体是红军队伍的储备力量,是红军队伍未来的希望。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20.斯诺是怎样塑造朱德这一形象的?(2分) 答:斯诺在塑造朱德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1分)。斯诺通过朱德身边不同人的讲述来表现朱德的性格特点,使其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而立体(1分)。 【解析】《关于朱德》一章的主人公是朱德。在这一章中,作者说“我没有会见朱德的好运气”,那作者是怎样了解朱德进而叙写他的生平和性格的呢?由“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等内容可知,作者是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朱德身边人的讲述,多方面表现朱德的性格特点,让朱德的形象逐渐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四、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8分) 他们大多数人穿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他们说,他们每天洗手、洗脸三次,可是他们总是脏,经常流着鼻涕,他们常常用袖子揩,露着牙齿笑。虽然这样,但世界是他们的:他们吃得饱,每人有一条毯子,当头头的甚至有手枪,他们有红领章,戴着大一号甚至大两号的帽子,帽檐软垂,但上面缀着红星。他们的来历往往弄不清楚:许多人记不清自己的父母是谁,许多人是逃出来的学徒,有些曾经做过奴婢,大多数是从人口多、生活困难的人家来的,他们全都是自己做主参加红军的。有时,有成群的少年逃去当红军。 他们的英勇的故事流传很多。他们并没有得到或者要求作为小孩照顾,许多人实际参加了作战。据说在江西,红军主力撤离以后,许许多多少年先锋队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同成年游击队员并肩作战,并且甚至跟敌人拼刺刀——因此白军士兵笑着说,他们能够抓住他们的刺刀,把他们拖下壕沟,他们实在太小太轻了。在蒋介石的江西共匪感化院里,许多被俘的“红军”是十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 我记得在甘肃碰到的这样一个逃跑的学徒,他的绰号叫山西娃娃。他被卖给山西洪洞县附近一个镇上的一家店铺,红军到来时,他同另外三个学徒偷偷地爬过城墙,参加了红军。他是怎样认为自己属于红军一边的,我可不知道,但显而易见,阎锡山的一切反共宣传,他的长辈的一切警告,已产生了同他们的原意相反的效果。他是一个圆滚滚的胖孩子,长着一张娃娃脸,只有十二岁,但已经很能照顾自己,这在他越过晋陕边境进入甘肃的行军中得到了证明。我问他为什么当红军,他回答说:“红军替穷人打仗。红军是抗日的。为什么不要当红军呢?” ………… 我遇见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他曾经是上海一家机器厂的学徒,他同三位同伴历尽各种危险,到了西北。我见到他时,他是保安无线电学校的学生。我问他是否惦记上海,可是他说不惦记,他在上海没有什么牵挂,而他在那里有过的唯一乐趣是望着商店橱窗里的美味食品——这他当然买不起。 但我最喜欢的是保安一个当外交部交通处处长李克农通讯员的“小鬼”。他是一个约十三四岁的山西少年,我不晓得他是怎样参加红军的。他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对于自己的那个角色,态度极其认真。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条军官皮带,穿着一套整洁合身的小军服,帽檐什么时候发软了,总是衬上新的硬板纸。在他的洗得很干净的上衣领口里面,总是衬着一条白布,露出一点。他无疑是全城最漂亮整齐的士兵。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湖流浪汉。 (节选自第九篇《战争与和平》) 21.选文写出了“红小鬼”的哪些特点?(3分) 答:“红小鬼”虽然生活艰苦,但积极乐观,勇敢无畏。 【解析】由“红小鬼”“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的穿着打扮,可见他们生活艰苦,只能穿不合身的衣服;由“红小鬼”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还常常“露着牙齿笑”,可见他们积极乐观;由“据说在江西,红军主力撤离以后,许许多多少年先锋队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同成年游击队员并肩作战,并且甚至跟敌人拼刺刀”,可见“红小鬼”勇敢无畏。 22.简析第2段中“因此白军士兵笑着说”中“笑”的含义。(2分) 答:与他们作战的“红小鬼”实在太小太轻了,这“笑”是讥讽的笑,是嘲笑(1分),表现了白军士兵的不知廉耻、恃强凌弱(1分)。 【解析】“因此白军士兵笑着说”,“说”的内容也就是白军士兵“笑”的原因所在,即“他们能够抓住他们的刺刀,把他们拖下壕沟,他们实在太小太轻了”。联系上文中的“许许多多少年先锋队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同成年游击队员并肩作战,并且甚至跟敌人拼刺刀”,可见白军士兵是在嘲笑跟他们作战的“红小鬼”,笑这些“红小鬼”不自量力,实在太小太轻了。白军士兵恃强凌弱却不以为耻,其道德败坏在这里显露无遗。 2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示例1:可以(1分)。删去后故事情节及这个“红小鬼”的形象依然完整,且行文更加简洁(2分)。 示例2:不可以(1分)。画线句巧用衬托和夸张,突出表现了这个“红小鬼”的漂亮整齐。这样的“红小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删去,表达会变得平淡许多(2分)。 【解析】画线句位于最后一段,这一段主要讲了一个穿着合身、总能保持整洁的“红小鬼”。删去最后对毛泽东形象的描写,并不影响对这个“红小鬼”形象的塑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画线句可以删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画线句说“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湖流浪汉”,颇有夸张的意味,而且以红军领导人的形象来衬托这个“红小鬼”的形象,更突出表现了这个“红小鬼”的漂亮整齐。删去最后对毛泽东形象的描写,表达就变得平淡无奇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画线句不可以删去。对于这道题,从哪个角度作答都可以,重点是要给出充分、合理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5分) 蒋总司令在西安蒙难的经过,已由总司令本人这样一个权威人士在他妩媚的夫人蒋宋美龄的得力合作下写了出来。凡是没有读到过他们这本叙述中国历史转折点的这一插曲的引人入胜的书的,笔者竭诚奉劝一读。我不知道近代还有什么别的文件比它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富有戏剧性了,而且也不知道有什么文件,能够为对中国有所了解的读者,把中国的统治者的性格和心理集中在这么分明、这么生动的焦距上。 因此,这里所提供的事实,浅意只是作为这位行政院长兼总司令及其勇敢多才的夫人的大作的些微补充。他们认为西安事变是个暴行,有损于他们感情极其激动地口口声声要实现的个人使命,因此给我们提供了这部关于他们经历的主观记述。但是由于这些事件严重地危及他们自己的生命,自然使他们极其谨慎克制,如果是在私下,他们大概会第一个承认,由于政治的原因,由于必须保持所处职位的尊严,他们不得不把许多有价值的材料略而不提。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中国人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的民族,大多数中国人评断西安事变基本上不涉及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历史上当然充满了类似的事件,特别是在描写封建斗争的旧小说中,这是中国将领几乎每个都背得滚瓜烂熟的。而且近代的先例也不少。一九二四年,“基督将军”冯玉祥把当时的中国大总统曹锟逮捕幽禁,强迫他接受他的政治要求。冯玉祥在公众心目中的人望迅速上升。他今天是蒋介石的军事委员会的副委员长。最近的其他例子是蒋介石本人提供的。他在不久以前“扣留”了已故的胡汉民,后者是他的“把兄”、国民党中的长辈和劲敌。另一个例子是绑架李济深将军。蒋介石把他扣留在南京一直到把他的政治势力搞垮为止。 其次,必须记住中国还不是个民主国家,在政治斗争中常常恢复到纯封建手段。在报纸遭到完全控制,人民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况下,人人都知道要向南京进言或者改变它的政策,只有一个有效办法,那就是武装示威,即中国人所说的“兵谏”,这是中国政治斗争中公认的一种手段。把感情暂且撇在一边不说,可以认为张学良对独裁政权头子采取直接行动,是选择了最人道的、最直接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花的生命损失最少,流血最少。不错,这是一种封建的方法,但是张少帅要对付的人物是一个凭直觉就能了解他自己在半封建政治中的枢纽作用的人物。他的行动是根据极端现实主义来考虑的,今天一般人都认为,这一行动的客观历史效果是进步的。 但是蒋介石的生命是不是真的有过严重危险呢? 看来是如此。不过危险不是来自张少帅,也不是来自共产党。有可能来自杨虎城。但是最可肯定的还是来自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少壮派军官,来自有着不满情绪的桀骜不驯的士兵,来自有组织和武装起来的群众,他们都要求在如何处理总司令的问题上要有发言权。少壮派军官通过决议,要求公审“卖国贼”蒋介石和他的僚属。部队的情绪肯定是赞成把总司令干掉的。奇怪的是,如今却要由共产党人来说服他们饶他一命! 共产党在西安事变中的政策始终没有明确地解释过。许多人认为,共产党为了要报蒋介石对他们进行十年无情战争之仇,现在一定会得意扬扬要求把他处死的。许多人认为,他们会利用这个机会与东北军和西北军勾结,大大地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南京进行新的争夺政权的大决斗。实际上他们一点也没有这么做,他们不仅力主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而且还主张由他回到南京去担任领导。甚至蒋介石夫人也写道:“同外界看法恰巧相反,他们(共产党)并不想扣留总司令。”但是为什么不想扣留他呢? (节选自第十一篇《又是白色世界》) 24.作者在第1段为什么将蒋介石称为“权威人士”?(2分) 答:蒋介石是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他对西安事变的介绍具备权威性。 【解析】“权威”是“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的意思,“权威人士”也就可以理解为让人信服的人。蒋介石是西安事变的当事人,他的介绍当然最能让人信服,也就最具权威性,所以称他为“权威人士”。 25.第3段列举了近代的哪些“先例”?(3分) 答:一九二四年,冯玉祥把当时的中国大总统曹锟逮捕幽禁,强迫曹锟接受他的政治要求(1分);蒋介石“扣留”了胡汉民(1分);蒋介石扣留李济深,一直到把李济深的政治势力搞垮为止(1分)。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可定位到第3段中的“而且近代的先例也不少”,其后就是对相关先例的列举。“一九二四年,“基督将军”冯玉祥把当时的中国大总统曹锟逮捕幽禁,强迫他接受他的政治要求”“他(蒋介石)在不久以前“扣留”了已故的胡汉民”“蒋介石把他(李济深)扣留在南京一直到把他的政治势力搞垮为止”就是三个具体的“先例”,将他们分条概括出来即可。
你学会了吗?我们来挑战一下下面的试题吧!
《红星照耀中国》知识梳理卷
第一章 探寻红色的中国
1.在汉朝古宫遗址等车时,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首级捉拿的共产党人邓发。
2.张学良受到了强烈的“左倾”影响,他的东北大学里的许多学生跑到西北来跟他工作,其中有些是共产党员。
3.邓发,这个大名鼎鼎的“共匪”,就生活在敌营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
4.斯诺午夜从北京登上火车——到达郑州(换乘陇海路车)——到达西安府(经过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在西安府,先拜访了杨虎城将军,之后又访问了陕西省邵力子主席。
5.斯诺住在西安府的某旅馆里等待一位叫王牧师的来访。王牧师把斯诺介绍给当时在西安做张学良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邓发同志。一行人在西安城外的汉朝古宫遗址见面,并安排斯诺去陕北的路程。
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1.斯诺遇见的第一个红军姚战士带领他到达安塞并护送他到百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同志。
2.《叛徒》这一节不但讲述了周恩来如何接待斯诺,并安排他一个92天的采访红区旅程及项目,而且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周恩来的人生经历与其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3.本章讲述斯诺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
4.“他还是一个年轻人,三十一二岁,可是当他逐渐展开他的往事时,你就知道他出生入死已有十多次了。我从他的身上发现一种特殊的性格,这性格,后来我在中国革命战士坚固如铁的奇异结合中不断看到。”句中的他是李长林。
5.周恩来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稚气,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头脑冷静,深思熟虑,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文雅,谈吐缓慢安详。
第三章 在保安
1.国民党的右翼,在新军阀主义的控制之下,在某些外国、通商口岸银行家和地主的支持之下,跟合法选出的武汉政府宣告决裂。
2.国民党的右翼在蒋介石领导下在南京另立政权,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政权是“反革命的”,也就是说,是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本身的。
3.第一次“清剿”运动时,东三省落入日本的手里,第二次上海遭到侵犯,第三次放弃了热河,第四次失去了冀东,而第五次“肃清残匪”运动中,冀、察的主权又受了很大的损害。
4.毛泽东认为三个条件可以保证打败日本:一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二是世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三是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人民革命的发动。在这三个条件中,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
5.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日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1.斯诺交给毛泽东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要他回答,为了纠正种种不真实的传说,毛泽东决定将他的生平梗概告诉斯诺。
2.毛泽东于一八九三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的韶山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原是贫农,后来逐渐积累财富成了富农。
第五章 长征
1.在共产党模范县兴国,据说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有文化的——比那个有名的洛克菲勒资助的县份还高。
2.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中,对红军发动了大约九十万人,红军在这里能够动员一共十八万正规军,包括所有后备师,它还有大约二十万游击队和赤卫队,但是全部火力却只有不到十万支步枪。
3.在瑞金举行的军事会议过后,红军从江西撤出,决定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因为进行得极为迅速秘密,在行军好几天后敌人才发现红军已经撤走。
4.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在空气稀薄的山顶向西望去,只见一片白雪皑皑的山峰——西藏。
5.安顺场以北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作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能的渡口。
6.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很可能遭到歼灭。
第六章 西北的红星
1.斯诺重点介绍了刘志丹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在陕西苏区开创和发展壮大的事迹。
2.刘志丹于一九三一年举起一面红旗,在保安着手组织了一支独立的军队,攻占了保安和中阳两县,在陕北迅速展开活动。
3.刘志丹在一九三六年三月领导突击队袭击敌军工事时受了重伤,不幸牺牲,他葬于瓦窑堡,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份改名志丹县来纪念他。
4.共产党可以自居有功的一些经济改革措施中,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显然有这四项: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5.西北苏区的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社会主义的奇怪混合。
6.苏维埃经济至少有两个基本任务必须完成:供养和装备红军,为贫苦农民济燃眉之急。
第七章 到前线去的路上
1.一位年轻共产党员傅锦魁陪同斯诺前往甘肃边境和前线。
2.在一个叫周家的村子借宿时,斯诺和当地一些农民谈话。
3.吴起镇是红区工厂工人最“集中”的地方,作为红军的主要兵工厂所在地,也很重要。
4.兵工厂厂长何锡阳带斯诺参观厂里各个部分,介绍他的工人,把他们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告诉斯诺。
5.吴起镇是刘群仙女士的总部所在地,她现在是红色工会女工部的主任。
第八章 在红军中(上)
1.斯诺在吴亮平的劝告下决定到红军作战的前线去,并通过完整的统计数据认识了真正的红军。
2.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
3.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1)农村经济的破产;(2)内地经济落后;(3)战略中心空隙多;(4)革命思想的撒播;(5)部队和群众打成一片。
4.游击战要成功,需要这些基本条件:无畏、迅速、计划周密、机动、保密、行动神出鬼没和坚决果断。缺一项,游击队就不能取胜。
5.彭德怀强调:游击战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最重要在于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之所以壮大是因为人民的帮助。
6.游击战发展迅速的原因:共产党的领导;领导的坚决果断,勇敢无畏;游击队的扩充,培养后备干部。
第九章 在红军中(下)
1.徐海东是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司令部设在西北八十里外的预旺县。
2.斯诺对徐海东的印象是:一个很强的阶级感、有绝对的信仰、自傲和热烈、非常重视体力的勇武的红军领袖。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1.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
2.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种人,是很难找出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总是愉快而乐观。
3.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
4.在柏林,朱德碰到周恩来和别的同志,他终于在柏林找到了中国共产党。
5.蔡锷是南方最进步的共和派青年领袖之一,一九一五年袁世凯阴谋称帝,蔡锷首先为保卫民国而独树反帜。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去
1.独臂将军蔡树藩是个很有趣、很可爱、很英俊的青年,头脑机灵、容易冲动,善于辞令,妙趣横生。
2.在蒋介石第二次政变成功之前至少一年,季诺维也夫就开始要求共产党人脱离国民党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3.到一九三三年,唯一曾与中国红军在一起作过战的外国人——德国顾问李德——才在苏区出现,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占据高位。
4.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中国两大政治力量,如果他们现在继续打内战,结果就会对抗日战争不利。
《红星照耀中国》基础过关卷
一、选择题(12分)
1.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C.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
D.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是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解析】《红星照耀中国》中蒋介石不是代表性的人物。
2.下面不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彭德怀印象的一项是( C )(3分)
A.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骄傲,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
B.他具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C.他很仇视有钱人。据说,如果他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D.“兔子一样地跳着”,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了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解析】C说的是贺龙。
