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同步训练
21世纪教育网wjw1966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区位条件的是( )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有许多优惠政策.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21*cnjy*com
A.
B.
C.
D.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回答2~4题:
2.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阶段叙述正确的是()
A. 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B. 1979~2000年为第一阶段,200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C. 第一阶段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D. 第二阶段政策优势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
3.在第一阶段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4.关于第二阶段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消费品产量大增
B.外资投资规模较小
C.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D.工业增加值增长减慢
下图为某地2001~2013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地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持续升高
C.第三产业比重匀速上升
D.产业结构变化趋于优化
6.该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是( )
A.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
B.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减弱
C.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
D.降低了交通与信息的通达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和活力的地区之一,区域内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小城镇星罗棋布。据此回答7~8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建设项目“处处开花,点点结果”,这种情况对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的影响是( )
A.重复建设,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B.有利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协调发展
C.有利于发挥各城市的区位优势
D.能节约用地,缓解土地资源的紧张状况
8.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中村”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B.是城市规模过大引起的
C.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不够引起的
D.是完善城市功能区措施之一
读“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回答9~10题:
9.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
A.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B.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 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
10.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 )
A.资源短缺 B.劳动力短缺
C.环境质量下降 D.农产品供应不足
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分析完成11~12题。
1965年
1990年
2000年
2011年
辽宁省
34.1%
50.6%
54.2%
63.3%
广东省
17.6%
23.6%
55.1%
66.2%
1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
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与“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21教育网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2)90年代以来,“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化,导致“前店后厂”格局逐渐改变?
(3)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4)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材料二“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
(1)两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和外贸额占全国比重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述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21cnjy.com
(2)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有对外开放、小商品经营、大城市扩散、资源开发等因素,请指出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21·cn·jy·com
(3)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www.21-cn-jy.com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规划建设的“西三角经济区”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将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如图)。2·1·c·n·j·y
材料二 2014年春节一过,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开始外出打工,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人数有所减少。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招工困难,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工荒”。【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三 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多个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全国粮食连年增产,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
(1)结合材料分析造成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面对“民工荒”现象,你认为东南沿海地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21·世纪*教育网
(2)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规划建设中的“西三角经济区”有哪些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
5.D 6.C 【解析】:第5题,从图中三大产业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并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在2013年下降较快,第三产业比重最大,且上升幅度最大,总体上看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第6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可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区域经济联系,提高交通与信息的通达度,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www-2-1-cnjy-com
7.A 8.C 【解析】:第7题,城市建设项目“处处开花,点点结果”属于重复建设,不仅会占用耕地,而且还会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第8题,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城中村”现象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不够引起的,是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
9.A 10.C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知,无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化模式,都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说明城市化的共同动力是工业化。第10题,我国以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问题突出,环境质量下降问题普遍存在。2-1-c-n-j-y
13.答案:(1)原因: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香港输出产品。 21*cnjy*com
(2)“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来源:21cnj*y.co*m】
(3)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突出。
(4)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条件优越。因此“珠三角”利用香港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引进外资、技术、设备等,建立了一大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厂,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工业分布格局。第(2)题,90年代后,随着“珠三角”工业的发展,原有的政策、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故此格局逐渐改变。第(3)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可从位置、交通、政策、侨乡、优越的自然条件等方面回答。第(4)题,珠江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要从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入手分析。【出处:21教育名师】
(3)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等。(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比长江三角洲地区早,改革开放初期特有的优惠政策,使其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高于长江三角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长江三角洲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从20世纪90年代不断增加,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腹地狭小等缺陷,使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较吸纳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第(2)题,比较简单,为所学基本内容。第(2)题,主要是通过各种措施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第(3)题,主要是加强城市的合理建设和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版权所有:21教育】
15.答案:(1)原因:国家政策的支持,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二、三产业)发展加速,当地就业机会增多;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中西部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成效明显,部分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减弱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