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第一单元
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jié( )、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撼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miǎn( )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 )礴的力量。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解析: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时,除了恰当添加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外,还要注意“肯定”的陈述句变成反问句时,应该是“否定”的形式,否则意义就会相反。
páng
劫
缅
撼卫
捍卫
发誓立志
答案示例: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难道不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吗?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磅( )礴 抢jié( ) miǎn( )怀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矢志”的意思是 。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解析:D.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这里应用“震耳欲聋”。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令世人义愤填膺、恨之入骨的是抗战期间,日寇在承德长城沿线制造了惨绝人
寰的“千里无人区”。
B.那些保存尚好的旧建筑,无声地诉说着村子的变迁,让人感受到沧海桑田,白
驹过隙。
C.在适当的年龄教给孩子相应礼节,并在童年时期一以贯之地巩固,这是教会孩
子懂礼貌的一个有效方法。
D.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D
解析:A、B、D三项的表达方式是记叙,C项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3.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
死难同胞。
B.《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
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C.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D. 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
C
解析:文章中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一事展开论述,体裁是一篇评论。
B.文中运用大量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被歪曲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的企图。
C.作品中多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论述的真实性、针对性。
D.全文以议论为主,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语势强烈,
掷地有声。
D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 ,
。 , ,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使人类的历史记忆长久保持被唤醒的状态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一起维护正义良知及世界和平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5.(20-21·邯郸期中)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解析:通读语句,可知讲述的是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按照逻辑,应先介绍目的,再阐述意义,故首先应是②,表明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为了与世界更好地沟通。然后是⑥,将与世界沟通的内容具体化为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接着是④,阐释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的态度。接下来是①,阐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使人类的历史记忆长久保持被唤醒的状态。然后是⑤,阐述最终目的是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最后是③,承接前面的“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C
A.②③①⑥⑤④
B.④⑥①⑤③②
C.②⑥④①⑤③
D.①③②⑤④⑥
6.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学校定于当日(周一)
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
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
提醒大家注意。
答案示例:
通 知
学校定于2021年12月13日(周一)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请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
××学校校团委
2021年12月10日
解析:
本题要求写一则通知,答题时一定要按照通知的格式写作,标题可以直接书写为“通知”两个字,正文一般要交代活动的内容,包括活动时间、地点以及具体要求,落款要注明发通知的单位,写明发通知的时间,这里落款时间应早于12月13日。
阅读下面一篇评论,回答问题。
“12·13”,永难忘却。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幸存者讲述南京大屠杀惨状时,句句剜心。2021年已有1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见证者正在凋零。但国家的伤,民族的痛,历史的真,忘不了也埋不住。
时间是永恒的证人。以国之名,祀我殇胞,让每一秒都能留住历史记忆;以正义之名,祀我殇胞,任何罔顾侵略历史、美化侵略罪责的言行都是徒劳;以和平之名,祀我殇胞,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家难、城劫、国殇,没有人能删除记忆的历史,我们更需要铭刻历史的记忆,把遇难者名单墙上渐次熄灭的灯点亮。
1937—2021,历史昭示:山河动荡,国家羸弱,人民遭殃;山河稳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今天的中国,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强大能力;今天的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民族复兴,吾辈自强!
7.这篇评论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8.第一段中介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现状有什么作用?
9.如果你所在的班级在国家公祭日这天举办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主题的班
会,请你作为班会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7.这篇评论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答案示例:
国家公祭日。
解析:
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
8.第一段中介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现状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照应开头,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而且引发后文的感慨和议论。
解析:
介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应开头的时间——“12·13”,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而且,由这些幸存者的现状——“2021年已有1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见证者正在凋零”,引发后文的感慨和议论。
9.如果你所在的班级在国家公祭日这天举办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主题的班
会,请你作为班会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同学们,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举措,也表明中国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过去,迎接美好的未来!
10.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此,班级拟开展“铭记历史,珍
爱和平”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同学们参与国家公祭网网上活动时,发现国家公祭网有以下特点,请概括并填写。
解析:
(1)“随时发布”体现即时性。(2)“设有专门板块介绍……知识”体现知识性。(3)“针对全球网民”体现国际性。
网站介绍 特点
由新华网承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负责内容把关 权威性
可随时发布相关新闻 (1) .
搜集整理各类以日军侵华历史、南京大屠杀历史为主题的专家言论、名人观点、学术论著等 学术性
设有专门板块介绍何为公祭、为何公祭等公祭知识 (2) .
针对全球网民,有多种文字版本,并按不同地区设立公祭区域,如欧洲公祭、非洲公祭等 (3) .
即时性
知识性
国际性
(2)作为当代中学生,请你在祈愿环节为抗战英烈献上对联,以告慰英灵。请根据上联填写下联。
上联:忆往昔,齐心抗日山河壮
下联: 。
看今朝,同力报国天地新
解析:上联“忆往昔”反映的是过去,下联围绕今天来写,形式一致,内容切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