3.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在《大渡河上的英雄》这一节中,林彪在彝族的高效酋长面前同他一起饮了新杀的一只鸡的血。他们两人按照部落传统方式,歃血为盟,结为兄弟。
B.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斯诺问他为什么参加红军。他告诉斯诺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只有地主逃跑了,因此他参加了穷人的军队。
C.《生活在五十岁开始》中记叙了苏区的教育部长、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事迹。
D.“我于一八八六年生在四川仪陇县马鞍庄。我的家族是穷苦的佃农。为着一家二十口的生活,我们租了二十亩田。”这里的“我”是朱德。
【解析】“在彝族的高级酋长面前同他一起饮了新杀的一只鸡的血。他们两人按照部落传统方式,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的人是刘伯承,不是林彪。
4.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全书共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
B.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的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解析】《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不是1937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5.《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埃德加·斯诺,题目中“红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6.《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西方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7.在斯诺的笔下,“他的身体是魁梧奇伟的,像老虎一样强悍。除了马,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这个人是贺龙。
8.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
9.徐海东是斯诺印象中他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被称为“红色窖工”。
10.朱德的妻子康克清认为朱德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
11.《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在第二章《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中,记叙了他见到被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其首级的中共高官周恩来,就是这位高官为作者起草了一个为时九十二天的旅程计划。
12.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一节中,作者强调共产党的主要政策是承认有必要采取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策,要求在国内实行反封建反帝的政策。
13.西安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他们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此举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14.安然渡过了大渡河以后,红军进入了相对来说是自由天地的川西。他们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更难的是爬荒凉的炮铜岗,最后在1935年7月20日,进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饶的毛尔盖地区,同红四方面军和松潘苏区会合。
15.红军的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
16.红军的八项规定:上门板、捆铺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和农民交易要规矩;买东西要付钱;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17.红军的三项守则:对敌人要斗争到死、要武装群众、要筹款帮助斗争。
18.红军游击战术的四个口号: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19.红军的机动性和神速而有力的“短促突击战”,就是在上述战术(在进攻时集中主力,在进攻后迅速分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1929年秋,毛泽东与彭德怀会师后攻打长沙,1930年任红一方面军政委,二次攻打长沙失败后撤回江西(李立三主义是失败主要原因),同时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任主席期间家人被何键逮捕,妻子、妹妹被杀害,两兄弟(毛泽民、毛泽覃)的妻子及自己儿子后被释放。
21.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主力到达贵州遵义。在随后的四个月,红军几乎不断地行军,并且进行了最有力的战斗。
2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立即停止内战,采取武装抗日政策;释放上海爱国领袖;赦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保障人民组织爱国团体的权利与政治自由;实行总理遗教;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的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
23.宋子文属南京的开明分子,即国民党中所谓“欧美派”(他们极其反日,现在赞成统一战线运动),他在西安是个受欢迎人物,因此是最佳的调停人选。
三、简答题(共25分)
24.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对贺龙的印象。(5分)
答:①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②贺龙对有钱人仇视。③他出身于贫苦家庭,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贺龙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他并不是无知的人。
25.简述一下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5分)
答: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了别的地方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9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26岁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秘书。1925、1926、1927年进行了北伐,1927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年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
26.游击战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发展很快,成为政治力量,而在别的地方却很容易遭到迅速的镇压?(5分)
答:中国的游击战只有在共产党的革命领导下才能取胜,因为只有共产党有决心、有能力满足农民的要求,了解在农民中间进行深入、广泛、经常的政治和组织工作的必要性,能够实现它宣传的诺言。
27.《红星照耀中国》是报告文学,作者是如何体现材料的真实性的?(5分)
答:材料的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采访了很多事件的亲历者;对同一问题,作者采访了不同类型的人;运用大量数字进行说明,作品中的人名、地名都十分准确。
28.《红星照耀中国》的发表在当时和现在分别具有什么重要意义?(5分)
答:在当时,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激发中外人士投身中国革命,支援中国革命。在现在,激励人们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四、图表题(共18分)
29.在《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活动中,你参与完成其中一份“红军将领参加革命的原因”专题探究卡,请你从下列所给的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完成表格。(10分)
A.贺龙 B.彭德怀 C.朱德
“红军将领参加革命的原因”专题探究卡
红军将领 成长过程中的相关事件 参加革命的原因
毛泽东 ①看到因饥荒“造反”的百姓被害。 ②阅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①经受过苦难;同情百姓疾苦,不满社会黑暗;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②接受进步教育,受到进步书籍、人物的影响。
我选择贺龙 ①任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 ②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 ①备受黑暗社会的压迫,为寻求生活的自由革命; ②为了推翻黑暗的社会,投身于革命。
30.根据你对于《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积累,完成下面表格。(8分)
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记录表
人物 事迹 共同特点
(1)毛泽东 他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的人,南京政府悬赏25万买他的人头,而他却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 (3)这些革命先驱虽出身平凡,却有一股刻在骨子里的救国救民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不摆架子,他们那颗爱国爱民之心,不为功名,不为利禄,只为当时中国四万万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2)朱德 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彭德怀 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地主,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常将马让给部下骑。
五、综合实践题(10分)
31.至美中学举行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经验交流会,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1)(辨人物)
“他是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那一种吸引力是羞赧、个性的魅力和领导的坚决彻底奇妙地混合而成的。”
“他”指的是周恩来(填人名)。
(2)(忆历史)红军长征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作者认为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描写了两次战役,一次是“巧渡金沙江”,另一次是“飞夺泸定桥”。
(3)(讲故事)请从下面任选一个人物,就《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所记的童年的经历写一段80字左右的演讲稿。
备选人物:毛泽东 彭德怀 徐海东
答:少时的周恩来曾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就是为了看见如今强大的中国吗?而今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带一路的发起者,当今的年轻人都可以骄傲地回应周总理,笑对着他说“中华盛世,如你所愿”。
《红星照耀中国》模拟测试卷
一、选择题(12分)
1.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
B.书中以客观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C.对于农民类小人物,作品既表现他们身上崇高的精神品质,也写出他们一些未改的旧习,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记载精神。
D.全书以工农红军的行踪作为线索,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缓缓揭开了中国红军的神秘面纱,探究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解析】“全书以工农红军的行踪作为线索,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错。
2.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这部著作真实记录了斯诺从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B.斯诺来到保安城,见到了毛泽东,并就“中国是否可能与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反帝的联盟”这一问题进行采访。
C.《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D.《红星照耀中国》写道: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他们走入很富足的毛尔盖区域(在陕西西北部),而和红四方面军及松潘苏维埃区域取得了联络。
【解析】进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饶的毛尔盖区域。
3.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
C.《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包括: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D.《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对贺龙的印象:乐观、豁达、勇敢;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他的。
【解析】语句是对彭德怀的描写,不是贺龙。
4.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人生五十始的教育部长徐特立。
B.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他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C.在陕北期间,斯诺还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如彭德怀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D.西北苏维埃政府对农民具有重要意义的四项举措:把土地分配给贫民,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解析】头戴八角帽的是“毛泽东”,不是“彭德怀”。
二、综合创新题(10分)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面的任务。(10分)
任务:表达观点,感受精神。
四川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像这样的中国战士!这些人,当兵不是只为了一碗饭,而是一些为争取胜利而愿意自杀的青年!他们是人类?是疯人?或是神仙呢?——迷信的四川人这样惊叹着。
你认为红军是人类,是疯人,还是神仙?请结合整本书的内容,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红军是人类,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示例二:我认为红军是疯人,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
示例三:我认为红军是神仙,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三、语段阅读题(40分)
(一)红色伴侣(节选)(15分)
他们是混杂的一群,但比起按照地域区分的普通中国军队,在组织上更具真实的“民族性”。不同地域的背景和方言,似乎并没有使他们隔离,反而成为善意的笑料。我从未看见他们发生厉害的争执。事实上,我在红区旅行时,没有看见红军士兵打架,这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几乎都遭遇过悲剧,但他们一点也不沮丧,也许是因为太年轻了,他们都很快活,是我初次所看见的真正快活的中国无产阶级之一群。消极的知足是中国的普遍现象,但对于生存怀着积极感的高超的快活情绪,却是很少看见的。
他们在路上几乎整天歌唱,歌的来源好像没有止境。他们的歌唱不是出于命令,而是自发的,出于心坎的,唱得都很好,每当一个人灵感激动,或想到某一首歌曲,而突然引吭高歌时,不论指挥员或战士都会加入合唱。他们在夜间也唱,他们从拉着陕西胡琴的农民那里,学会了许多乡村间的新调子。
他们所有的纪律,似乎完全是出于自动的。当我们走过一棵野杏树时,队伍突然散开。每一个人的袋里装满了杏子,杏树好像受了一阵狂风的吹打,于是他们归队,迅速开步走。可是,当我们走过私人的果园时,没有人采摘一颗果子。我们沿路所吃的饭和菜,都照价付钱。
据我观察所及,农民对于我的红色伴侣,毫无憎恶,反之,他们似乎彼此很友好,很忠诚,这一种事实也许与最近的分配土地和废除苛捐杂税有关。农民把所有可吃的东西卖给我们,毫不犹豫地接受苏维埃钱币。当我们在中午或黄昏到达一个村庄时,本地的苏维埃主席很快就替我们预备地方,指定炉灶。我常常看见农妇或她们的女儿们自动给我们拉炉灶上的风箱,和红军战士有说有笑,这在中国妇女,尤其是陕西妇女,不能不算是绝大的解放啊。
最后一天,我们在绿色山谷中的一个村庄吃饭,全村庄的孩子都走来看他们第一次看见的洋鬼子。我决定盘问他们一下。
“什么叫中国共产党?”
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高声回答:“帮助红军打白色土匪和日本人的就叫中国共产党。”
“还有呢?”
“他帮助红军打地主和资本家!”
“可是,什么叫资本家呢?”
一个孩子答不出,另一个孩子说:“自己不做工作,而使别人替他工作的人,就叫资本家。”
这定义也许太过简单化了,我再继续问下去:
“这里有地主或资本家吗?”
他们齐声高喊:“没有!他们都逃走了!”
“他们怕什么?”
“怕我们的红军!”
“我们的”红军,一个农民儿童竟会谈论到“他的”军队。很明显,这不是中国,可是,如果不是中国的话,这又是什么国家呢?
1.第①段中“普通中国军队”和“组织”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答:国民党军队;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
2.第②段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红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什么?(4分)
答:红军战士乐观积极,对革命最终能取得胜利抱有坚定的信念。
3.在作者看来,这些“红军伴侣”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4.谈谈你对第1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答:根据地的人民,哪怕是一个农村孩子,都把红军当作是自己的军队,这与作者所知的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完全不同。这里不是作者以前看到的中国,而是“红色中国”。
(二)生活在五十岁开始(节选)(11分)
①我叫他老徐——教育部长——因为苏区里每一个人都这样叫他。虽然六十一岁正好是东方各国最高政府官员的平均年龄,但在红色中国里,一跟别人比起来,老徐却像一个年老的祖父了。然而他丝毫没有龙钟的老态,跟他的同寅谢觉哉一样(你时常可以看到这一对“白发土匪”像中学生一样手携手地走着),他有着轩昂有力的步态,明亮而愉悦的眼睛,一双曾在长征中使他爬过很多高山,渡过很多大河的健腿。
②徐特立是一个很受敬重的教授,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竟惊人地抛弃他的家庭、他的四个孙子和长沙一个师范校长的职位,而与共产主义者共赌他的命运。
③有一天,当我们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就我们所能估计的来说,”他这样肯定地说,“事实上,在我们未来之前,整个西北除开几个地主、官僚和商人之外,差不多没有一个人能够阅读东西。文盲似乎竟达百分之九十五。这是世界上文化最最落后的地方之一。你相信陕北和甘肃的民众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回事吗?这里普通人一辈子只洗两次澡——一次是在出世的时候,一次是在他结婚的时候!他们讨厌洗足,洗手,洗脸,剪指甲、脚指甲,剪头发。这儿是中国留辫子的人最多的地方。
④“但所有这些以及别的许多偏见都是由于无知,而我的工作就是在智慧上启发他们。这些人比起江西来,真的落后得多。江西文盲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但文化的水准却比此地高得多。我们也有较好的物质条件以配合工作,并且又有许多较有训练的教师。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过三百所初级小学和八百个教师——这数字就跟现在陕甘苏区所有的相等。当我们最后由兴国撤退时,当地文盲已减到百分之二十不到!
