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2019 新湘教版
1.能够通过资源枯竭型地区——德国鲁尔区的案例,了解资源型地区(城市)的前期发展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2.能够在认识不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地区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其发展、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
3.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人类开发资源产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4.能够收集世界、全国或某一具体区域的资源、环境信息,并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解释该区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往往是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的城市。
伊春—森林
大庆石油
阜新—煤炭
(资源开发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大同
大庆
克拉玛依
鄂尔多斯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
兴起期: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
繁荣期: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渐趋稳定。
衰退期: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可能陷入萧条。但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持续发展。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
我国国务院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占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的26.3%。
主要特征:
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及时开发可替代产业;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府财力薄弱;
失业人员增加,社会矛盾突出;
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指原来依靠本地自然资源作为发展根基,后来因为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而衰落的地区。
阜新市因煤炭资源丰富,曾被称为“煤电之城”。我国第三套人民币的5元劵背面图案中,左侧的煤炭开采图的原型就是取自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和开采成本上升,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开始衰退,阜新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困境。
探究1.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01
阅读教材P53——55教材图文信息,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德国的地理位置?
鲁尔区的繁荣时期发展工业的地理优势条件?
鲁尔区工业结构有什么特征?面临哪些问题?
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鲁尔区概况
鲁尔区土地面积4953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3%;人口约530万(2018年),占全国总人口的7%。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的一个有着百年历史,靠煤炭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腾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德国鲁尔区 位置
欧洲
--中部“十字路口”
德国
50°N
--中西部
10°E
资源枯竭地区:课本53页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思考:
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其发展工业的优势有哪些
工业区位因素
鲁尔区昔日辉煌区位优势
经济效益:
(1)自然条件: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
(2)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3)经济因素:当地的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政策、市场、科技、工农业基础、社会协作条件(集聚)
社会效益:历史条件、个人偏好、工业惯性、 国防安全需要、乡土情感
环境效益: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一、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繁荣与辉煌历史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条件
储量大、埋藏浅、煤质优、煤种全、品位高
(1)丰富的煤炭资源
开采条件好
鲁尔区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开采量约220亿吨,占全国的90%。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和硫分都低,发热量高.
(2)距离铁矿区较近
鲁尔区自身没有铁,但离铁矿近,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
后期进口主要来自
瑞典、俄罗斯、荷兰
洛林
课本53页图2-25
鹿特丹海港
(巴西、印度、澳大利亚)
莱茵河
利珀河
鲁尔河
(3)充足的水源
(4)便利的水陆交通
为本区发展“移铁就煤型”工业奠定坚实基础。(课本54页活动材料)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四条人工运河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
图2-26 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工业分布
“德国工业的心脏”
鲁尔区传统工业的发展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莱茵河流域示意图
河流航运价值分析
莱茵河流经鲁尔区,水运发达,其便利的水运条件极大地促进了鲁尔区的经济发展。
试分析莱茵河发展水运的有利条件。
【自然原因】
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河流的气候类型
流速→地形起伏;流速快利于发电,流速慢利于航运;
含沙量→河道特点(深、宽)(河流含沙量大则航道容易淤塞)
水运网(支流、运河)、干支流长短→河流的通航里程;
有无结冰期→河流的通航时间;
【社会经济原因】
流域内的经济状况、人口和城市分布等→有无航运需求;
①地形平坦,水流平稳(流速);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水量充沛且季节变化小;
③无结冰期,河流通航期长;
④有运河与其余河流相通,河流通航里程长;
⑤流域内国家众多,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德国及西欧工业发达,人口密集,是消费中心,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5)市场广阔
鲁尔区之“兴”
小结: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图2-25 鲁尔区煤炭资源分布和铁矿石来源
俄罗斯
通过海运从世界各地进口
法国洛林
瑞典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有利区位条件 表 现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
②离铁矿区较近
法国、瑞典与俄罗斯的铁矿
③充沛的淡水资源
降水丰富、河网密集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欧洲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⑤广阔的消费市场
德国及欧洲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分析以资源为依托发展工业的一般思路
1、资源条件2、交通条件3、市场条件4、其他条件
煤、铁、石油、海洋资源丰富
水陆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④工业基础雄厚
⑤劳动力丰富
探究二:辽中南(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优势条件
鲁尔区优势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离铁矿区较近
3、充足的水源
4、便捷的水陆交通
5、广阔的市场
辽中南 鲁尔区
相同点 煤炭丰富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不同点
铁矿、石油、
海洋资源丰富
铁矿、石油、
海洋资源短缺
海洋运输便利
内河航运发达
水资源不足
水资源丰富
比较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
一、鲁尔区的繁荣
丰富的
煤炭资源
运入铁矿石
工业
工业
丰富的水源
电力工业
工业
煤炭
钢铁
化学
工业
机械
2.主要工业部门及特点
工业结构特点:偏重化工业,工业结构比较单一
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严重依赖煤炭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等
生产结构单一
