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3 08:12: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6诗词五首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不同的韵律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几首诗词。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诗词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代表作品。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其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隐退。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之后即兴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诗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闲适情趣。
2.划出节奏,朗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闲适淡泊地欣赏南山的景色。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傍晚山间云气秀丽,飞鸟相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经忘了怎样表达。
三、合作探究
1.本诗前四句写“身居尘世,不觉喧嚣”,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又是远离什么呢?
明确:诗人身居尘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心态,远离官场,远离尘世,这四句肯定了自己的心远的选择是正确的,“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然一抬头,无意间看到了悠远超然的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仅仅是一个“采菊”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情趣和高洁情操。
东篱的黄菊,苍翠峻拔的南山,大自然高洁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诗人的悠然。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了一个悠然采菊的诗人形象,人与自然融合在诗情画意之中,因此,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明确: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鸟飞倦了,知道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于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这两句虽是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返璞归真”。
4.理解最后两句诗。
明确:最后两句为本诗的主旨句,用来抒怀。“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万物运转,各有规律,人生的真义是返璞归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辞官归隐及人生真谛的理解。
5.本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1.“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了诗人采菊的过程,并以诗人所见反映“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五、达标检测
1.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生活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哲理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必须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七、布置作业
背诵《饮酒》(其五)。
八、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意、返璞归真
春 望
一、导入新课
在唐朝,有一位诗人,他关心民众,眷念亲人,他就是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用心去感受他的那份济世情怀。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2.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诗人被迫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微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时、念家悲己的苦闷情绪,感人至深。
3.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①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③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教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
三、合作探究
1.本诗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国都、山河、城、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悲伤难过。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4.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意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破败的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5.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失去光彩,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6.想象颈联、尾联的意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画面。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中,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明确:触景生情或移情于物。
四、拓展延伸
诗人在《春望》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喜悦。从喜泪、喜态、喜酒、喜归可以看出。
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虽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都与国家和人民的处境有关。
五、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连三月”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的思想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饮酒》(其五)、《春望》,掌握了诗歌学习中重要的一项——朗读。
【诗歌朗读的技巧】
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准确传达出诗人的情感,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控制好声音的高低、快慢以及力度气息;要想朗读好诗歌,前提是对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有具体的了解和深入的体悟。简言之就是:诗文朗读要传情,高低快慢气力声,人生世事须感悟,篇篇精彩我能行。
七、布置作业
背诵《春望》。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