⑤“这里工作进行得非常迟缓。一切的事情都要我们从头做起。我们的物质资源又很有限。甚至自从我们的印刷机坏了以后,我们现在一切的东西都不得不用复写板和石印石来印刷。封锁使我们得不到够用的纸头,虽然我们已开始自己造纸,但纸质的拙劣真是可怕。不过可不必担心这些困难,我们已经能够实施某些工作了。只要我们有时间,我们能够做出一些让全中国吃惊的事情来。我们现在从群众中训练出了几百个教师,党又在训练一些人,其中有许多快要成为民众教育学校的教师。我们的结果显示出此地的农民只要给予机会,他们都渴望学习。
⑥“而他们可不是笨的。他们学得很快,而且只要说出充分的理由来叫他们这么做,他们便把旧习惯改过来。在本地较老的苏区里,你不会看见有小女孩缠脚了,并且还可以看见许多青年妇女剪了头发。男人们已逐渐剪去发辫,有许多已跟青年们和少年先锋队队员学习读书和写字。”
1.联系上下文,请你谈谈第③段中为什么说“这是世界上文化最最落后的地方之一”。(3分)
示例:在西北,不识字人数众多,他们没文化,思想愚昧。
2.请你列举上面选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4分)
示例:语言描写,如第④⑤⑥段都是徐特立说的话;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如第①段“他有着轩昂……,爬过很多高山”。
3.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你认为革命领袖人物最应该具备哪两种素养?(4分)
示例:①政治素养,热爱共产党,对党忠诚不贰,坚定不移执行党的领导,坚信革命必将取得成功。②道德品质素养。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这些人献身革命事业,有使命感、远见卓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三)“红小鬼”(节选)(14分)
但我所喜欢的孩子们中最好的一个,是保安那个“小鬼”。他做外交部交通司司长李克农的传令兵。这个小鬼是“山西产”,大约十四五岁,我不知道他怎样加入红军。他是少年先锋队的波·布刺麦尔。他极认真地尽着他的职。他穿着一套精致的小军服,非常称身。他的帽檐破了的时候,他老用新的厚纸衬上。他那刷得很干净的上衣的领口里边老衬着一条白麻布。他可以说是镇上最漂亮的士兵。站在他旁边比,毛泽东好像一个江湖浪人。
但由于他父母的疏忽,这个娃娃的名字碰巧叫作向季伯。这本来没有什么毛病,不过季伯念起来很像“鸡巴”,因此别人常常叫他鸡巴,给他无穷的羞辱。有一天,季伯走进外交部我的小房间里,带着往常庄肃的神色,嚓地合上两个脚跟,向我行了一个我在苏区所看到的最普鲁士式的敬礼,叫我“斯诺同志”。他接着吐露出他小心思里的忧虑来。他的目的是要向我说个明白,他的名字不是“鸡巴”,而是“季伯”,他说这两者在全世界都完全不同。他在一张纸条上细心地写下他的名字,放在我面前。
我吃了一惊,很认真地回答他,说我一向叫他“季伯”,从未叫他别的什么,而且从不想叫他别的名字。我预料他会用刀子砍我,或用手枪打我。
但他却感谢我,给我一个恭敬的鞠躬,又向我行了那种不平常的敬礼。“我希望你向我保证,”他说,“当你在外国报上写到我的时候,不要写错了我的名字。要是外国同志们以为一个红军士兵名叫“鸡巴”,这会给他们一个坏印象的。”那时以前,我从不想把季伯介绍进这本怪书里,但那次谈话以后,我对这件事情就不置可否了,而他终于走进这本书里,站在总司令旁边,顾不得历史的庄严。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他们很认真地执行这个职务,把任何没有通行证的旅客带到苏维埃去审问。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他们做了一个求助的信号,几个孩子就从田野跑来加强他们的力量。
彭德怀不得不写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
总而言之,正如你们所可推想,中国苏区的“小鬼”们的言行中很难找出严重的错误。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我猜想大人们看到他们,往往会忘掉了自己的悲观,鼓起勇气来,想到自己正在为这一类孩子的未来而战斗。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他们不管行军的倦怠,一碰到人就向他问候:“好呀!”他们有坚忍、苦干、活泼的精神,有热烈的求知欲,你一看见他们就会感觉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会感觉到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如果这一类孩子都能被解放,受教育,使他们觉醒过来,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建造新世界的工程,那么从这里的少年先锋队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未来。我想这样说来有点像说教,但任何人看见这些英勇的少年人都会感觉到中国人并非生下来就腐化,倒具有前途无量的人格。
1.选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答:一个叫向季伯的“小鬼”到斯诺处要求纠正“鸡巴”的叫法;彭德怀没有通行证,“红小鬼”不让通过。
2.“我”为什么最喜欢保安一个当外交部交通司司长李克农传令兵的“小鬼”?(3分)
答:季伯爱惜自己和民族声誉,爱整洁。
3.“彭德怀不得不写一张通行证”一句中的“不得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一方面表现彭德怀带头执行规章,没有官架子;另一方面表现红小鬼做事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的精神。
4.选文中斯诺是如何看待“红小鬼”的?(4分)
答: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22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名著阅读系列
新八上语文暑假自学辅导讲与练
考情分析
考点
解读
(1)识记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顺序;
(3)感受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人物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并能通过相关情节总结概况;
(4)了解书中人物的故事,能从他们的身上感受红军精神;
(5)体会这部作品的重大意义。
《红星照耀中国》
(八年级上)
作者:埃德加·斯诺
类别:纪实作品
成书时间:1937年
作者作品
章节概括
文章主题
艺术特色
人物分析
阅读策略
经典例题
考查范围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
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
所闻。
“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作家作品
埃德加·斯诺
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著名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活的中国》、《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等。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正如埃德加·斯诺所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有太多的疑问在斯诺心头盘旋。为了解开这些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国内背景
红军长征,并在陕甘宁会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迫使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国外背景
1936年的世界局势,尤其是欧洲的局势动荡不安。这一年,日本广田内阁的建立,加之此前意大利墨索里尼上台,德国纳粹党执政,使得法西斯主义在三国掌握政权。也是这一年,三国结盟,并加紧备战,准备随时挑起世界大战。
章节概况
两个重点内容:
(1)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2)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两个事实:
(1)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
(2)“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斯诺试图解谜团 → 登上火车去西安 → 汉朝遗址见邓发 → 通过红色大门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的七年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他们运动的基础是什么?……可是一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红军九年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的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探明事情的真相,1936年,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
去西安的慢车
1936年6月的一天午夜,斯诺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当时西北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出发前注射了疫苗。在去西安的慢车上,斯诺与老人和青年探讨红军的相关话题,从谈话中可以看出普通民众对共产党的态度。到达西安后,斯诺先后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陕西省的省主席邵力子。
汉代青铜
斯诺到西安府之前没有见过一个红军战士,北京的一个红军指挥员(未曾谋面)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除了这封介绍信以外,斯诺在西北要取得联系,就要到西安府某家旅馆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这位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会安排他去红区。在西安城外的汉朝古城遗址,斯诺见到了敌人悬赏五万元取其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
通过红色大门
斯诺在黎明之前乘坐卡车离开了西安府,在洛川的一间肮脏的茅草屋里的土炕上过了一夜后,继续赶路。到了“白军”前线后,他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最后顺利到达延安附近的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款待了他,给他找了一个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并给了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路上遇白匪 → 接触周恩来 → 贺龙的那些事 → 和红军同行
遭白匪追逐
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姓姚的青年。姚姓青年带领斯诺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一路跟随他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袭击,并俘获了几个人。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造反者★
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给予了斯诺自由活动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安排了九十二天的旅程项目。起初斯诺还觉得时间太长,可实际结果是他花了更多的时间,还是舍不得离开。
斯诺还回顾了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学生领袖、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发动国民革命、成为黄埔军校的重要一员、组织上海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以及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
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书生出身、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态度温和、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的人。
贺龙二三事★
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贺龙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但是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农民大屠杀”,激起了他的愤怒,使他毅然投向共产党。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贺龙还带领红二方面军长征,在过雪山时死去的红军战士成千上万,但由于贺龙的个人感召力和他在中国农村的影响,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最后,他率众约两万人,到达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
红军旅伴
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对他们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感到钦佩。这些年轻红军几乎全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篇 在保安★
见到毛泽东 → 与毛泽东深入交流 → 参观红军大学 → 观看红军剧社演出
苏维埃掌权人物★
斯诺到达保安,终于见到了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在斯诺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天生精明。他还精通中国旧学,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还是一个感情相当深邃的人,当他讲到牺牲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的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毛泽东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对外实行反帝政策,对内实行土地革命,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此外,毛泽东还回答了斯诺关于“苏维埃是否主张取消不平等条约”“中国是否可能与民主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反帝的联盟”等问题。对此,毛泽东表示,那些援助中国或者并不反对中国独立和解放战争的国家,应该请他们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友好关系;要抗日成功,中国也必须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这并不是说,没有外国的援助,中国就不能抗日。
论抗日战争
在1936年7月16日晚上,斯诺围绕抗日战争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条件有三个: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在这三个条件中,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
毛泽东还认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会有比红军对国民党斗争时候所能利用的更大的有利条件。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只要还有一寸土地没有在侵略者刺刀的下面,它就不能说是被征服。就算日本占领了一大部分中国,一块有一万万,或者甚至两万万人口的地方,要打败我们,也还差得很远。我们仍旧有很大的力量来抵抗日本军阀,而且在整个战争中,他们还得不断打一场激烈的后卫战。
红军剧社
斯诺观看了红军剧社的演出。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也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节目有三个小时,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共同的地方主要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这些表演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但是题材鲜活,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演员和观众打成一片。演出结束后第二天,斯诺访问了人民抗日剧社的社长危拱之女士,听她介绍了一些红军剧社的历史。斯诺认为: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利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毛泽东的童年 → 毛泽东在长沙 → 毛泽东在革命中成长 → 红军的成长
童年★
斯诺交给毛泽东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要他回答,为了纠正种种不真实的传说,毛泽东决定将他的生平梗概告诉斯诺。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原是贫农,后来逐渐积累财富成了“富”农。毛泽东8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由于老师态度粗暴严厉,他10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后来老师态度变得比较温和一些,他体验到了抗议行动的效果。
毛泽东的父亲性情暴躁、吝啬苛刻,母亲则心地善良、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由此家里分成两“党”:一党是他父亲,是执政党;一党由毛泽东、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是反对党。在与父亲的矛盾对抗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斗争经验。在13岁时,毛泽东便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尽管这样,他还是继续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能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盛世危言》对其影响深远,也激起了他恢复学业的愿望,父亲不肯,他便离家去读书。
长沙暴乱、哥老会的反抗、激进派教师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等事件的接连发生,在毛泽东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他得以进入湘乡县的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等新学科。
在长沙的日子
毛泽东还和斯诺讲述了自己在长沙求学的经历。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为了表达对皇帝答复的不满,毛泽东和几位同学剪去了辫子。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毛泽东参加了正规军,半年后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军队,决定回到书本上去。毛泽东报了几所学校,但最后都因不满意而离开了。他决定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自修,就这样度过了极有价值的半年。后来,毛泽东进入了湖南师范学校读书,五年后顺利毕业。在师范学校,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他逐渐团结了一批学生在他的周围,成立了新民学会。
革命的前奏
从师范毕业后,毛泽东去了北京,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获得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并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思想也越来越激进。回到长沙后,毛泽东更加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成为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主笔,帮助创办文化书社,代表新民学会前往北京组织反军阀运动,和陈独秀讨论组织“改造湖南联盟”的计划,领导了一次对军阀赵恒惕当政的省议会的冲击。从此,毛泽东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力,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的实现。1920年,毛泽东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从而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党组织。1921年,毛泽东到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这时共产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学生和工人身上,在农民中间工作做得非常少。“五卅”惨案后,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农民中间的阶级斗争的程度,并主张在农民运动中采取新的路线,把农民武装起来,开展阶级斗争。这个提议遭到了陈独秀的强烈反对,他大大低估了当时农民可能发挥的作用。
苏维埃运动
苏维埃是从革命的废墟上兴起的,它要赤手空拳从失败中斗争出一个胜利的结果来。1927年8月1日,贺龙、叶挺率领的第二十军,同朱德合作,领导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红军的前身组织起来了。毛泽东被派到长沙去组织后来被称为“秋收起义”的运动,工农军队的第一批部队建立起来了。期间,毛泽东被民团抓到,后又成功逃脱。从1927年冬天到1928年秋天,第一师守住了井冈山的根据地。1928年5月,朱德来到井冈山,同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井冈山会师以后,队伍进行了改编,创立了著名的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1930年2月7日,江西南部召开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党会议,讨论今后苏维埃的纲领。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建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红军的成长
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毛泽东介绍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红军的游击战术。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他在家乡的一些亲人遭到了杀害。毛泽东还谈了错误的“李立三主义”对苏维埃运动的影响以及五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的始末。第五次反“围剿”过后,红军开始长征,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扩大了当时在中国大西北的根据地。毛泽东总结了红军胜利的原因:首先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
第五篇 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 被迫长征 → 强渡大渡河 → 爬雪山过草地
第五次“围剿”
