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3 19:3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1.短文两篇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多种视觉相结合的手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再平视“清流见底”。
B.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晓雾将歇”是静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
C.本文借书信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D.本文作者在书信中描山画水,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xiē) 怀民亦未寝(qǐn) B.沉鳞竞跃(yuè) 盖竹柏影也(bó)
C.夕日欲颓(tuí) 遂至承天寺(suì) D.藻、荇交横(xìng) 步于中庭(tíng)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5.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
二、填空题
6.“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
7.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字子瞻,号______,是______代的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弟弟______合称为“______”,三人均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景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10.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有哪些含义?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②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注释】:①印持:僧人名。②西泠:西湖的一座小桥。③摩荡:荡漾。
11.下列选项中划线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 随心所欲 欲擒故纵
B.月色入户 家喻户晓 夜不闭户
C.念无与为乐者 念念不忘 一念之差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异乎寻常 寻根究底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3.选文中“怀民亦未寝”中“亦”字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4.两个文段各是怎样从侧面表现月光皎洁的?请简要分析。
五、翻译
15.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6.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当涉猎 B.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C.盖竹柏影也 盖石性坚重 D.遂至承天寺夜游 遂拜蒙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A
4.C
5.B
6.作者要寻的这个人,一定不会在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7. (1)陶弘景; 华阳隐居; 信 (2)东坡志林; 苏轼; 东坡居士; 宋; 文学; 苏洵; 苏辙; 三苏
8.A 9.B 10.“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的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11.A 12.(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3.示例:欣喜。找怀民赏月,怀民果然也没有睡,似乎正在等着作者,确实有知音相见之欣喜。 14.【甲】文用竹柏影子给人造成的错觉,侧面表现月色的澄澈空明。
【乙】文通过月光下湖面的明亮澄澈、湖堤柳枝倒映湖面的清晰可见,侧面表现月色的清朗、皎洁。
15.(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因此(我)就像挂在钩上的鱼,忽然获得了解脱。
16.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