相对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障碍。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The cause of RUHR's decline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天然气广泛使用,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减少。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年份 1800年 1900年 1980年
焦煤 4吨 2吨 0.75吨
铁矿石 2吨 1.8吨 1.3吨
b、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燃料
原料
港口
钢铁工业区位导向变化
世界钢铁工业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要的煤、铁矿石
时间 主导因素 区位选择 原因 举例
早期
20世纪初期开始
二战 以后
煤炭资源
早期煤炭炼铁,消耗煤炭较多
近煤炭地
德国鲁尔区
铁矿资源
冶金技术改进,所用焦煤量大幅下降
近铁矿
中国鞍钢、武钢、攀钢、包钢
消费市场
科技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出现,海运成本大幅降低
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
中国宝钢、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比较鞍钢、宝钢区位的异同
靠近原材料产地(原料导向)
靠近市场(市场导向)
交通便利
世界性钢铁过剩
产钢、出口钢越来越多
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随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替代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也导致了鲁尔区钢铁工业的衰落。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环境污染严重:
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紧张、交通拥挤
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3.环境污染严重
地面下沉:全区地面沉降达4—12米,埃森市下沉达19—20米
河水污染:矿区的河水经埃姆舍河汇入莱茵河,每年的污水排放量达6亿吨,莱茵河成为欧洲的下水道
空气污染:工业烟尘排放量较大
森林植被: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鲁尔区的森林面积50年内减少了15%
小结: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生产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老化
环境污染严重
新兴产业不愿来此安家落户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新技术炼钢使耗煤量逐渐降低
本区煤炭工业成本上升
产钢、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
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
煤炭的能源
地位下降
世界性
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
的冲击
内
因
外
因
对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产生冲击
主要原因
根本
原因
鲁尔区出现了这么多弊端,怎么办呢?
转型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探究2.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02
阅读教材P56—58教材图文信息,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鲁尔区全面转型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总结鲁尔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
三、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1.鲁尔区转型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措施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 制定方案: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对落后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抓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 对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利用区内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的优势,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调整工业结构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
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
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
Concrete measures to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调整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向西部拓展;
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
Concrete measures to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①减少鲁尔区本地污染。
②便于进口铁矿石。
③减少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
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和教育;
开发工业旅游;
发展金融服务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
Concrete measures to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园区改为游乐园
体验原来生产流程
观看原来工业生产生活过程
冷却池改游泳池
仓储改为购物中心
高大外墙改为攀岩基地
改造为地标性建筑物
厂房改为画廊
厂房改为酒吧
厂房改为餐厅
厂房改为大礼堂
治理环境污染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
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
植树造林;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
Concrete measures to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与新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一厂矿生产规模,新建高科技的电子、石化、汽车、机械等企业
产业结构多样化,生产规模扩大,效益提高
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工业布局向西、南部拓展
钢铁工业向西部沿海地区转移
发展科技与教育
开展工业旅游
发展金融服务业
控制废弃物排放;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
植树造林;
减少运费,降低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高等教育发展,
科技人才增多,
经济可持续发展
节约资源,具有明显的生态社会效益
传统工业兴衰的共同点
3.综合整治的共同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调整工业布局
完善交通网
科技创新
美化环境
1.发展的共同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矿资源、铁矿资源、水资源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共同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严重
受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变小
资金转移到新兴工业区
新技术革命冲击
德国4.0战略计划
2013年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计划,其核心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把资源、机器、产品和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涵盖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鲁尔区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物流、精细化工、创意研发、金融商务等部门。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德国为什么要推行4.0战略计划
①从外部环境来看,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德国制造业出口增长乏力,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力增长迅速;
②从徳国自身来看,也面临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竞争力下降的双重压力,以及制造业规模相对萎缩的现实等。
德国4.0战略计划
(2)鲁尔区作为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区域,其规划发展对于我国工业基地的改造提升有哪些启示?