蒋介石在第五次战役中对红军发动了大约九十万军队,红军在这里能够动员一共十八万正规军,包括所有后备师,它还有大约二十万游击队和赤卫队,但是全部火力却只有不到十万支步枪。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并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技术装备、现代化作战武器,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让这次持续一年的战役成了消耗战。红军在作战中死伤严重。在瑞金举行的军事会议过后,红军从江西撤出,决定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因为进行得极为迅速秘密,在行军好几天后,敌人才发现红军已经撤走。红军主力撤出江西后,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仍继续坚持抵抗,他们打了一场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
举国大迁移
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后,就挥师北上,深入湖南,开始直捣四川。蒋介石想要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在川贵边境迅速集中兵力封锁去长江的捷径,把歼灭红军的希望寄托于防止红军渡江上面。蒋介石下令把所有的渡船撤至北岸焚毁,企图阻止红军渡江。一天晚上,有一营红军悄悄地倒转方向,强行军一天一夜,像奇迹一样走了85英里,走到了唯一一个可以摆渡的渡口——皎平渡。他们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悄悄地解除了国民党驻军的武装。为了弄一条船到南岸来,红军押着一个村长到河边,谎称是国民党的军队到了,需要一只渡船。对岸没有起疑,派了船过来,红军伪装成“南京”部队,不久就在北岸登陆,顺利进入四川境内。与此同时,红军主力部队大举进行了反方向的进军,到第二天中午,先锋到达皎平渡,六条大船昼夜不停地运了九天。全军运到四川境内,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大渡河英雄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红军从金沙江迅速北移到四川境内,进入了独立的彝族区。刘伯承阐明红军的政策与主张后,彝族首领与刘伯承歃血为盟,同意帮助红军顺利过境。一些彝族人还参加了红军。红军一军团的一个先锋师到达了大渡河。他们发现三艘渡船中有一艘系在大渡河的南岸。原来这是四川军阀刘文辉一团的团长到南岸来访亲问友留下的。红军奇袭了安顺场,俘获了那个团长和他的渡船,确保了北渡的通道。由于河流越来越湍急,使得人员运输耗时较长。这时,红军领袖做出了一个决议,让红军战士占领泸定桥。红军的先锋部队将筋疲力尽的敌军甩在了身后,到达了泸定桥前。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悬桥。当红军到达时,上面一半的木板已经被撬走了,而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为了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30个红军战士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紧紧抓住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敢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爬上了桥板,向敌人的碉堡投掷手榴弹,为后面的红军开辟道路。敌军在红军的强有力进攻下,纷纷窜逃,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渡过了大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
过大草地
红军在渡过大渡河之后,向北翻过大雪山,损伤严重。进入川藏边界的大草地后,红军遭遇到许多困难。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地中,红军找不到食物,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水草中失足,陷入了沼泽地中。但红军经受住考验,到达了甘肃边境。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而非溃退。而且共产党人认为,这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是因为共产党预见了这个地区将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在漫长而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开创陕西苏区 → 陕西苏区开创之前的情况 → 陕西苏区的改变
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斯诺重点介绍了刘志丹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开创陕西苏区并发展壮大的事迹。刘志丹于1931年举起一面红旗,在保安着手组织了一支独立的军队,攻占了保安和中阳两县,在陕北迅速展开活动。刘志丹在1936年3月领导突击队袭击敌军工事时受了重伤,但红军能够渡过黄河全靠他攻占的那个工事。刘志丹被送回陕西,在山区人民中间死去。他葬在瓦窑堡,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份改名为志丹县来纪念他。
死亡和捐税
斯诺在1929年访问了绥远省的几个旱灾区,目睹了那里成千上万男女老幼活活饿死的悲惨景象。而在城市里赈灾委员会收集的粮食却因为怕被国民党和军阀扣留而无法抵达灾区。斯诺引用了著名卫生专家斯坦普尔博士的研究报告,指出许多的土地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农民的捐税也非常繁重。可以肯定地说,这里存在着人们要起来反对的东西,即使他们还没有斗争的目标!因此,当红星在西北出现时,千千万万的人起来欢迎它,把它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
苏维埃社会
斯诺分析了共产党在西北受到群众拥护的原因。他介绍了西北苏维埃的种种政策措施——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而这也是农民拥护共产主义运动的经济基础。因为红军没有像其他军队那样对农民强加压迫和剥削,所以,农民对于共产主义都非常欢迎。共产党在这里播下了集体劳动这一根本革命化的思想的种子——为将来实现集体化做了初步的教育工作。
货币解剖
斯诺介绍了苏区的货币流通情况及财政情况。据财政人民委员林祖涵(林伯渠)介绍,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剥削阶级的税收以及人民的自愿捐献。苏区政府还发明了一种能防止舞弊的预算方法和收支方法。斯诺认为,苏区的真正问题是财政如何勉力维持,这在他看来很不乐观,而共产党却找到了一条出路。
人生五十始!★
斯诺采访了担任教育人民委员的徐特立,了解苏区的教育情况。徐特立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的老师,50岁那一年,他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苏区教育的开展存在不少困难:文盲多且思想愚昧,物质资源非常匮乏。在紧急状态下,苏区教育制度分三个部分:学校、军队、社会。第一部分都是苏维埃政府办的,第二部分是红军办的,第三部分是共产党各组织办的。苏区的教育重点主要在政治方面。苏区的教育使文盲大幅度减少,提高了人民的思想水平,培养了不同方面的人才,为红军供应干部。为了更快地扫除文盲,共产党开始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汉语拉丁化拼音。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苏区农民的生活 → 苏区的工业 → 苏区工人的生活
同红色农民谈话
一位年轻共产党员胡金魁陪同斯诺前往甘肃边境和前线。他们在一个叫周家的村子里借宿,晚饭后,有一些农民来到斯诺的屋里聊天。村子里的人们和斯诺谈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对外国人的好奇,红军到来后他们生活境遇的改善,等等。
苏区工业
斯诺访问了陕西苏区的一个“工业中心”——吴起镇,对于在西北苏区看到机器运转,他感到十分惊讶。在斯诺访问期间,苏区工业都是手工业,所有这些工厂都计划生产足够的商品供红色陕西和甘肃的四百家合作社销售,这个“工业计划”的目标是要使红色中国“在经济上自足”。宁夏边境长城上的制盐工业及陕北的油井是苏区非常重要的产业,而吴起镇则是红区工厂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甘肃的贸易要道,附近两个古代碉堡的废墟说明了它以前的重要性。
“他们唱得太多了”
斯诺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在工厂里访问工人,“考察”他们的工作条件,观看他们的演出,出席他们的政治集会,阅读他们的墙报、他们的识字课本,同他们谈话——还参加了一场篮球比赛。斯诺发现,对于吴起镇的工人们来说,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他们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一名叫朱作其的电气工程师为了实践祖父“把一生贡献给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的遗言,放弃了在上海的高薪工作,而到陕西的这些荒山来,尽义务为共产党贡献他的力量。当斯诺问他有什么感想时,他严肃地说:“这些人花在唱歌的时间实在太多了!”他抱怨说:“现在不是唱歌的时候!”斯诺认为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第八篇 同红军一起★
“真正的红军” → 彭德怀与“游击战术” → 红军的生活 → 红军的政治课
“真正的”红军
斯诺在吴亮平的劝告下决定到红军作战的前线去,这个决定使他得以通过完整的统计数据认识真正的红军。首先,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一位外国武官曾说,单单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同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作战的能力了。这就是红军军官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第二,共产党没有高薪的和贪污的官员和将军,他们厉行节约。实际上,军队给人民造成的唯一负担,是必须供给他们吃穿。斯诺此行明白了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了解了正规红军的年轻、精神、训练、纪律,特别是高度的政治觉悟,了解了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
彭德怀印象★
斯诺访问前线时在预旺堡找到了一方面军的参谋部和司令员彭德怀。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先后在湖南和南昌读过军校,毕业后,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28岁就已任旅长。1928年7月彭德怀举行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以后,彭德怀以红军五军团攻占了湖南省会长沙。红军守城十日,抵御宁湘联军的反攻,最后因受到日、英、美炮舰的轰击,才被迫撤出。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中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
斯诺发现彭德怀是一个愉快爱笑、身体健康、率直爽朗的人,同时他还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彭德怀对参加革命的孩子十分关心和爱护。
为什么当红军?
彭德怀生于湘潭县的农村,因为强烈的反抗意识遭到家人的斥责,9岁就被迫离开家,闯荡社会。17岁时,湖南发生大饥荒,彭德怀领导饥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后参加国民革命并从事谍报活动。到长沙以后被叛徒出卖遭到逮捕,但他毫不屈服,后被释放。彭德怀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的新信念工作。19
28年7月,彭德怀举行起义,占领了平江,开始了他的红军生涯。
游击战术
斯诺采访了彭德怀,了解了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成功的基本条件等。游击战要成功,需要这些基本条件:无畏、迅速、计划周密、机动、保密、行动神出鬼没和坚决果断。最后,彭德怀强调游击战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主要在于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之所以壮大是因为人民的帮助。
红军战士的生活
斯诺经过参观和访问发现,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战士。中国农民占红军的大部分,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斯诺深入了解到红军战士的住宿条件虽简陋,却收拾得清洁整齐,饮食很简单,作息有规律。斯诺还参观了苏区的红军文化生活中心“列宁室”。通过参观列宁室,斯诺对红军有组织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政治课
斯诺找到了红军政治部的刘晓,希望去参加他们的政治课。刘晓是斯诺在红军中遇到的思想最一本正经,工作最刻苦努力的青年之一。政治课题目是“抗日运动的发展”,在主讲人讲完后,战士们一个个站起来痛斥日本,慷慨激昂地发言。斯诺认为政治课的效果很好,它凝聚了士气。随后,斯诺向战士们提出一些问题,战士们纷纷站起来回答。
第九篇 同红军一起(续)
红色窑工徐海东 → 中国的阶级战争 → 四大马
红色窑工徐海东★
斯诺到彭德怀的司令部去时,见到了徐海东,并受邀到预旺县城访问他的红军十五军团。徐海东向斯诺讲述了攻克预旺县城的经过。斯诺认为徐海东是他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斯诺还了解到了徐海东的一些生平事迹。徐海东出身于窑工家庭,由于聪明,又是幼子,家里凑钱送他上了学校。在学堂时,徐海东经常被地主家的孩子和教书先生打,他从此相信,穷人的孩子是得不到公平的。
后来徐海东就到窑厂去当学徒,参加了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这让他体会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是穷人自己的武器”。在22岁时,徐海东参加了军阀的军队,后又参加了国民党的军队。1927年春,徐海东逃回家乡黄陂,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成为共产党员,并在黄陂开始建立党支部。同年4月,他把窑厂工人组织起来,再加上一些当地农民,成立了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
中国的阶级战争
有三天之久,斯诺每天花好几个钟头,向徐海东和他的部下提出关于他们的个人历史、他们的军队、前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他们目前在西北的情况等问题。从徐海东的口中,斯诺得知,他的二十七个近亲、三十九个远亲都被国民党所杀害。在谈及阶级报复时,斯诺从徐海东及其战友那里听到了国民党在鄂豫皖苏区进行的种种惨绝人寰残杀当地百姓的罪行。斯诺从自己的实地访问调查得出结论:这些年国民党和外国报纸上发表的反共宣传,百分之九十都是虚假的。
四大马
斯诺介绍了以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为首的回民将领家族在西北回民地区的势力分割情况及其实行的政策。以马鸿逵为例,他大概是四大马中最有钱有势的一个。马鸿逵在宁夏征收各种杂税,实行食盐专运专销办法、强制男子去当兵,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苛捐杂税和欠债累累迫使农民卖牛卖田。大批大批的土地被官僚、税吏、债主廉价收购。土地、牲畜、资本加速集中,雇农人强行征兵数猛增。在一个县进行了调查后发现,百分之七十的农民欠债。此外,马鸿逵还有阴谋争取日本支持反共的嫌疑。所有这些,为红军在回民中间打开局面创造了条件。
共产党在好几年以前就在西北对回民进行工作了,他们向回民提出的诺言是: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协助成立回民自治政府;取缔征兵;取消欠债;保护回族文化;保证各派宗教自由;协助创建和武装回民抗日军。这些政策得到了回民的认同,由此,共产党成功创立了中国回民红军的核心。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红军骑兵的战马 → 少年先锋队员 → 统一战线 → 朱德印象
再谈马
徐海东十五军团的两个师准备转移,一支南下,为朱德开道,一支向西到黄河流域。大军离城秩序井然,除了不停的军号,悄然无声,给人指挥若定的印象。他们的进军计划好几天以前就准备好了,路上一切情况都已经过研究,红军在自己绘制的地图上仔细地标出了敌军集中的地方,警卫人员拦住了越过战线的一切过往旅客。出城没有几里路,突然下达了一个防空演习的命令,演习令人满意。斯诺还目睹了红军骑兵师的风采,他们骑在三千匹左右漂亮的宁夏马上。这些战马高大强壮,毛滑膘肥,大多数是从马鸿逵和马鸿宾那里俘获来的。
“红小鬼”★
斯诺介绍了访问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红小鬼——少年先锋队员,斯诺听了他们参加红军的故事。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中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这些红小鬼大都是自己主动参加红军的,他们虽然稚嫩但是刚毅坚忍、忠贞不贰、坚定如一。斯诺最喜欢的是保安一个当外交部交通处处长李克农通讯员的“小鬼”向季邦。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没有路条的旅客会被带到当地苏维埃进行盘问,即使彭德怀也不例外。斯诺认为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斯诺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1936年9月,彭德怀的部队开始一边向黄河西移,一边向西安兰州公路南移。为了联合国民党一起抗日,共产党发下了新的指示,要求部队在今后行动中遵守“统一战线策略”。斯诺通过对这期间军队活动的逐日记载,描述了红军实践统一战线的具体情况。一些战士和指导员违反了统一战线政策,对允许撤退的国民党军队开火,红军内部对其进行了教育。军团剧社还特地演出新戏,用发噱的方式表现和修正了指战员们在执行新政策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关于朱德★
斯诺认为朱德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从采访对象的口中了解到,朱德貌不惊人,是一个沉默谦虚、爱惜部下、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的红军将领。斯诺引用了韦尔斯女士会见朱德时的采访材料,展示了朱德的家庭出身、为民主政治奋斗的经历、加入国民党以及最后完全自发寻找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了解了朱德特殊的带兵战术:能跟战士共同生活,获得他们的信任;作战不管大小,都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坚持从一切角度了解敌人的阵地,跟民众也保持很好的关系。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路上的邂逅 → 保安的生活 → 俄国、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 那个外国智囊 → 再见,红色中国
路上的邂逅
斯诺在河连湾后勤部待了三天,在那里他与一位看马的老红军以及红军药剂师贾河忠交谈,了解他们参加红军的故事。斯诺还注意到,在西北地区,共产党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河连湾附近发生过一系列民团的袭击,但是红军很快清除了这批匪徒,俘虏了两个匪首。俘虏并没有被枪毙,红军教育他们,给他们悔过的机会,后来这些人很多成了很好的红军战士。
保安的生活
回保安以后,斯诺又在外交部安顿下来,从九月底一直住到十月半。斯诺收集了足够的传记材料可以编一本《红色中国名人录》。但是斯诺对如何离开的问题越来越感到不安,斯诺焦灼地等待着红军给他做好动身的安排。在等待离开西北的同时,斯诺过着平静而愉快的生活,他骑马,游泳,打网球,还教会了独臂将军蔡树藩打“勒美”;他试做巧克力蛋糕,并和李德一起吃“西餐”。
俄国的影响
斯诺考察了俄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的影响。在他看来,苏联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活榜样,一种产生希望和信念的理想。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将民族偏见上升到不问国界的阶级对抗,这种国家主义精神很大程度上与很多中共领导人在俄国所受教育有关。共产党基本抛弃了中国的封建糟粕,同时在借鉴俄国的思想或制度时也会加以改动,使其适应中国的具体环境。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斯诺梳理和分析了中俄关系三个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斯诺也提出,在1927年到1936年这十年之中,莫斯科和共产国际给予中共的实际财政援助,看来是少得惊人。中国共产党打仗时所得到的外国物质援助比中国近代史上任何一支军队都要少。
那个外国智囊
斯诺分析了来自德国的顾问李德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对于江西红色共和国末期所犯的两个大错误,上海的顾问委员会同李德一起,都被认为是有责任的。第一个错误是十九路军在193
3年秋天起义反宁时,红军没有同他们联合起来;第二个严重错误是在南京第五次“围剿”的战术防御计划中,李德坚持改变战术。但是斯诺认为,李德在江西应负的责任的实际程度可能被夸大了。同时斯诺也肯定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
别了,红色中国
在离开保安之前,斯诺对毛泽东进行了一次访问。毛泽东第一次表示了共产党欢迎同国民党讲和,并提出了进行合作抗日的具体条件。斯诺在访问时请毛泽东解释了他提出新政策的原因。1936年10月,在红军中待了将近四个月后,斯诺恋恋不舍离开了保安。到西安府时,斯诺发现自己装有此次采访所有重要材料的包不见了,他说服司机立即返回寻找,终于赶在蒋介石突然光临西安府,道路被封锁前找回了这些珍贵材料。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双十二”事变前奏 → 蒋介石被逮捕 → 蒋介石、张学良和共产党 → “针锋相对” → 红色希望
兵变前奏
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开战,私底下和红军达成休战协议。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无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犯的现实,坚持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张学良在1936年12月11日晚上十点召开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师以上将领联席会议,决定发动兵变,“逮捕”总司令和他的僚属。
总司令被逮
蒋介石在临潼被捕,成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阶下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救国要求”及与红军联合抗日的宣传遭到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与此同时,由国民党制造的不实谣言却在国内外疯传。但很快,谣言不攻自破,公众逐渐了解到真实情况。在蒋介石被俘的消息传来后,南京就开始了争夺政权的阴谋活动。野心勃勃的军政部长何应钦认为这是夺取全部军权的良机。同时,总司令在被俘以后不久就开始认识到,他最大的“叛徒”也许不在西安,而是在南京。
蒋、张和共产党
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在听到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联席会议,支持张学良的八点纲领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在12月17日到25日之间,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共产党举行了频繁的会谈。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甚至还主张让他回到南京去担任领导,这样实现抗日民族阵线才有希望。在会谈后,蒋介石亲自保证不再打内战,并达成协议,联合抗日。
“针锋相对”
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后,运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手段实行了与共产党的和解措施,包括撤销“剿匪”总部、取消新的“围剿”计划等各种命令和决议。斯诺认为蒋介石这样做,既不降低他本人在南京的威望,而又能够同反对派和解。更为重要的是,西安事变暴露了他自己权力结构中的深刻裂痕。他明白这种裂痕很容易扩大为致命的破裂,使整个结构四分五裂。他现在清楚地看到和平对他有极大的好处,可以把这些裂痕一一消除殆尽。
友谊地久天长?
