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拓展延伸
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鲁尔区概况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鲁尔区概况
位于德国西部的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之间,面积4593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3 %。
区内人口约6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
鲁尔区之“兴”(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区位优势1:优越的地理位置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东西欧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
区位优势2:便利的水陆交通
河流与运河交织成网,且与海洋相连通,水运便利,并且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鲁尔区之“兴”(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区位优势3:煤炭资源丰富
鲁尔区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埋藏较浅。
鲁尔区之“兴”(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区位优势4:离铁矿区较近
从海外进口瑞典、俄罗斯等国的铁矿石到荷兰鹿特丹,再经过莱茵河运到鲁尔区。
通过陆上交通就近从法国洛林铁矿区进口铁矿石。
鲁尔区之“兴”(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区位优势5:充足的水源
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4条运河,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鲁尔区之“兴”(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区位优势5:市场广阔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鲁尔区之“兴”(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区位优势:
(1)自然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埋藏较深。
②离铁矿区较近:离法国洛林铁矿区较近。
③充足的水源: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多条河流。
④地理位置优越: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
(2)社会经济条件:
①便利的水陆交通: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②广阔的市场: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产品需求量大。
③劳动力素质高
(1)资源条件:
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
(2)开采条件:
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
(3)市场条件:
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
(4)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
(5)技术、资金方面:
(6)基础设施方面:
(7)开发历史方面:
矿产资源(能源)开发条件评价思路
注意: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鲁尔区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城市
丰富的煤炭
煤炭工业
钢铁工业
电力工业
化学工业
机械工业
铁矿运入
丰富水源
这种产业结构突出特点是什么?
产业结构单一
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
鲁尔区之“兴”(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鲁尔区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城市
主要工业城市: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
鲁尔区之“兴”(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工业特点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传统工业区)之一,经济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煤炭钢铁是其主导产业,是德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鲁尔区之“兴”(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1958年形容鲁尔区
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原因1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
鲁尔区之“衰”(20世纪50年代以后)
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每炼一吨钢所需焦煤的变化图
原因2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鲁尔区之“衰”(20世纪50年代以后)
原因3 开采成本不断增加
鲁尔区之“衰”(20世纪50年代以后)
鲁尔区煤田剖面示意
煤炭开采深度加大,使得开采成本不断增加。
原因4 世界性钢铁过剩
鲁尔区之“衰”(20世纪50年代以后)
产钢、出口钢越来越多;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排名 国家 产量
1 中国 808.4
2 日本 104.8
3 印度 95.6
4 美国 78.6
5 俄罗斯 70.8
6 韩国 68.6
7 德国 42.1
8 土耳其 33.2
2016年 粗钢生产国排名
钢铁替代品
原因5 替代产业尚未完成
鲁尔区之“衰”(20世纪50年代以后)
单一的工业结构及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新兴产业发展,替代产业难以形成。
原因6 生态环境恶化
鲁尔区之“衰”(20世纪50年代以后)
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热污染。
废渣、废水、废气排放
产钢、出口钢的国家增多,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煤炭开采成本上升
钢铁工业衰落
传统产业衰落
技术改造,耗煤量减少
钢替代品的出现
煤炭产业衰落
以煤为主,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生态环境恶化
小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新兴产业难以发展
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资源优势丧失
市场优势丧失
内因
劳动力优势丧失
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整治措施?
鲁尔区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制定方案,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对落后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抓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0世纪70年代对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20世纪80年代至今,利用区内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的优势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布局
改造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对企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打造产品特色,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
打造特色产品,
提高技术含量
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布局
调整工业布局:钢铁工业转移到欧洲西部沿海,将煤炭生产集中到赢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鲁尔区为什么要把炼铁高炉建到荷兰的海边?
鹿特丹港口位置优越;
海陆交通便利,方便原料,产品的运输;
市场广阔;
减轻了鲁尔区的环境污染;
有助于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整治措施
发展第三产业
①发展科技、教育
②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工业旅游、商业、物流和教育等第三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整治措施
优化环境
①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
②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
③植树造林
旧厂改造的现代商业园
钢铁厂废墟上新建的展览馆
鲁尔区旧工业厂改造
铸铁厂旧址改造科技产业园区
杜伊斯堡的生态景观公园
钢铁厂废墟上新建的展览馆
钢铁厂废墟上新建的展览馆
整治措施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杜伊斯堡大学
多特蒙德大学
整治措施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德国鲁尔工业区
兴起的区位优势
主要工业部门
衰落的主要原因
整治措施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比较近
充沛的水源
便利的水陆交通
广阔的市场
钢铁工业(主导)
煤炭工业(基础)
电力工业
化学工业
机械工业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冲击
污染严重
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工业布局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