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16: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谋篇布局之妙;
4.体会诗歌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谋篇布局之妙。
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
课 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设计意图:以有关黄鹤楼得名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自学诗歌
1.了解诗人及相关文学常识
学生活动:借助教材和课前预习了解诗人,当堂分享。
师酌情补充: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黄鹤楼》。
2.了解黄鹤楼(学生分享,老师补充)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méng),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3.自由朗诵诗歌,明确字音、断句,做好批注记号。尽可能背诵下来
三、品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学生单独展示)
千载 zǎi芳草萋萋qī qī
2.二读,读准节奏(小组朗诵展示,师指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三读,读懂起承转合
学生活动:根据上节课所学,归纳本诗的“起承转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活动:酌情点拨总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
起——以传说故事入题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承——对传说的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转——登楼所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合——抒发情思
4.四读,读懂诗意
学生活动:结合注释,默读并疏通诗意,班内分享;
师酌情指导
(1)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4)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市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5)乡关:故乡家园。
(6)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课件展示:
首联: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空荡的黄鹤楼。
颔联: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颈联:晴日里的平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尾联: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4.四读,读懂诗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字斟句酌的读诗方法,感受诗歌中投射出来的诗人心境。
表达格式:这句诗中(字、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表现了……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选择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进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师追问:
①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②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5.五读,背诵全诗
1分钟计时背诵,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浏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也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思。古人以诗寄情,我们亦可如此。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将诗歌大意梳理一遍,写下来
六、板书
黄鹤楼
崔颢
首联——用典
颔联——感慨
颈联——写景
尾联——抒情
愁而不怨 境界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