在西安事变期间,红军占领了大批新扩展的地方。中共的收获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停止了内战,南京的对内政策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化和容忍,对日态度趋于强硬,苏区不完全地脱离了长期孤立状态。更重要的是,双方悄悄地恢复了交通联系。邮件和电报开放了一部分。大批年轻人前往苏区学习工作。国民党也放松了对共产党的监视。共产党为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在形式和名称上做了一些让步,但始终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的基本原则。两党关系趋向缓和。
红色的天际
斯诺在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评析,他分析了共产党在1927年以后没能夺取政权的原因,共产党在十年内战中的政治经验以及对共产党未来局势的看法。最后,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在于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而且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力的,它所释放出来的分解代谢的能量将是无法抗拒的,必然会把目前奴役东方世界的帝国主义的最后野蛮暴政投入历史的深渊。
突破四方阵线
强渡大渡河
重要情节:万里长征
飞夺泸定桥
通过大草原
万里长征起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路线简图
经典情节概览
强渡大渡河
国民党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红一团到渡口下游,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俘虏了川军一名指挥官和他的船,夺得了到北岸去的交通。16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坐着第一只船冒着川军的密集枪战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巩固了渡河点。
突破四方阵线
国民党以四道主要的防卫线,有许多水泥筑成的机关枪巢和碉堡支持着,包围了华南的苏维埃区域。红军必须先粉碎这四道防线,才能到达西方没有封锁的区域。在红军的努力奋斗下,成功突破了四道防线。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后,红军来到泸定桥边准备占领这最后一道可以进入川中的战略要地。有三十个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没有桥板的铁链上过桥,在他们的下面是万丈之深的悬崖,对面则是敌军的炮火与子弹,可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前进。随着一个个战士中弹掉崖,这也正壮大了这个敢死队的志气,他们一个个走过桥,将手榴弹掷入敌人的机枪阵地中,红军就在他们的血拼下,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而此时的白军早已经仓皇后撤。
经典情节概览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后,红军来到泸定桥边准备占领这最后一道可以进入川中的战略要地。有三十个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没有桥板的铁链上过桥,在他们的下面是万丈之深的悬崖,对面则是敌军的炮火与子弹,可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前进。随着一个个战士中弹掉崖,这也正壮大了这个敢死队的志气,他们一个个走过桥,将手榴弹掷入敌人的机枪阵地中,红军就在他们的血拼下,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而此时的白军早已经仓皇后撤。
强渡大渡河
国民党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红一团到渡口下游,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俘虏了川军一名指挥官和他的船,夺得了到北岸去的交通。16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坐着第一只船冒着川军的密集枪战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巩固了渡河点。
通过大草原
各路红军迫于无奈,开始陆续强行穿越川西北的大草地。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最为艰苦也是最为悲壮的一段。茫茫草地,漫漫泽国,荒无人烟,鸟兽绝迹。很多红军宝贵的生命被草地沼泽吞没,被河水激流冲走;部队断粮了,开始吃皮带,皮鞋等一类动物皮制的东西,饥饿至极,就挖野菜、草根吃.被饿死,毒死的红军不计其数;草地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寒冷,战士们晚上就背靠背的休息御寒,即使这样,早上醒来,很多战士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了,以这样的“睡姿”长眠在此。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虽然途中不断有人倒下,大部分红军还是撑过来了,胜利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经典情节概览
通过大草原
各路红军迫于无奈,开始陆续强行穿越川西北的大草地。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最为艰苦也是最为悲壮的一段。茫茫草地,漫漫泽国,荒无人烟,鸟兽绝迹。很多红军宝贵的生命被草地沼泽吞没,被河水激流冲走;部队断粮了,开始吃皮带,皮鞋等一类动物皮制的东西,饥饿至极,就挖野菜、草根吃.被饿死,毒死的红军不计其数;草地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寒冷,战士们晚上就背靠背的休息御寒,即使这样,早上醒来,很多战士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了,以这样的“睡姿”长眠在此。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虽然途中不断有人倒下,大部分红军还是撑过来了,胜利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后,红军来到泸定桥边准备占领这最后一道可以进入川中的战略要地。有三十个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没有桥板的铁链上过桥,在他们的下面是万丈之深的悬崖,对面则是敌军的炮火与子弹,可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前进。随着一个个战士中弹掉崖,这也正壮大了这个敢死队的志气,他们一个个走过桥,将手榴弹掷入敌人的机枪阵地中,红军就在他们的血拼下,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而此时的白军早已经仓皇后撤。
强渡大渡河
国民党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红一团到渡口下游,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俘虏了川军一名指挥官和他的船,夺得了到北岸去的交通。16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坐着第一只船冒着川军的密集枪战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巩固了渡河点。
经典情节概览
强渡大渡河
国民党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红一团到渡口下游,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俘虏了川军一名指挥官和他的船,夺得了到北岸去的交通。16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坐着第一只船冒着川军的密集枪战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巩固了渡河点。
通过大草原
各路红军迫于无奈,开始陆续强行穿越川西北的大草地。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最为艰苦也是最为悲壮的一段。茫茫草地,漫漫泽国,荒无人烟,鸟兽绝迹。很多红军宝贵的生命被草地沼泽吞没,被河水激流冲走;部队断粮了,开始吃皮带,皮鞋等一类动物皮制的东西,饥饿至极,就挖野菜、草根吃.被饿死,毒死的红军不计其数;草地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寒冷,战士们晚上就背靠背的休息御寒,即使这样,早上醒来,很多战士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了,以这样的“睡姿”长眠在此。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虽然途中不断有人倒下,大部分红军还是撑过来了,胜利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后,红军来到泸定桥边准备占领这最后一道可以进入川中的战略要地。有三十个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没有桥板的铁链上过桥,在他们的下面是万丈之深的悬崖,对面则是敌军的炮火与子弹,可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前进。随着一个个战士中弹掉崖,这也正壮大了这个敢死队的志气,他们一个个走过桥,将手榴弹掷入敌人的机枪阵地中,红军就在他们的血拼下,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而此时的白军早已经仓皇后撤。
文章主题
文章主旨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在本书中,斯诺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他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要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艺术特色
高度纪实,洞察深刻
本书大多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方法,记录了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斯诺站立于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了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预见性的结论。
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的外貌、性格,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大量采用白描、对话、特写等描写方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气度恢宏、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疾恶如仇的贺龙……
善设悬念,擅长场景描写
作者善设悬念,以替读者揭开谜底的方式进行叙述。作品一开头,斯诺就从人们对“红色中国”的种种疑问谈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还擅长场景描写,描绘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硝烟征尘、磅礴气势立显笔底。
人物分析
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立于1927年8月1日,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1.红军的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
2.红军的八项规定:上门板、捆铺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和农民交易要规矩;买东西要付钱;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3.红军的三项守则:对敌人要斗争到死、要武装群众、要筹款帮助斗争。
4.红军游击战术的四个口号: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毛泽东
令人感兴趣的苏维埃掌权人
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他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说话平易,生活简朴,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人物事例
人物形象
(1)与父亲的矛盾和斗争;
(2)剪辫子、参军;
(3)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
(4)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时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润湿;
(5)对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一丝不苟,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朱德
不摆架子的红军总司令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人乒乓球打得好,篮球打个“不厌”。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从朱德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后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
人物事例
人物形象
(1)仔细制订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
(2)积极主动戒除烟瘾;
(3)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
(4)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
(5)打过几百次仗,经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为革命甘愿抛弃个人财富和地位,作战经验丰富。
周恩来
温文尔雅的“造反者”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
人物事例
人物形象
(1)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2)为斯诺规划九十二天的采访行程。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
贺龙
两把菜刀闹革命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土匪头子;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武装。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贺龙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对有钱人仇视。
人物事例
人物形象
(1)客人在桌下开枪,贺龙面不改色;
(2)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3)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4)行军神出鬼没。
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
彭德怀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他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吃苦而劳,是个很活泼的人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生活节俭: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不吸烟,不喝酒。迟睡早起。很喜欢孩子,常有孩子跟着,脱棉衣给小号手。
人物事例
人物形象
(1)奋起反抗欺负他的老师;
(2)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
(3)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
(4)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与部下一样;
(5)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用游击战取得胜利;
(6)喜欢孩子,尊重“红小鬼”。
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徐海东
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
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的队伍。门牙因为骑马的事碰掉的。徐海东是斯诺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事实上,除了贺龙以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人物事例
人物形象
(1)回击富家子弟的欺负;
(2)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
(3)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
(4)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无私诚实,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阶级意识强。
阅读策略
第一周
阅读内容:序言~第六篇
阅读目标:快速简要地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过程及写作目的;了解斯诺为什么来中国;了解贺龙的“传奇”事迹;探寻毛泽东由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家的原因;了解第五次“围剿”的起因、经过及意义。
阅读任务:(1)读序言,解密内容;(2)探寻红色中国之初体验。
第二周
阅读内容:第七~十一篇
阅读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了解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阅读任务:(1)梳理对“真正的”红军的认识(从年龄、精神、训练、纪律、出色的装备、高度的政治觉悟等六方面进行介绍);(2)了解彭德怀、徐海东、“红小鬼”、朱德、李德等人物的事迹及形象;(3)总结“斯诺眼中的中国”。
经典例题
一、(2022·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名著,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我从周恩来的一个旧同学以及在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时代共同工作的国民党人那里知道了一点关于他的事情。我从周恩来本人那里知道了更多的事情。有一点尤其使我感兴趣。他显然是中国一切人物中最稀罕的一个,他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的行动完全和学识及信仰相协调。他是一个学者,却转变为造反者……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文学天才,所以周恩来似乎是注定了要做一个学者。可是,像他同一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他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大时代中,对于文学的兴趣转变了。经过了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新文化运
动开始萌芽而逐渐成长起来,周恩来也就被卷入了摇撼中国的社会革命运动。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选段二:这个小房子,说得正确些,就是诺第留斯号的军火库和储藏衣服的地方。 墙上挂着十二套潜水衣……尼摩船长走在前面,他的同伴在后面距离好几步跟随着我们。康塞尔和我,彼此紧挨着,好像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金属外壳交谈似的。我不再感到我的衣服,我的鞋底,我的空气箱的沉重了,也不觉得这厚厚的圆球的分量,我的脑袋在圆球中摇来晃去,像杏仁在它的核中滚动一般。所有这些物体,在水中失去了一部分重量,即它们排去的水的重量,因此我进一
步了解了阿基米德发现的这条物理学原理。我不再是一块呆立不动的物体,差不多可以说能够运动自如了。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
1.阅读选段一,概括周恩来由一个“学者”转变为“造反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二将科学和想象相结合,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影响。
答:①科学:小说的很多内容都是有依据的,充满着地理、地质、物理、天文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小说利用精细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科学严谨的态度。也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参照示例,将批注补充完整。
示例:《海底两万里》借助科学大胆想象,体现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下海的梦想。
批注:《红星照耀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②想象:鹦鹉螺号无穷的动力和坚国的艇体体现出的高超技术,小说海底航行、历险的诸多故事情节,尼摩船长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些都使小说充满了科幻性。
示例:依据记者深入实地的考察。歌颂了红军长征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二、(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时代虽然不同,爱国一脉相承。请从下面任选一本书,结合书中相关内容,谈谈对你成长的启示。
①《红星照耀中国》 ②《傅雷家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红星照耀中国》告诉我们,人类不是生来就有思想,而是需要文明、精神的滋养,这种精神营养,就是本民族、我们前辈们创造的英雄事迹,和他们流传下来的不屈的、不朽的精神。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论同学们未来从事什么事业,一定能不惧任何挫折,勇往直前。我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雅认为: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请你从备选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联系生活,谈谈如何才能像他一样“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西游记》 《红星照耀中国》
这也正是《红星照耀中国》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②《傅雷家书》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不屈不挠,勇毅前行,只要坚持,定能成功。
示例:保尔只是一位普通的战士,在筑路的情节中,他面对天气恶劣、资源缺乏、疾病折磨等一系列困难,却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坚持战斗,体现出钢铁般的意志。一个普通的青年却葆有一颗伟大的心。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种种困境和磨难,我们也要像保尔一样拥有一颗伟大的心,勇敢面对,为梦想顽强奋斗,不负青春年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22·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学校开展以“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阅读红色经典”活动,下面是某同学的摘抄片段。
片段一:
他的相貌并不动人,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
片段二:
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在中国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是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他英文讲得虽不流利,却相当准确,据他说已有五年不讲
英文了,这使我很惊讶。
片段三:
