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案
一、教材简析:
食盐的溶解过程是看不见的,学生对食盐的溶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过程不是很清晰的,认识很朦胧,也很好奇,因此教材就紧挨着安排了这一课,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溶解过程有个较为清晰、直观的认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溶解的直观认识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观察比较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观察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比较它们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是引导学生对先前的观察和描述进行整理和概括。这里要借助教育资源,还要充分发挥溶解记录表的作用,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细致的比较分析,从中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使学生掌握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的基本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
二、教学背景: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教材选用了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特征,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把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科学词汇:物质、溶解、均匀稳定分散、沉淀、过滤、分离(二)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科学方法:实验观察、联想推断(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溶解的深入探究。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核心价值观:溶解特征的认识。
教 学重 难点 重点: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过程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和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并建立溶解的概念。难点:归纳判断溶解和不溶解的基本方法。
教 学准 备 教 具 学 具 说明与提醒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铁架台、玻璃棒、漏斗、滤纸、烧杯。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科学记录本。
教 学 流 程
激趣引入 →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 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 总结拓展 → 巩固练习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一、激趣引入1、食盐和糖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为什么会那么难观察清楚呢?2、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引出高锰酸钾,并揭题。二、实验展开活动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教师出示高锰酸钾,简要介绍。(教师取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因为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致黑色。所以在取药品时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要用小药勺。)2、学生领取观察高锰酸钾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外观呈黑紫色固体小颗粒。)3、学生预测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现在我们就要来研究高锰酸钾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水里的溶解过程了,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书上的实验要求和实验记录单,首先要观察和记录的是什么?然后呢?接着呢?最后呢 4、小组实验观察记录,师巡回指导。见机将筷子分给小组。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高锰酸 ( http: / / www.21cnjy.com )钾在水里的溶解,是动态过程。颗粒从看得见到看不见(肉眼),水从无色到紫色,且由浓变淡,扩散与散布均匀的过程。颜色从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6、高锰酸钾到底溶解了没有?能验证一下吗?(演示过滤实验)学生描述过滤方法,教师操作规范----“两低两碰”:两低: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两碰:漏斗下端碰烧杯内壁;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7、那你想象一下假如刚才水中放的是食盐,你能想象出食盐的溶解过程吗?8、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9、小结: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地变小,划出紫色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然后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紫红色的液体)活动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本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变成的微粒肉眼是否看得见 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 在水中是否沉淀(降) 是否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是否溶解 2、把自己的记录表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3、讨论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用什么词汇表述更加正确。4、把自己的记录修正得更加完美。5、学生汇报。6、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7、(播放视频课件)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三、总结拓展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正确地表述溶解吗?3、找一找身边那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那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四、巩固练习 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化成 微粒溶解特征: 分布 均匀 过滤或沉降不能使其分离
课外活动 1.查阅资料:高锰酸钾的特征。
生成预见 学生可能对物质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对溶解的正确描述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加深理解溶解的特征。
课堂评估 1.学生能否通过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迁移感知食盐的溶解过程2.学生能否正确掌握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的基本方法,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四、教学反思:
县教研室今天到我校进行教学视导,听了15节课,其中我上了一节四年级的科学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虽然得到了领导的一大堆肯定与表扬,但还是留下了一些有些不足与遗憾。个人感觉教学效果与我的预设还是有些距离的。
前面的探究活动开展得生动而有序,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环节巩固总结,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没有预设反应得那么强烈,举手的学生不足一半。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吗?”孩子们肯定的回答很响亮,但是对于下一个“怎样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呢?”却有那么多学生表现出了茫然。
一、可能是由于对于学生感性生动的语言描述的过度肯定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现象本质的观察与描述。
学生在观察的交流汇报中,孩子们观察得很细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用了许多十分形象的语句来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如“高锰酸钾刚放入水中时如同一条条紫色的丝带沉入水底”“像升腾的蘑菇云”等,对于孩子们如此生动的描述我给予了十分的肯定,也许正是对于孩子们这些形象语言描述的肯定才使得孩子们忽略了科学本质的观察与描述吧,像有的孩子说到“用玻璃棒搅拌后发现高锰酸钾的颗粒慢慢变小了,后来就不见了。”这样的描述就相应少些。
二、比较“是否溶解的主要特征”需再强调
第一组实验后,孩子能自行得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肉眼看不见颗粒了,继续引导启发才得出“在水中分布均匀”的认识。
第二组实验:进一步比较水、食盐、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化的实验,各组基本能完成比较记录表。
总结中孩子们很响亮地回答:沙和面粉在水中会自行沉淀,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而溶解了的高锰酸钾和食盐就不可以。
至此我认为孩子完全可以区别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主要特征了,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
我想在两组实验后应该进一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调比较,使他们更充分地认识,溶解的物质在水中是什么状态,不溶解的物质在水中是什么状态。然后再抛出最后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更明白老师意思,真正达到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