2013年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计划,其核心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把资源、机器、产品和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涵盖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鲁尔区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物流、精细化工、创意研发、金融商务等部门。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①由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
②从资源依赖型、环境破坏型、劳动力与资本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③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等。
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焦作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临黄河(图2.27)。19 世纪末,焦作大规模开采煤矿,修建铁路,聚落因煤而兴。 从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市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一直是 全国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 值的一半。20世纪80年代,焦作市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 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1)查阅资料,分析焦作因煤而兴的资源条件,并指出其主要的传统产业。
资源条件:
①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②煤田面积广,储量大,品位高(单一优质无烟煤);
③耐火黏土、石灰石、铁矿石等资源丰富。
主要的传统产业:煤炭开采、金属冶炼加工、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
(2)焦作打造山水旅游城市有哪些优势条件
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焦作周边山水自然景观壮美,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客源市场广阔;
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达度高;
政府主导,树立城市旅游品牌等。
(3)焦作产业转型、城市转型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以旅游开发为龙头,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政府主导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
1.我国实施煤炭去产能的最主要原因是
A.燃煤污染日益严重 B.煤炭产能供过于求
C.煤炭产业层次偏低 D.煤炭行业管理混乱
2.山西省煤炭去产能将有利于
A.提高煤炭价格 B.安置就业人口
C.煤炭工业集聚 D.加快经济转型
产能即生产能力,它可以反映行业或企业的生产规模。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的目标。据此完成1~2题。
√
√
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份,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右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1、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图6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8分)
市场需求大;冶炼所需技术水平低;煤矿资源丰富,质量高;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不高;公路交通比较畅通等.
小焦化厂多;冶炼技术水平低;不注重环境保护等.
高考真题演练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图6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分)
公路运输中散落焦炭;
煤炭运输中产生扬尘等大气污染;
汽车行驶过程中排放废气加剧空气污染等.
高考真题演练
鲁尔区是德国的心脏,是以资源为依托而兴起的传统工业区。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鲁尔区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近,当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③位于多瑙河与鲁尔河的交汇处,充沛的水源;④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⑤欧洲广阔的市场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2)有关鲁尔区的衰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钢铁为基础,煤炭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单一
B.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导致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C.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
D.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B
A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根据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
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4)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
B.缩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规模
C.搬迁所有的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B
D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德国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鲁尔区位于德国东部 B.区内水源充沛,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C.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 D.鲁尔区内河航运极为发达,但不能直通海洋
2.中国最大的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共同区位条件有( )
①水源充足 ②铁矿石资源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水力资源丰富 ⑤市场广阔 ⑥农业发达,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C
C
辽宁省阜新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2008年3月,阜新市被国家界定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08年10月,辽宁启动实施“突破阜新”战略。据此完成3~5题。
3.“矿竭城不衰”,煤城阜新将转型目标锁定“现代农业”,其主要依据是( )
①矿区有大量废弃土地,人均土地资源丰富 ②现代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③交通条件优越 ④现代农业能承载更多劳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突破阜新”战略采取了如下部分措施,与鲁尔区治理思路不一致的是( )
A.合理布局煤炭等企业 B.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路网
C.积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 D.省直部门帮扶阜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5.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
C.应该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刺激经济发展
D.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
A
C
拓展
山西能源资源开发
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山西省主要煤矿分布
资源优势
——储量丰富、分布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课后探究3】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山西省主要煤矿分布
开采条件
——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课后探究3】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山西省主要煤矿分布
区位条件
——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主要能源消费市场
【课后探究3】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市场条件
——能源消费供不应求,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课后探究3】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交通条件
——位置适中,有多条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课后探究3】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山西省存在哪些不足?
1)水资源不足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
2)水陆交通不便 地处黄土高原区,沟壑纵横
3)市场狭小 以国内市场为主
4)生态环境脆弱
5)科技教育较为薄弱
【课后探究3】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碳开采量
【课后探究3】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课后探究3】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晋煤外运路线
大同
神木
黄骅港
焦作
大秦线
神黄线
焦日线
秦皇岛
日照
运煤铁路干线
晋煤外运主要通道
(1)黄河在山西段位于黄土高原,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运;
(2)黄河水量不大,季节变化大,发展内河运输比较困难。
为主
为辅
航空
管道
水运
铁路
公路
OUT
OUT
OUT
运量大成本低
山西能否发展黄河水运?
山西
陕西
②
①
③
④
山西能源输出主要方式之一:晋煤外运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电力
坑口电站
焦炭
炼焦业
【课后探究3】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思考:建设坑口电站对我国东部的意义?
1、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
2、缓解交通运输压力(运煤)
3、优化大气环境(燃煤)
坑口电站就是在煤的产地建设大型电站,
就地发电,变运送煤炭为输出电力
山西能源输出主要方式之二:“晋电东送”
建设坑口电站对山西的影响?
1、经济效益好;
2、减缓交通压力和途中损耗;
3、加剧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紧张。
对于山西来说,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价格:输电效益高于输煤;
运输成本:输电成本低于输煤;
污染:输电加重山西污染,改善消费区环境;
水:火力发电耗水较多,山西缺水
经济效益:输电好
环境效益:输煤好
发挥优势
改善不利
缺水、污染
变煤为电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故两种方式长期并存。
探究三问题2:简要评价山西输煤和输(火)电两种能源输出方式的优缺点。
利 弊
输煤 对环境影响小 经济效益低,交通压力大,途中损耗
输电 经济效益好, 减缓交通压力和途中损耗 有大气污染,
加剧水资源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