在体育上他是很活泼的,很好的骑手,这一半因为他是一个不吸烟者和节欲者。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
1.上述摘抄片段选自哪部作品?该作品的作者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或“斯诺”)。
2.请从上述摘抄片段中任选一则,指出该片段中描述的人物是谁,并结合原著概括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片段一:朱德。性格特征:①沉着谦恭、天性温和,热心朴实,英勇;②热爱读书,喜欢运动;③大公无私,有责任感,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片段二:周恩来。性格特征:①头脑冷静,讲求实际,善于计划,自信;②吃苦耐劳,信念坚定,始终不屈不挠;③平易近人,谈吐温文尔雅,细心热情。
片段三:彭德怀。性格特征:①坦白爽快,乐观豁达,活泼幽默,正直;②平易
近人,爱护部下,大公无私,富有责任感;③善于作战,热爱学习,行动迅速,喜欢挑战,吃苦耐劳,生活节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1 红星照耀中国
(含考点解读、作家作品、经典情节、文章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分析、阅读策略)
【考点解读】
(1)识记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顺序;
(3)感受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人物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并
能通过相关情节总结概况;
(4)了解书中人物的故事,能从他们的身上感受红军精神;
(5)体会这部作品的重大意义。
【作家作品】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著名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活的中国》、《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等。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正如埃德加·斯诺所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有太多的疑问在斯诺心头盘旋。为了解开这些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经典情节】
突破四方阵线
国民党以四道主要的防卫线,有许多水泥筑成的机关枪巢和碉堡支持着,包围了华南的苏维埃区域。红军必须先粉碎这四道防线,才能到达西方没有封锁的区域。在红军的努力奋斗下,成功突破了四道防线。
强渡大渡河
国民党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红一团到渡口下游,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俘虏了川军一名指挥官和他的船,夺得了到北岸去的交通。16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坐着第一只船冒着川军的密集枪战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巩固了渡河点。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后,红军来到泸定桥边准备占领这最后一道可以进入川中的战略要地。有三十个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没有桥板的铁链上过桥,在他们的下面是万丈之深的悬崖,对面则是敌军的炮火与子弹,可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前进。随着一个个战士中弹掉崖,这也正壮大了这个敢死队的志气,他们一个个走过桥,将手榴弹掷入敌人的机枪阵地中,红军就在他们的血拼下,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而此时的白军早已经仓皇后撤。
通过大草原
各路红军迫于无奈,开始陆续强行穿越川西北的大草地。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最为艰苦也是最为悲壮的一段。茫茫草地,漫漫泽国,荒无人烟,鸟兽绝迹。很多红军宝贵的生命被草地沼泽吞没,被河水激流冲走;部队断粮了,开始吃皮带,皮鞋等一类动物皮制的东西,饥饿至极,就挖野菜、草根吃.被饿死,毒死的红军不计其数;草地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寒冷,战士们晚上就背靠背的休息御寒,即使这样,早上醒来,很多战士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了,以这样的“睡姿”长眠在此。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虽然途中不断有人倒下,大部分红军还是撑过来了,胜利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文章主题】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伟大而 的精神风貌。在本书中,斯诺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他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要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艺术特色】
高度纪实,洞察深刻
本书大多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方法,记录了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斯诺站立于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了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预见性的结论。
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的外貌、性格,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大量采用白描、对话、特写等描写方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气度恢宏、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疾恶如仇的贺龙……
善设悬念,擅长场景描写
作者善设悬念,以替读者揭开谜底的方式进行叙述。作品一开头,斯诺就从人们对“红色中国”的种种疑问谈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还擅长场景描写,描绘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硝烟征尘、磅礴气势立显笔底。
【人物分析】
毛泽东
(令人感兴趣的苏维埃掌权人)
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他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说话平易,生活简朴,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性格特点: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一丝不苟,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人物事例:(1)与父亲的矛盾和斗争;(2)剪辫子、参军;(3)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4)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时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润湿;(5)对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
朱德
(不摆架子的红军总司令)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人乒乓球打得好,篮球打个“不厌”。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从朱德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后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
性格特点:
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为革命甘愿抛弃个人财富和地位,作战经验丰富:①仔细制订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②积极主动戒除烟瘾;③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④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⑤打过几百次仗,经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周恩来
(温文尔雅的“造反者”)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
性格特点: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②为斯诺规划九十二天的采访行程。
贺龙
(两把菜刀闹革命)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土匪头子;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武装。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贺龙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对有钱人仇视。
性格特点:
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①客人在桌下开枪,贺龙面不改色;②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③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④行军神出鬼没。
彭德怀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他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吃苦而劳,是个很活泼的人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生活节俭: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不吸烟,不喝酒。迟睡早起。很喜欢孩子,常有孩子跟着,脱棉衣给小号手。
性格特点:
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①奋起反抗欺负他的老师;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③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④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与部下一样;⑤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用游击战取得胜利;⑥喜欢孩子,尊重“红小鬼”。
徐海东
(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
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的队伍。门牙因为骑马的事碰掉的。徐海东是斯诺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事实上,除了贺龙以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性格特点: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无私诚实,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阶级意识强:①回击富家子弟的欺负;②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③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④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阅读策略】
(1)第一周 阅读内容:序言~第六篇 阅读目标:快速简要地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过程及写作目的;了解斯诺为什么来中国;了解贺龙的“传奇”事迹;探寻毛泽东由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家的原因;了解第五次“围剿”的起因、经过及意义。 阅读任务:(1)读序言,解密内容;(2)探寻红色中国之初体验。 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一) 阶段训练(一) (序言~第六篇) 一、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主的精华”,这里的“西北部”,______是他采访的主要地点。(3分) 2.《红星照耀中国》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个人风采和独特魅力。例如,作者在书中写道:“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就是被作者在书中称为“书生出身的造反者”的________(人名)。“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上面的统计数据来源于红军的_____(军事行动)。(2分) 3.斯诺抓住机会,动身前往红区,前路风险未知,随身携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唯一让他感到放心的东西。(1分) 4.在陕北民众眼中,“白匪”指的是民团,民团是由__________组织的。(1分) 5.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________的首级,可在这个人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1分) 6.斯诺用整整一章来写周恩来,这一章是《________》,他在这一章中写道:“这个造反者先逃到武汉,又到南昌,参加组织著名的__________。”(2分) 7.《去红都的道路》中的“红都”,即红色中国的临时首都,指的是______。(1分) 8.“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这段文字是对__________的外貌描写。(1分) 9.毛泽东初到北京,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__________帮毛泽东找工作,将毛泽东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__________,最终毛泽东获得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2分) 10.五四运动之后,毛泽东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生的政治活动上,成为《__________》的主笔,还在长沙帮助创办了一个书社,叫“__________”。(2分) 11.毛泽东所在的新民学会自己办了报纸——《__________》,并在这个报纸上公开鼓吹实行男女平权和代议制政府。(1分) 12.《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到的“教书先生老徐”是__________,斯诺在《__________》一章重点讲了他,他五十岁投身共产党是这个标题的由来。(2分) 13.红军剧社的节目形式颇多,但表演的中心主题是一致的,即______和______。(2分) 14.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的人是______。“短促突击战”的创始者是______。被斯诺称为“现代侠盗罗宾汉”的是________。(3分) 二、选择题 1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邵力子原是蒋介石的私人秘书,蒋介石派他担任陕西省的省主席,目的是促成国民党与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B.日本侵略热河时,南京没有作任何抵抗的准备,张学良背了黑锅,屈服下台,去欧洲“考察”一年,取得了一个大胜利——治愈了吸毒恶习。 C.由于德国军事顾问们的建议,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时完全依赖堡垒体系,红军又放弃了运动战术,导致红军在这次反“围剿”中失败了。之后被迫退却,于1934年10月北上迁移——长征。 D.《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在《红军剧社》一章中讲述了陕北军民一起看戏的场景,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散坐在地上,不远的网球场上还有几头羊在悠闲地吃草,毛泽东等人分散在观众中间,戏开始后,没有人去注意他们,可见其自由、平等的氛围。 16.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书中对毛泽东的描述最为详尽,文中写他在生活上是一个很随意很幽默的人,他甚至当着作者的面搜寻着什么寄生物,让人实在为他的不拘小节而感到惊叹。 B.作者先在白家坪见到毛泽东,之后在毛泽东的安排下,作者在苏区临时首都保安采访到了周恩来并搜集到相关资料。 C.《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到10月在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 D.《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为第一部向全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17.“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这一机会”指的是( )(2分) A.红军试图穿过山西北上抗日B.西安事变C.东北军与红军私下达成协议D.卢沟桥事变
18.下列对红军粉碎敌人四道防线的方式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西的第一道防线——突破B.湖南的第二道防线——占领C.湖南的第三道防线——血战D.第四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击溃
19.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 B.张学良在欧洲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拜见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C.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周恩来。 D.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 20.安塞的赤卫队队长与民团打遭遇战的缘由是( )(2分) A.从一个农民口中得知民团追踪“我”而来。 B.从一个农民口中得知民团进犯县境,民团头子是一个洋鬼子。 C.从一个少年先锋队员口中得知民团进犯县境,民团头子是一个洋鬼子。 D.从一个少年先锋队员口中得知民团追踪“我”而来。 21.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怀着对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等很多问题进行探寻的愿望,斯诺踏上了寻求答案的道路。 B.同中国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红军战士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红军从整体来说是那么不可战胜,这深深地吸引了斯诺。 C.斯诺除了带着的一封给毛泽东的介绍信,没有其他可以让他感到放心的东西,但他还是愿意前去探明事情真相,哪怕牺牲生命。 D.斯诺是从南京出发开始这次采访活动的,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计划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最终目的地。 22.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成立的学生社团是( )(2分) A.新民学会B.互助社C.马克思主义小组D.复兴会
23.该书作者在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文中的“大规模的转移”指( )(2分) A.北伐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红军长征D.南昌起义部队南下
三、简答题 24.读了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班里举行“伟人毛泽东读书经历分享会”,请你讲述一个毛泽东读书(阅读)的经历,并结合下面两段话,说出自己的思考。(4分)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又是知识渊博的学问家。读书是毛泽东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主席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主席涉猎的书籍,包罗古今中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听到的贺龙的革命经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12分) 我同一个邀我前去看红军剧社演出的年轻干部出发时,人们已经纷纷朝着那个用古庙临时改建的露天剧场奔去了。那天是星期六,距日落还有两三个小时,保安似乎已经倾城而出。 学员、骡夫、妇女、被服工厂和鞋袜工厂的女工、合作社职工、苏区邮局职工、士兵、木工、拖儿带女的村民,大家都向河边那块大草地涌过去,演员们就在那里演出。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场合了。不远的网球场上甚至还有几头羊在啃草。 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 台上挂着一块红色的绸制大幕布,上面有“人民抗日剧社”几个大字,还有拉丁化的新文字拼音,红军大力提倡拉丁化来促进群众教育。节目有三个小时,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可以说是一种杂耍表演,共同的地方主要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节目充满了明显的宣传,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但是优点是从锣鼓铙钹和假嗓歌唱中解放出来,采用活的题材而不像腐朽的中国京剧那种没有意义的历史故事。 最后,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演员和观众打成一片,这就弥补了一部分细腻精美的不足。红军剧社的观众似乎真的在听着台上的说话。同那些神情厌烦的京剧观众相比,这真使人惊奇,因为在中国,看戏的把时间主要花在吃水果、嗑瓜子、聊天、把热毛巾扔来扔去、到别的包厢里去访客上面,只是偶尔才看一下台上的戏。 第一个短剧叫《侵略》,以一九三一年满洲一村庄为背景,幕启时日军到达,把不抵抗的中国军队赶走。第二幕中,日本军官在一个农民家设宴,把中国人当作椅子坐,喝醉了酒污辱中国人的妻女。下一幕是日本毒贩在叫卖吗啡和海洛因,强迫每一农民买一份。一个青年拒绝,就被叫出来讯问: “你不买吗啡,你不遵守满洲国卫生条例,你不爱你的“圣上”溥仪,”拷打他的人这么说,“你不好,你是抗日的匪徒!”那个青年就马上给处决了。 接着一场戏是农村集市,有些小商人在太平的气氛中叫卖货物。突然来了日本兵,搜查“抗日匪徒”。他们要当场查看身份证,忘记带在身上的就被枪决了。接着两个日本军官大吃一个小贩的猪肉。吃完后他要他们付钱时,他们奇怪地看着他说:“你要我们付钱?可是蒋介石把满洲、热河、察哈尔、塘沽停战、何应钦——梅津协定、冀察委员会都给了我们,也没有要一个铜板!为了一点点肉,你却要我们付钱!”他们立刻把他当作“匪徒”用刺刀捅死了。 当然,最后村子里的人忍无可忍了。商贩们把货摊和遮阳的大伞推倒,农民们拿起长矛,妇女儿童拿起菜刀赶来,大家都宣誓要同日本鬼子“血战到底”。 这个短剧很幽默风趣,用了本地方言。观众不时哄堂大笑,或者对日本人表示厌恶和仇恨的咒骂,他们情绪很激动。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政治宣传,也不是滑稽戏,而是深刻的真理。演员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少年,而且是陕西和山西的本地人,但是观众由于全神贯注于剧中的思想,就把这一点完全给忘记了。 这场以滑稽戏为形式的表演所蕴藏的残酷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因为剧中的风趣和幽默而模糊起来,至少对一个在场的年轻战士是如此。他在演剧结束时站了起来,用感情激动的嗓子大声喊道:“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全场观众都齐声高喊他的口号。我后来打听到这个少年是个东北人,他的父母都被日本人杀死了。 就在这个时候,漫游的羊群引起了哄堂大笑,缓和了气氛。原来它们正在满不在乎地啃球网,那是开场前忘记收起来的。一些学员赶去追逐羊群,把文娱部门这一重要财产抢救下来,引起了观众一阵哄笑。 (节选自第三篇《在保安》) 26.作者为什么说“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场合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与传统京剧相比,作者认为红军剧社的节目有哪些优势?(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你要我们付钱?可是蒋介石把满洲、热河、察哈尔、塘沽停战、何应钦——梅津协定、冀察委员会都给了我们,也没有要一个铜板!为了一点点肉,你却要我们付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他在演剧结束时站了起来,用感情激动的嗓子大声喊道:“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全场观众都齐声高喊他的口号。我后来打听到这个少年是个东北人,他的父母都被日本人杀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4分) “如果我们不用不断地打仗,”林祖涵继续说,“我们在这里很容易建设自给自足的经济。我们的预算订得很仔细,尽力节约。因为苏维埃人员每个人都既是爱国者又是革命家,我们不要工资,我们只靠一点点粮食生活,我们预算之小可能令你吃惊。这整个地区,我们目前的开支每月只有三十二万元。不论从货币还是货物的价值计算都是这样。此数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来自没收,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自愿捐献,包括党在白区支持者中间募得的款项。其余的收入来自贸易、经济建设、红军的土地、银行给政府的贷款。” 共产党自称发明了一种能防止舞弊的预算方法和收支方法。我读了林祖涵所著《预算制订大纲》的一部分,该书详尽地介绍了这个方法和它的一切防范措施。它的有效性似乎主要依靠集体控制收支。从最高机构一直到村,各级会计在收支方面要受一个委员会的监督,因此,为个人利益篡改账目是极为困难的。林委员对他的方法很得意,他说,采用这个方法,任何舞弊都是办不到的。这话可能确实不假。反正,在红区中真正的问题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舞弊问题,而是如何勉力维持的问题。尽管林祖涵很乐观,访问后我记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不论林祖涵的数字的确切含义如何,这完全是中国式的一个奇迹,因为我们记得,游击队在这一带进进退退已经打了五年,经济居然能够维持下来,没有发生饥荒,整个来说,农民似乎接受了苏区货币,相信它。事实上,这不是仅仅能用财政的角度来解释的,只有在社会和政治基础上才能理解。 尽管如此,十分清楚,哪怕是对一个像红军那样靠小本经营来维持的组织,情况也极为严重。在苏区经济中,不久一定会发生以下三种变化之一:(一)为了供应市场所需的制成品,实行某种形式的机器工业化;(二)同外界某个现代化经济基地建立良好关系,或者攻占比目前的经济基地水平高一些的某个经济基地(例如西安或兰州);或者(三)红区同现在在白军控制下的这样一个基地实际合并。
