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共6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22 09:0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7张PPT。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一、创立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二、创立过程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宋明理学三、历史影响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导入第一幕:探理学之源材料: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1、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 第一幕:探理学之源儒家学说独尊地位的动摇。 2、儒家学者面对这种现象是怎么做的? 融合佛道思想,建立新儒学体系——“理学”。 3、这种做法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什么精神? 兼容并蓄、“和”1.阅读第一子目思考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的原因:(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2)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3)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弥漫在各个领域。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
人民精神寄托;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
人民精神寄托;
★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
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
经济;①佛教盛行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中国第一古刹”。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
人民精神寄托;
★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
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
经济;
★ 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①佛教盛行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②道教在民间传播①佛教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
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
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
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
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三教合一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三教合一时期《三教图》清·丁云鹏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
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处处留痕——三教合一孙悟空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
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
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
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
学”。为什么理学在宋代形成?问题探究 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宋代儒家积极参政议政;就算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不低。★ 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一) 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⑴必要性:    ⑵可能性:①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②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要求调整统治思想;①儒学兼容并蓄,进行自我更新: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②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 小结:韩愈< 道统>李翱<性命之源>1、先声<唐中后期>2、兴起<北宋>——为理学兴起奠定基础基本主张:宽松的文化政策;②批评唐代政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③强调“华夷之辨”,视佛教道教为夷狄之教①推崇《春秋》尊王攘夷原因:(二)儒学复兴运动:
①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
②逐渐形成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
③理学由此孕育而生。3、影响第二幕:走理学之路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1、什么是理学 《父子关系》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孝 —— 儒家孝 ,天理 ——理学含 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宋明理学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

渊王

仁程
颐朱
熹程
颢2、创立: “北宋五子”
北宋五子及其成就和影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3、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及成就
①理气关系(哲学思想、宇宙观)
A、宇宙万物由“理”和“气”构成,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理是本原。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修养论(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学问;
B、“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理学的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核心——“正君心”④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程朱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学还涵盖了哪些领域?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五: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理学的方法论 ———格物致知。怎么才能通达“理”?二程(北宋)观点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把握“理”朱熹(南宋)观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程朱理学的观点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方法论:格物致知(客观唯心主义)(道教)(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 (佛教)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
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影响: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地位及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把人束缚的更紧了。
②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16世纪传入欧洲助推其进入“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法国启蒙运动、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主要内容(1)“理”的实质:“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离开事物 而独立存在 的客观实体,
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 的普遍原则
(2)“理”的体现:
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互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人性这样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3)对“理”的把握:格物致知A、含义:B、目的、用意:
明确个人修养原则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敬畏天理-----个人人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打成“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打成“伪学”;而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3)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4.发展: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陆九渊(象山居士)陆王心学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陆九渊③“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王守仁②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 “致”就是达到; ”“良知” 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就是“理” 。“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
鼓励奋发立志小故事 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理”的思想。陆九渊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材料二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心即理也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
击力,在当时引 起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六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 “理”?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赏花》  朱熹、王守仁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熹说:“天生的。”
  王守仁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活学活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观点异同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知识点拔 第三幕:寻理学之果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恐怖的三寸金莲 “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人们思想“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重礼轻法消极影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积 极 影 响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三)历史影响基本思路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中国传统道德中包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见贤思齐的自律精神,以及勤劳俭朴、自力更生、诚实守信等等,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道德遗产。 问题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1、可取之处(积极影响):问题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2、不可取之处(消极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 知识·梳理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2、两宋时期书院盛行,当时各位著名的理学家都曾在书院讲学。下列关于书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受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C.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培养 D.评议时政、讽刺理学
3、下列不属于北宋五子的是
A、李翱 B、周敦颐 C、张载 D、程颢
4、下列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A.韩愈 B.周敦颐 C.张载 D.朱熹AACC5、王守仁“致良知”的学说。应该属于下列哪一范畴
A.认识论 B.行动理论
C.社会政治思想 D.传统伦理纲常
6.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
A、张载 B、二程 C、周敦颐 D、李翱
7.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 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先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