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3 08:4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教学目标
1.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体会情景交融的感染力,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征,调动各种感官,借助多种手法,多角度描写景物。
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2.认真阅读课本和参考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曾沿着朱自清的足迹领略过旖旎的春光,我们也曾踏着老舍的脚步走进过济南的冬天,夏天在杨万里的眼中是“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在杜牧的笔下则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毫写下了精美的篇章。无论是他们的创意,还是他们的笔法,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揣摩。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对景物进行描写。
二、写法指导
(一)讲解教材
1.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提示:
(1)“校园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校园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
(2)除了描写景物外,还可以写一写师生在其中的活动,展现出校园景色的特点。
(3)写作时可按一定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2.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注意描写范围的选择。可以将窗户当作一个“画框”, 只描写“画框”内的风景,也可以将视野扩大至窗外能看到的所有景物;可以选取窗外景物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描绘,也可以整体勾勒,把握全局。
(2)可以根据窗口所处的高度,选取一个主要的观察视角,再辅以其他角度灵活描写。还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3)可以围绕窗外景色最主要的特点,给景物描写定一个基调,如美丽、欢乐、忙碌等,描写时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________季》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要抓住所选季节的特点,尤其是鲜明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比如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暴雨倾盆,秋天枫叶似火,冬天雪花纷飞等。
(2)除了写某一季节独有的景致,还可以写某个景物在某一季节的特点。
(3)要把“我”对所选季节的喜爱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思路点拨
1.通过实例,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展示《春》中描写春雨的段落,引导分析。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在雨里静默着。”
明确: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亮”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了描写。
(2)展示《春》中写春风的一段文字,学生朗读讨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明确:这段文字中,借助多种感官,如触觉、嗅觉、听觉等,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都描绘了出来。
(3)展示《三峡》中写春冬之景的一段文字。学生朗读,合作探究:这段文字是如何将三峡“春冬之时”“良多趣味”的特点写出来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明确:①静态与动态相结合;②俯视与仰视相结合;③近观与远望相结合。
(4)展示《雨的四季》中的有关段落。学生朗读品味,探究:在作者的笔下,不同季节的雨给人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明确:作者在描绘雨景时融入了自己对雨的感受,这种感受感染了读者。 我们在作文中赋予景物不同的内涵,融入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作品会更有感染力。
2.通过以上分析与总结,巧妙地引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1)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2)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可写它的静态,也可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所处的环境。
(3)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在不同季节里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发挥想象要适度,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空想来写。
(4)写景物时不要忘了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别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5)适当地、准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三、实战演练
练习“写作实践”一、二。
1.活动交流。
(1)学生互相交流观察到的内容,对比分析自己在想象和联想中的优缺点。
(2)初步构思自己的作品。
2.学生写作。
3.展示点评。
示例一
校园一景 学校办公楼前有四个花坛,一个梅花形的,两个三角形的,一个长方形的。四个花坛连成一片,景色优美,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① 花坛中各有一棵青葱翠绿的雪松,远远望去,犹如四座绿色的宝塔矗立在那里。②走近看,几棵雪松枝繁叶茂,仿佛在伸开双臂热情地欢迎我们。一根根绿色的针形的叶子,摸上去挺扎手的。③雪松具有高洁的品质,正如陈毅元帅所写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④我喜欢雪松,我要学习雪松的精神。 花坛里面各有一圈翠绿的冬青树,这些树整整齐齐地围绕着雪松,显得无限亲密。⑤每到课间,我们总喜欢坐在花坛边,聊聊天,说说理想,谈谈未来。 我爱我们的学校,更爱校园的这一景。⑥ 写法点评 ①交代四个花坛,暗点“校园一景”。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松比作宝塔,形象地写出了雪松的外形特点。 ③“远远望去”“走近看”,注意了观察的顺序。 ④引用陈毅的诗句,点明雪松的品质。 ⑤略写冬青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 ⑥直接抒情,表达对“校园一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点评:这篇短文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写了自己喜爱的“校园一景”——花坛。写作过程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韵味。结尾直接抒情,照应题目,使文章显得更加完整。
示例二
窗 外 我总认为去外边游玩是欣赏风景的最好方法,可以亲身去体验甚至触摸那些看到的景物,这样才能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但是有一天,我发现在屋子里面同样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 这天,我趴在窗台上看书,不经意间,发现了窗外的那块地。它曾是宽阔却没有生机的,可不知在什么时候,长出了茂密的植物,郁郁葱葱的。 其中,最为显眼的,是一棵很大的白玉兰树,它的树干有一个碗口那么粗。挺直而修长的树干,看上去像一位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女。①它的叶子和我的手掌一般大小,嫩绿嫩绿的,这种绿无论是在春天还是夏天都那么惹人喜爱,看着它,就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看,一根树枝伸到我的窗前,仿佛在向我招手致意。 树下,有一个花坛,虽然叫花坛,但并无花朵。那里生长着许多绿色植物,有直接栽在花坛里的,也有种在花盆里放在花坛上的,这些植物一点也不失生机,它们伴着风儿摇摇晃晃,翩翩起舞。 写法点评 ①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玉兰的“显眼”写得生动真实。
我的目光被一只狗吸引了。它有着土黄色的绒毛,两只眼睛不停地转着,巡视四周,它可能在觅食吧。看啊,它来到了植物们的身边,它们静静地对视着,好像在互诉心声。狗仿佛愁眉苦脸地对草说:“今天真不走运,一根骨头都没捡到,还遭到人家的训斥。”草安慰道:“唉,我劝你还是早点回到主人身边吧,那样就不会愁吃喝了。”它们就这样聊着,说着自己的快乐、悲伤。② 人们也不会闲着,有的人拿着羽毛球拍,进行着一场激烈的对决;孩子们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在小区里追逐着,他们不用担心会有车子突然驶来,更不用担心有坏人忽然出现;老人们搬来桌椅,坐在玉兰树下,谈笑着,寻起年轻时的记忆……③ 我突然发现,透过窗户看到的风景竟然也是如此的美丽,大概是因为手不能触到,便更用心地观察吧。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从楼上传来了叫喊声:“丁丁,回来吃饭啦!”“东东,快回家,奶奶来啦!”这时候,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分手,临走前,还会不止一遍地相互提醒:“明天再来玩,一定要来呀,一定要!”有的还要跟对方拉钩钩。老人们听见叫喊声,也从谈笑中回过神来,笑嘻嘻地互相告别。④ 世界上美的东西很多,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说得太对了!这窗外的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 ②这一段移情于物,尽显小狗的可爱。 ③本段写到了人,窗外不仅景美,而且人美。 ④写了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细节,却写得如此美好和谐,更突出了窗外风景的美。
教师点评:作者描写窗外的景物时,将范围扩大至窗外的所有景物。重点描写了白玉兰树、白玉兰树下的花坛,一只小狗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近景远景相结合、动景静景相结合的写法,使景物描写更加丰富、生动;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玉兰树比作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女,形象地突出了白玉兰树干的挺直、修长。
四、课堂小结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只要你仔细观察,选准角度,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我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字。
五、布置作业
选择其中一篇作文,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
运用修辞手法
多感官、多角度、动静结合
融入作者的情感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