但是共产党并不同意我的悲观看法。“出路是一定能够找到的。”几个月后果然找到了!这个“出路”以一种“实际合并”的形式出现。 附带说一句,林祖涵本人在经济方面似乎并没有很“得发”。他作为财政人民委员的“补贴”是五元钱一月——红区的钱。 (节选自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30.画线句子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选段结尾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周 阅读内容:第七~十一篇 阅读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了解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阅读任务:(1)梳理对“真正的”红军的认识(从年龄、精神、训练、纪律、出色的装备、高度的政治觉悟等六方面进行介绍);(2)了解彭德怀、徐海东、“红小鬼”、朱德、李德等人物的事迹及形象;(3)总结“斯诺眼中的中国”。 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二) 阶段训练(二) (第七~十一章) 一、填空题 1.斯诺去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前线的时候,是跟外交部派来的_________同行的。(1分) 2._________是红区工厂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它位于甘肃的贸易要道,是红军的主要兵工厂所在地。(1分) 3.彭德怀身后常常有许多孩子,这些孩子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__________”。(1分) 4.《为什么当红军?》一章讲的是________从军的经历,他是在陈独秀的《________》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继而开始研究___________。(3分) 5.曾在窑厂做过工、被蒋介石称为“文明的一大害”的是_________。他和_______是共产党指挥员中的“纯无产阶级”。(2分) 6.“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白军”是_______说的。“一个口号抵得上十颗子弹”是_______说的。(2分) 7.“那个外国智囊”指的是德国顾问_______。他不仅在战略上出谋划策,还在军事上担负训练红军骑兵的核心工作。(1分) 8.斯诺认为,少年先锋队员喜欢红军,大概是因为在红军中,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1分) 9.作为“西安事变”以后,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_________说:“_______决不会写出一部自传,因为他以为自己个人不能离开他的工作而存在。”(2分) 10.下列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共产党领袖的评价,____项匹配不当。本项正确的评价对象的名字是________。(2分) A.朱德——他是坚韧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很有才智。 二、选择题 11.曾经考过科举的红军领导人是( )(2分) A.毛泽东B.彭德怀C.朱德D.周恩来
12.“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这个人是( )(2分) A.朱德B.徐海东C.刘志丹D.彭德怀
13.红军的枪支弹药大部分是( )(2分) A.红军的兵工厂造的B.美国人资助的C.从敌军那里夺来的D.苏联提供的
14.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除了红军指挥员,其他红军战士几乎都没文化。 B.朱作其来到陕西为共产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本着一种殉道者和热心家的精神。 C.红军指挥员中的伤亡率很高,是因为他们向来都是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 D.在斯诺的印象中,徐海东是他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 1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朱德参加组织了南昌起义,这个起义是在时任公安局长的他的保护下策划的。 B.斯诺在离开保安之前对毛泽东进行了一次访问,毛泽东第一次表示共产党欢迎同国民党讲和与进行合作抗日的具体条件。 C.中国的共产党热烈地崇拜苏联,有许多词汇直接从俄语音译为中文,苏维埃三个字就是其一。 D.彭德怀是一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他的身体已经垮了。 16.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 B.朱德是在中国第一批新式军校里受到共和派名将蔡锷的训练的。 C.红色窑工徐海东的六十六个亲人,都被日本人杀死。 D.吴亮平在斯诺与毛泽东的长时间正式谈话中充当翻译。 17.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军政治部的刘晓厌恶外国人,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国土上曾两次遭到外国警察的逮捕和囚禁。 B.彭德怀认为,在发展游击战中必须注意民团,这是地主豪绅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的最坚决的防线。 C.斯诺引用韦尔斯女士的话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它的两个孪生天才‘周、毛’,是无法想象的。” D.每一个连和每一个团都有列宁室,这里是一切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三、简答题 18.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简要分析彭德怀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斯诺先生在《红星照耀中国》里写道:“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作为与当时的“小鬼”同龄的少年,你认为他们的存在在红军队伍中有什么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斯诺是怎样塑造朱德这一形象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8分) 他们大多数人穿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他们说,他们每天洗手、洗脸三次,可是他们总是脏,经常流着鼻涕,他们常常用袖子揩,露着牙齿笑。虽然这样,但世界是他们的:他们吃得饱,每人有一条毯子,当头头的甚至有手枪,他们有红领章,戴着大一号甚至大两号的帽子,帽檐软垂,但上面缀着红星。他们的来历往往弄不清楚:许多人记不清自己的父母是谁,许多人是逃出来的学徒,有些曾经做过奴婢,大多数是从人口多、生活困难的人家来的,他们全都是自己做主参加红军的。有时,有成群的少年逃去当红军。 他们的英勇的故事流传很多。他们并没有得到或者要求作为小孩照顾,许多人实际参加了作战。据说在江西,红军主力撤离以后,许许多多少年先锋队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同成年游击队员并肩作战,并且甚至跟敌人拼刺刀——因此白军士兵笑着说,他们能够抓住他们的刺刀,把他们拖下壕沟,他们实在太小太轻了。在蒋介石的江西共匪感化院里,许多被俘的“红军”是十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 我记得在甘肃碰到的这样一个逃跑的学徒,他的绰号叫山西娃娃。他被卖给山西洪洞县附近一个镇上的一家店铺,红军到来时,他同另外三个学徒偷偷地爬过城墙,参加了红军。他是怎样认为自己属于红军一边的,我可不知道,但显而易见,阎锡山的一切反共宣传,他的长辈的一切警告,已产生了同他们的原意相反的效果。他是一个圆滚滚的胖孩子,长着一张娃娃脸,只有十二岁,但已经很能照顾自己,这在他越过晋陕边境进入甘肃的行军中得到了证明。我问他为什么当红军,他回答说:“红军替穷人打仗。红军是抗日的。为什么不要当红军呢?” ………… 我遇见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他曾经是上海一家机器厂的学徒,他同三位同伴历尽各种危险,到了西北。我见到他时,他是保安无线电学校的学生。我问他是否惦记上海,可是他说不惦记,他在上海没有什么牵挂,而他在那里有过的唯一乐趣是望着商店橱窗里的美味食品——这他当然买不起。 但我最喜欢的是保安一个当外交部交通处处长李克农通讯员的“小鬼”。他是一个约十三四岁的山西少年,我不晓得他是怎样参加红军的。他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对于自己的那个角色,态度极其认真。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条军官皮带,穿着一套整洁合身的小军服,帽檐什么时候发软了,总是衬上新的硬板纸。在他的洗得很干净的上衣领口里面,总是衬着一条白布,露出一点。他无疑是全城最漂亮整齐的士兵。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湖流浪汉。 (节选自第九篇《战争与和平》) 21.选文写出了“红小鬼”的哪些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简析第2段中“因此白军士兵笑着说”中“笑”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5分) 蒋总司令在西安蒙难的经过,已由总司令本人这样一个权威人士在他妩媚的夫人蒋宋美龄的得力合作下写了出来。凡是没有读到过他们这本叙述中国历史转折点的这一插曲的引人入胜的书的,笔者竭诚奉劝一读。我不知道近代还有什么别的文件比它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富有戏剧性了,而且也不知道有什么文件,能够为对中国有所了解的读者,把中国的统治者的性格和心理集中在这么分明、这么生动的焦距上。 因此,这里所提供的事实,浅意只是作为这位行政院长兼总司令及其勇敢多才的夫人的大作的些微补充。他们认为西安事变是个暴行,有损于他们感情极其激动地口口声声要实现的个人使命,因此给我们提供了这部关于他们经历的主观记述。但是由于这些事件严重地危及他们自己的生命,自然使他们极其谨慎克制,如果是在私下,他们大概会第一个承认,由于政治的原因,由于必须保持所处职位的尊严,他们不得不把许多有价值的材料略而不提。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中国人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的民族,大多数中国人评断西安事变基本上不涉及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历史上当然充满了类似的事件,特别是在描写封建斗争的旧小说中,这是中国将领几乎每个都背得滚瓜烂熟的。而且近代的先例也不少。一九二四年,“基督将军”冯玉祥把当时的中国大总统曹锟逮捕幽禁,强迫他接受他的政治要求。冯玉祥在公众心目中的人望迅速上升。他今天是蒋介石的军事委员会的副委员长。最近的其他例子是蒋介石本人提供的。他在不久以前“扣留”了已故的胡汉民,后者是他的“把兄”、国民党中的长辈和劲敌。另一个例子是绑架李济深将军。蒋介石把他扣留在南京一直到把他的政治势力搞垮为止。 其次,必须记住中国还不是个民主国家,在政治斗争中常常恢复到纯封建手段。在报纸遭到完全控制,人民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况下,人人都知道要向南京进言或者改变它的政策,只有一个有效办法,那就是武装示威,即中国人所说的“兵谏”,这是中国政治斗争中公认的一种手段。把感情暂且撇在一边不说,可以认为张学良对独裁政权头子采取直接行动,是选择了最人道的、最直接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花的生命损失最少,流血最少。不错,这是一种封建的方法,但是张少帅要对付的人物是一个凭直觉就能了解他自己在半封建政治中的枢纽作用的人物。他的行动是根据极端现实主义来考虑的,今天一般人都认为,这一行动的客观历史效果是进步的。 但是蒋介石的生命是不是真的有过严重危险呢? 看来是如此。不过危险不是来自张少帅,也不是来自共产党。有可能来自杨虎城。但是最可肯定的还是来自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少壮派军官,来自有着不满情绪的桀骜不驯的士兵,来自有组织和武装起来的群众,他们都要求在如何处理总司令的问题上要有发言权。少壮派军官通过决议,要求公审“卖国贼”蒋介石和他的僚属。部队的情绪肯定是赞成把总司令干掉的。奇怪的是,如今却要由共产党人来说服他们饶他一命! 共产党在西安事变中的政策始终没有明确地解释过。许多人认为,共产党为了要报蒋介石对他们进行十年无情战争之仇,现在一定会得意扬扬要求把他处死的。许多人认为,他们会利用这个机会与东北军和西北军勾结,大大地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南京进行新的争夺政权的大决斗。实际上他们一点也没有这么做,他们不仅力主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而且还主张由他回到南京去担任领导。甚至蒋介石夫人也写道:“同外界看法恰巧相反,他们(共产党)并不想扣留总司令。”但是为什么不想扣留他呢? (节选自第十一篇《又是白色世界》) 24.作者在第1段为什么将蒋介石称为“权威人士”?(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3段列举了近代的哪些“先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学会了吗?我们来挑战一下下面的试题吧!
《红星照耀中国》知识梳理卷
第一章 探寻红色的中国
1.在汉朝古宫遗址等车时,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首级捉拿的共产党人________。
2.________受到了强烈的“_____”影响,他的东北大学里的许多学生跑到西北来跟他工作,其中有些是共产党员。
3.______,这个大名鼎鼎的“______”,就生活在敌营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
4.斯诺午夜从北京登上火车——到达郑州(换乘陇海路车)——到达西安府(经过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在西安府,先拜访了________将军,之后又访问了陕西省________主席。
5.斯诺住在西安府的某旅馆里等待一位叫王牧师的来访。王牧师把斯诺介绍给当时在西安做张学良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______同志。一行人在西安城外的汉朝古宫遗址见面,并安排斯诺去陕北的路程。
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1.斯诺遇见的第一个红军姚战士带领他到达安塞并护送他到________见到了周恩来同志。
2.《叛徒》这一节不但讲述了________如何接待斯诺,并安排他一个92天的采访红区旅程及项目,而且比较详细地介绍了________的人生经历与其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3.本章讲述斯诺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______”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
4.“他还是一个年轻人,三十一二岁,可是当他逐渐展开他的往事时,你就知道他出生入死已有十多次了。我从他的身上发现一种特殊的性格,这性格,后来我在中国革命战士坚固如铁的奇异结合中不断看到。”句中的他是________。
5.________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稚气,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头脑冷静,深思熟虑,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文雅,谈吐缓慢安详。
第三章 在保安
1.国民党的右翼,在____________的控制之下,在某些外国、通商口岸银行家和地主的支持之下,跟合法选出的______政府宣告决裂。
2.国民党的右翼在蒋介石领导下在______另立政权,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政权是“反革命的”,也就是说,是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本身的。
3.第一次“清剿”运动时,________落入日本的手里,第二次______遭到侵犯,第三次放弃了热河,第四次失去了冀东,而第五次“________”运动中,冀、察的主权又受了很大的损害。
4.毛泽东认为三个条件可以保证打败______:一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二是世界________的形成,三是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人民革命的发动。在这三个条件中,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
5.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________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___________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日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1.斯诺交给________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要他回答,为了纠正种种不真实的传说,毛泽东决定将他的生平梗概告诉斯诺。
2.毛泽东于一八九三年出生于湖南______________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原是贫农,后来逐渐积累财富成了富农。
第五章 长征
1.在共产党模范县______,据说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有文化的——比那个有名的洛克菲勒资助的县份还高。
2.______在第五次“围剿”中,对红军发动了大约九十万人,红军在这里能够动员一共十八万正规军,包括所有后备师,它还有大约二十万游击队和______,但是全部火力却只有不到十万支步枪。
3.在瑞金举行的军事会议过后,红军从_____撤出,决定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因为进行得极为迅速秘密,在行军好几天后敌人才发现红军已经撤走。
4.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在空气稀薄的山顶向西望去,只见一片白雪皑皑的山峰——_____。
5.安顺场以北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作______。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能的渡口。
6.____________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很可能遭到歼灭。
第六章 西北的红星
1.斯诺重点介绍了______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在陕西苏区开创和发展壮大的事迹。
2.刘志丹于一九三一年举起一面红旗,在_____着手组织了一支独立的军队,攻占了_____和中阳两县,在陕北迅速展开活动。
3.刘志丹在一九三六年三月领导突击队袭击敌军工事时受了重伤,不幸牺牲,他葬于______,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份改名______来纪念他。
4.共产党可以自居有功的一些经济改革措施中,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显然有这四项:重新分配土地、取消______、取消苛捐杂税、消灭________。
5.西北苏区的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____________、原始社会主义的奇怪混合。
6.苏维埃经济至少有两个基本任务必须完成:_________________,为贫苦农民济燃眉之急。
第七章 到前线去的路上
1.一位年轻共产党员_______陪同斯诺前往甘肃边境和前线。
2.在一个叫_______的村子借宿时,斯诺和当地一些农民谈话。
3._______是红区工厂工人最“集中”的地方,作为红军的主要兵工厂所在地,也很重要。
4.兵工厂厂长_______带斯诺参观厂里各个部分,介绍他的工人,把他们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告诉斯诺。
5.吴起镇是_______女士的总部所在地,她现在是红色工会女工部的主任。
第八章 在红军中(上)
1.斯诺在_______的劝告下决定到红军作战的前线去,并通过完整的统计数据认识了真正的红军。
2._______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
3.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1)______经济的破产;(2)______经济落后;(3)战略中心空隙多;(4)革命思想的撒播;(5)部队和群众打成一片。
4.游击战要成功,需要这些基本条件:无畏、______、计划周密、______、保密、行动______和坚决果断。缺一项,游击队就不能取胜。
5.彭德怀强调:游击战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最重要在于红军是______的军队,它之所以壮大是因为______的帮助。
6.游击战发展迅速的原因:_______的领导;领导的坚决果断,勇敢无畏;_______的扩充,培养后备干部。
第九章 在红军中(下)
1._______是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司令部设在西北八十里外的预旺县。
2.斯诺对徐海东的印象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傲和热烈、非常重视体力的勇武的红军领袖。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1.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________。
2.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种人,是很难找出严重的错误,那就是“______”。他们精神极好,总是愉快而乐观。
3.______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
4.在柏林,朱德碰到________和别的同志,他终于在柏林找到了中国共产党。
