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散文二篇
(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导入新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着,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是著名的哲学家,还被无数人视为“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一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二、预习检查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作者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的极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2.理清文章结构:总—分—总。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了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③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仙境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明确: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①了解人类的心灵;②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③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明确: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如何理解?
明确: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5.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明确:这三种感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命观,正反面人物都行。
(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名人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和绅溜须拍马,为谋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着。
2.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其实,活着有多种可能:改变社会——追求目标(伟大的先驱、革命者);适应社会——物质生活(凡人);逃避社会——精神家园(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
以“我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师生共同探讨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洗涤(dí) 松懈(jiě) 兴味(xìng)
B.牛犊(dú) 点缀(zhuì) 茸毛(róng)
C.遵循(xún) 凋谢(tiáo) 卑微(bēi)
D.不朽(xiǔ) 震颤(zhàn) 蔓延(màn)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
(1)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思考 商量 思量)一下我自己。
(2)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漂荡 激荡 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50多个市镇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4.作者说“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三种感情对作者一生的支配作用。
5.罗素为什么说人是值得活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因为有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6.“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从文中看作者寻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答案:人的心灵(人类知识);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知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知识)。
六、课堂小结
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人不会因为获得许多爱而觉得人生有意义,却会因为付出许多爱而肯定生命的价值。
七、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期的追求又是什么?”为话题,写一篇想象性随笔。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