5.______是南方最进步的共和派青年领袖之一,一九一五年袁世凯阴谋称帝,______首先为保卫民国而独树反帜。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去
1.独臂将军________是个很有趣、很可爱、很英俊的青年,头脑机灵、容易冲动,善于辞令,妙趣横生。
2.在蒋介石第二次政变成功之前至少一年,________就开始要求共产党人脱离国民党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3.到一九三三年,唯一曾与中国红军在一起作过战的外国人——德国顾问______——才在苏区出现,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占据高位。
4.国民党和________是中国两大政治力量,如果他们现在继续打内战,结果就会对抗日战争不利。
《红星照耀中国》基础过关卷
一、选择题(12分)
1.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C.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
D.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是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下面不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彭德怀印象的一项是( )(3分)
A.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骄傲,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
B.他具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C.他很仇视有钱人。据说,如果他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D.“兔子一样地跳着”,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了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3.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大渡河上的英雄》这一节中,林彪在彝族的高效酋长面前同他一起饮了新杀的一只鸡的血。他们两人按照部落传统方式,歃血为盟,结为兄弟。
B.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斯诺问他为什么参加红军。他告诉斯诺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只有地主逃跑了,因此他参加了穷人的军队。
C.《生活在五十岁开始》中记叙了苏区的教育部长、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事迹。
D.“我于一八八六年生在四川仪陇县马鞍庄。我的家族是穷苦的佃农。为着一家二十口的生活,我们租了二十亩田。”这里的“我”是朱德。
4.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书共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
B.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的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5.《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题目中“红星”象征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图书,它在西方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7.在斯诺的笔下,“他的身体是魁梧奇伟的,像老虎一样强悍。除了马,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这个人是______。
8.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个颇有天才的______家和___________家,代表了_______________的迫切要求,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
9.________是斯诺印象中他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被称为“___
________”。
10.朱德的妻子________认为朱德的基本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
11.《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在第二章《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中,记叙了他见到被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其首级的中共高官________,就是这位高官为作者起草了一个为时________的旅程计划。
12.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一节中,作者强调共产党的主要政策是承认有必要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要求在国内实行反_______反____的政策。
13.西安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________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________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他们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_______,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此举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14.安然渡过了大渡河以后,红军进入了相对来说是自由天地的______。他们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_______,更难的是爬荒凉的_______,最后在1935年7月20日,进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饶的__________,同红四方面军和松潘苏区会合。
15.红军的三大纪律:_______________、不拿贫农一点东西、_______________。
16.红军的八项规定:上门板、________;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__________;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和农民交易要________;买东西要付钱;__________;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17.红军的三项守则:对敌人要斗争到死、要__________、要_________帮助斗争。
18.红军游击战术的四个口号:敌进我退、__________、敌疲我打、__________。
19.红军的机动性和神速而有力的“__________”,就是在上述战术(在进攻时集中主力,在进攻后迅速分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1929年秋,毛泽东与彭德怀会师后攻打______,1930年任红一方面军政委,二次攻打长沙失败后撤回______(李立三主义是失败主要原因),同时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任主席期间家人被______逮捕,妻子、妹妹被杀害,两兄弟(毛泽民、毛泽覃)的妻子及自己儿子后被释放。
21.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主力到达贵州______。在随后的四个月,红军几乎不断地行军,并且进行了最有力的战斗。
2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立即停止______,采取武装______政策;释放上海爱国领袖;赦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____________;保障人民组织爱国团体的权利与政治自由;实行______遗教;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的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
23.________属南京的开明分子,即国民党中所谓“欧美派”(他们极其反日,现在赞成统一战线运动),他在西安是个受欢迎人物,因此是最佳的调停人选。
三、简答题(共25分)
24.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对贺龙的印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简述一下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游击战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发展很快,成为政治力量,而在别的地方却很容易遭到迅速的镇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红星照耀中国》是报告文学,作者是如何体现材料的真实性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红星照耀中国》的发表在当时和现在分别具有什么重要意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图表题(共18分)
29.在《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活动中,你参与完成其中一份“红军将领参加革命的原因”专题探究卡,请你从下列所给的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完成表格。(10分)
A.贺龙 B.彭德怀 C.朱德
“红军将领参加革命的原因”专题探究卡
红军将领 成长过程中的相关事件 参加革命的原因
毛泽东 ①看到因饥荒“造反”的百姓被害。 ②阅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①经受过苦难;同情百姓疾苦,不满社会黑暗;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②接受进步教育,受到进步书籍、人物的影响。
我选择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根据你对于《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积累,完成下面表格。(8分)
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记录表
人物 事迹 共同特点
(1)______ 他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的人,南京政府悬赏25万买他的人头,而他却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 (3)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 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彭德怀 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地主,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常将马让给部下骑。
五、综合实践题(10分)
31.至美中学举行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经验交流会,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1)(辨人物)
“他是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那一种吸引力是羞赧、个性的魅力和领导的坚决彻底奇妙地混合而成的。”
“他”指的是_________(填人名)。
(2)(忆历史)红军长征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作者认为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描写了两次战役,一次是“巧渡金沙江”,另一次是“_____________”。
(3)(讲故事)请从下面任选一个人物,就《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所记的童年的经历写一段80字左右的演讲稿。
备选人物:毛泽东 彭德怀 徐海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星照耀中国》模拟测试卷
一、选择题(12分)
1.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
B.书中以客观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C.对于农民类小人物,作品既表现他们身上崇高的精神品质,也写出他们一些未改的旧习,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记载精神。
D.全书以工农红军的行踪作为线索,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缓缓揭开了中国红军的神秘面纱,探究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2.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部著作真实记录了斯诺从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B.斯诺来到保安城,见到了毛泽东,并就“中国是否可能与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反帝的联盟”这一问题进行采访。
C.《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D.《红星照耀中国》写道: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他们走入很富足的毛尔盖区域(在陕西西北部),而和红四方面军及松潘苏维埃区域取得了联络。
3.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
C.《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包括: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D.《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对贺龙的印象:乐观、豁达、勇敢;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他的。
4.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人生五十始的教育部长徐特立。
B.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他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C.在陕北期间,斯诺还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如彭德怀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D.西北苏维埃政府对农民具有重要意义的四项举措:把土地分配给贫民,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二、综合创新题(10分)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面的任务。(10分)
任务:表达观点,感受精神。
四川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像这样的中国战士!这些人,当兵不是只为了一碗饭,而是一些为争取胜利而愿意自杀的青年!他们是人类?是疯人?或是神仙呢?——迷信的四川人这样惊叹着。
你认为红军是人类,是疯人,还是神仙?请结合整本书的内容,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段阅读题(40分)
(一)红色伴侣(节选)(15分)
他们是混杂的一群,但比起按照地域区分的普通中国军队,在组织上更具真实的“民族性”。不同地域的背景和方言,似乎并没有使他们隔离,反而成为善意的笑料。我从未看见他们发生厉害的争执。事实上,我在红区旅行时,没有看见红军士兵打架,这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几乎都遭遇过悲剧,但他们一点也不沮丧,也许是因为太年轻了,他们都很快活,是我初次所看见的真正快活的中国无产阶级之一群。消极的知足是中国的普遍现象,但对于生存怀着积极感的高超的快活情绪,却是很少看见的。
他们在路上几乎整天歌唱,歌的来源好像没有止境。他们的歌唱不是出于命令,而是自发的,出于心坎的,唱得都很好,每当一个人灵感激动,或想到某一首歌曲,而突然引吭高歌时,不论指挥员或战士都会加入合唱。他们在夜间也唱,他们从拉着陕西胡琴的农民那里,学会了许多乡村间的新调子。
他们所有的纪律,似乎完全是出于自动的。当我们走过一棵野杏树时,队伍突然散开。每一个人的袋里装满了杏子,杏树好像受了一阵狂风的吹打,于是他们归队,迅速开步走。可是,当我们走过私人的果园时,没有人采摘一颗果子。我们沿路所吃的饭和菜,都照价付钱。
据我观察所及,农民对于我的红色伴侣,毫无憎恶,反之,他们似乎彼此很友好,很忠诚,这一种事实也许与最近的分配土地和废除苛捐杂税有关。农民把所有可吃的东西卖给我们,毫不犹豫地接受苏维埃钱币。当我们在中午或黄昏到达一个村庄时,本地的苏维埃主席很快就替我们预备地方,指定炉灶。我常常看见农妇或她们的女儿们自动给我们拉炉灶上的风箱,和红军战士有说有笑,这在中国妇女,尤其是陕西妇女,不能不算是绝大的解放啊。
最后一天,我们在绿色山谷中的一个村庄吃饭,全村庄的孩子都走来看他们第一次看见的洋鬼子。我决定盘问他们一下。
“什么叫中国共产党?”
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高声回答:“帮助红军打白色土匪和日本人的就叫中国共产党。”
“还有呢?”
“他帮助红军打地主和资本家!”
“可是,什么叫资本家呢?”
一个孩子答不出,另一个孩子说:“自己不做工作,而使别人替他工作的人,就叫资本家。”
这定义也许太过简单化了,我再继续问下去:
“这里有地主或资本家吗?”
他们齐声高喊:“没有!他们都逃走了!”
“他们怕什么?”
“怕我们的红军!”
“我们的”红军,一个农民儿童竟会谈论到“他的”军队。很明显,这不是中国,可是,如果不是中国的话,这又是什么国家呢?
1.第①段中“普通中国军队”和“组织”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红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这些“红军伴侣”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第1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活在五十岁开始(节选)(11分)
①我叫他老徐——教育部长——因为苏区里每一个人都这样叫他。虽然六十一岁正好是东方各国最高政府官员的平均年龄,但在红色中国里,一跟别人比起来,老徐却像一个年老的祖父了。然而他丝毫没有龙钟的老态,跟他的同寅谢觉哉一样(你时常可以看到这一对“白发土匪”像中学生一样手携手地走着),他有着轩昂有力的步态,明亮而愉悦的眼睛,一双曾在长征中使他爬过很多高山,渡过很多大河的健腿。
②徐特立是一个很受敬重的教授,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竟惊人地抛弃他的家庭、他的四个孙子和长沙一个师范校长的职位,而与共产主义者共赌他的命运。
③有一天,当我们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就我们所能估计的来说,”他这样肯定地说,“事实上,在我们未来之前,整个西北除开几个地主、官僚和商人之外,差不多没有一个人能够阅读东西。文盲似乎竟达百分之九十五。这是世界上文化最最落后的地方之一。你相信陕北和甘肃的民众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回事吗?这里普通人一辈子只洗两次澡——一次是在出世的时候,一次是在他结婚的时候!他们讨厌洗足,洗手,洗脸,剪指甲、脚指甲,剪头发。这儿是中国留辫子的人最多的地方。
④“但所有这些以及别的许多偏见都是由于无知,而我的工作就是在智慧上启发他们。这些人比起江西来,真的落后得多。江西文盲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但文化的水准却比此地高得多。我们也有较好的物质条件以配合工作,并且又有许多较有训练的教师。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过三百所初级小学和八百个教师——这数字就跟现在陕甘苏区所有的相等。当我们最后由兴国撤退时,当地文盲已减到百分之二十不到!
⑤“这里工作进行得非常迟缓。一切的事情都要我们从头做起。我们的物质资源又很有限。甚至自从我们的印刷机坏了以后,我们现在一切的东西都不得不用复写板和石印石来印刷。封锁使我们得不到够用的纸头,虽然我们已开始自己造纸,但纸质的拙劣真是可怕。不过可不必担心这些困难,我们已经能够实施某些工作了。只要我们有时间,我们能够做出一些让全中国吃惊的事情来。我们现在从群众中训练出了几百个教师,党又在训练一些人,其中有许多快要成为民众教育学校的教师。我们的结果显示出此地的农民只要给予机会,他们都渴望学习。
⑥“而他们可不是笨的。他们学得很快,而且只要说出充分的理由来叫他们这么做,他们便把旧习惯改过来。在本地较老的苏区里,你不会看见有小女孩缠脚了,并且还可以看见许多青年妇女剪了头发。男人们已逐渐剪去发辫,有许多已跟青年们和少年先锋队队员学习读书和写字。”
1.联系上下文,请你谈谈第③段中为什么说“这是世界上文化最最落后的地方之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列举上面选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你认为革命领袖人物最应该具备哪两种素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红小鬼”(节选)(14分)
但我所喜欢的孩子们中最好的一个,是保安那个“小鬼”。他做外交部交通司司长李克农的传令兵。这个小鬼是“山西产”,大约十四五岁,我不知道他怎样加入红军。他是少年先锋队的波·布刺麦尔。他极认真地尽着他的职。他穿着一套精致的小军服,非常称身。他的帽檐破了的时候,他老用新的厚纸衬上。他那刷得很干净的上衣的领口里边老衬着一条白麻布。他可以说是镇上最漂亮的士兵。站在他旁边比,毛泽东好像一个江湖浪人。
但由于他父母的疏忽,这个娃娃的名字碰巧叫作向季伯。这本来没有什么毛病,不过季伯念起来很像“鸡巴”,因此别人常常叫他鸡巴,给他无穷的羞辱。有一天,季伯走进外交部我的小房间里,带着往常庄肃的神色,嚓地合上两个脚跟,向我行了一个我在苏区所看到的最普鲁士式的敬礼,叫我“斯诺同志”。他接着吐露出他小心思里的忧虑来。他的目的是要向我说个明白,他的名字不是“鸡巴”,而是“季伯”,他说这两者在全世界都完全不同。他在一张纸条上细心地写下他的名字,放在我面前。
我吃了一惊,很认真地回答他,说我一向叫他“季伯”,从未叫他别的什么,而且从不想叫他别的名字。我预料他会用刀子砍我,或用手枪打我。
但他却感谢我,给我一个恭敬的鞠躬,又向我行了那种不平常的敬礼。“我希望你向我保证,”他说,“当你在外国报上写到我的时候,不要写错了我的名字。要是外国同志们以为一个红军士兵名叫“鸡巴”,这会给他们一个坏印象的。”那时以前,我从不想把季伯介绍进这本怪书里,但那次谈话以后,我对这件事情就不置可否了,而他终于走进这本书里,站在总司令旁边,顾不得历史的庄严。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他们很认真地执行这个职务,把任何没有通行证的旅客带到苏维埃去审问。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他们做了一个求助的信号,几个孩子就从田野跑来加强他们的力量。
彭德怀不得不写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
总而言之,正如你们所可推想,中国苏区的“小鬼”们的言行中很难找出严重的错误。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我猜想大人们看到他们,往往会忘掉了自己的悲观,鼓起勇气来,想到自己正在为这一类孩子的未来而战斗。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他们不管行军的倦怠,一碰到人就向他问候:“好呀!”他们有坚忍、苦干、活泼的精神,有热烈的求知欲,你一看见他们就会感觉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会感觉到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如果这一类孩子都能被解放,受教育,使他们觉醒过来,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建造新世界的工程,那么从这里的少年先锋队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未来。我想这样说来有点像说教,但任何人看见这些英勇的少年人都会感觉到中国人并非生下来就腐化,倒具有前途无量的人格。
1.选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最喜欢保安一个当外交部交通司司长李克农传令兵的“小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彭德怀不得不写一张通行证”一句中的“不得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斯诺是如何看待“红小鬼”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