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9 19:2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 、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诺贝尔(nuò) 颁发(bān)逝世(shì) 卓有成效(zhuó)
B. 渗透(cān) 授奖(shòu)巨款(kuǎn) 即日(jí)
C. 瑞典(ruì) 挪威(nuó)疗法(liáo) 仪式(yí)
D. 遗嘱(zhǔ) 拨款(bō)贡献(gòng) 荷兰(hé)
2.下列各项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酷似 敦煌 壁画 B. 轻舒 慷概 绷直
C. 漂浮 刹那 瞬间 D. 轻盈 沸腾 由衷
3.下列对画横线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颁发: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
B.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C. 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
D.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建树:建立的功绩。】
4.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 ,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
A. 你是酷暑里的浓阴 B. 你是深秋里的严霜
C. 你是暖春里的梅雨 D. 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B. 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C. 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D.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网上“晒旅游”本身是积极向上的,但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
B. 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活动。
C. 今年春季的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多,抗旱保苗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D. 据调查,有高达78%的用户在“阿里腾讯要开银行,你会不会去存钱”的问题上给予了明确的答案,这表明试点民营银行有着广泛的认可度。
7.下面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再见了,奥地利50先令钞票上的弗洛伊德。再见了,塞尚和你的苹果。再见了,阿波罗和亚历山大大帝。
B. 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C. 蟋蟀在青草中快乐地弹琴。
D. 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
8.下列新闻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B. 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必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要用事实说话。
C.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D.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其中标题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如果有相关的背景材料,一般放在新闻事实的后面。
二 、语言表达
9. 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这就是世界闻名的“诺贝尔奖”。
②他一生拥有数百项发明专利。
③他在临终前写了一份遗嘱,要求将他的遗产分为两部分。
④这些发明使他积累了很多财富。
⑤其中一部分钱用来奖励各个领域中杰出的人。
⑥诺贝尔的一生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他战胜了一次次失败,获得了一次次的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①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②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③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④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说说其交代了哪些内容。
概括第②段的内容和作用。
第④段是新闻结构中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在消息中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
法新社斯德哥尔摩1964年10月22日电 瑞典皇家学院今天授予59岁的法国作家、剧作家和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诺贝尔文学奖奖金。
授予萨特奖金是由于“他的富于创造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由于表达了渴望自由和竭力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在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特今天造成了诺贝尔奖奖金的历史中最轰动的事件,因为他拒绝接受27万3000克朗的奖金。
瑞典科学院的秘书卡尔.吉罗说:萨特在名义上仍然留在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名单上,但是奖金将归还给诺贝尔基金会。
萨特星期四晚解释说,他拒绝接受这笔奖金是因为这样做他可以保持自由而且不受到东西文化冲突的拘束。萨特对授予这笔奖金的荣誉表示感谢,他说,由于他所谓的“个人原因和客观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这笔奖金。
他说,他个人的原因是他并不想获得诺贝尔奖奖金或其他任何同自己的名字混淆起来的名誉。他又说,他一向拒绝官方的荣誉,如1954年授予他的荣誉勋位。他说,他的“客观”原因是,当前文化战线上唯一可能的斗争是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的和平共存。他完全意识到它们的对抗必然会采取冲突的形式,但这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会谈,而不应该是机构之间的事情。因此他不能接受来自官方机构的任何荣誉,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即使他能够很好地理解它们存在的理由。例如,虽然他同情社会主义者,如果人们要授予他列宁奖——当然事实上没有——他也会理所当然地拒绝。
萨特还说:“我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当我创作我的作品时,我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奖赏,诺贝尔奖并不能对它增加什么,相反的,它反而把我往下压,它对那些找寻被人承认的业余作家来讲也许是好的。我已经老了。我已经享受够了,我喜爱任何我自己所做的,它就是它本身的最好的奖赏,我不想要任何其他的奖赏。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我已经得到的更好!”
萨特就这样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1)标题要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请为这则新闻选择恰当的标题
A.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
B.萨特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奖金引全球轰动
C.萨特拒绝接受一切荣誉
D.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2)请根据新闻内容判断对错。
①萨特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其作品中对自由的渴望,拒绝领奖仅仅是为了保持心灵的自由。( )
②萨特认为东西方文化和平共存的斗争应发生在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不应有荣誉的干预。( )
③萨特不仅拒绝了诺贝尔奖,还拒绝了列宁奖等一切荣誉。( )
(3)“萨特就这样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请结合文章对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做法进行简要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作文
12.作文小练笔。
本文是一则消息,记叙了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请你以学校校报小记者的身份报道学校的一项活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改为:渗透(shèn)。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2.【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汉字的字形一定要注意对对形近字的辨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形的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B.“慷概”应写作“慷慨”。 故B错误。
ACD字形正确。
故选B。
3.【答案】A;
【解析】颁发:在这里是授予的意思。不是“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
4.【答案】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句衔接的能力。要想做好这类题,首先,要注意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等,符合语句语境,有时候还会特别要求字数相等;其次还要特别关注句子内在的联系。

A.根据题干,这是一比喻,本体是“友情”,要体现在困境中得到其救助的特点,与“严冬里的炭火”“湍流中的踏脚石”“雾海中的航标灯”等喻体相近的只能是“酷暑里的浓阴”。故A正确。
BCD不衔接。
故选A。
5.【答案】D;
【解析】将“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即可。
6.【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句末补充上“的心理”;C项中减少不能够用倍数;D项表意不明,“给予了明确的答案”与“这表明试点民营银行有着广泛的认可度”之间表意不清。
7.【答案】C;
【解析】C是拟人修辞手法。ABD三项都是排比修辞手法。
8.【答案】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新闻有关知识的能力。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附近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狭义上的新闻就是指消息。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写法以叙述为主兼或有议论、描写、评论等。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特点。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D.标题高度概括新闻事实;有相关的背景材料,其位置不固定。原题干表述错误,故D符合题意。
ABC正确。
故选D。
9.【答案】⑥②④③⑤①;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句子排序,应该注意汉语的语法和习惯用法,在一个相同主语的统领下,中间一般不会插入另一主语领起的话题。语言的表达,在相对独立的语境中,总是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来展开,这样才能使语意明确,让读者清晰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本题语句围绕“诺贝尔的一生”展开的,所以⑥是总述句,排第一;后边依次是②④③⑤①。
10.【答案】(1)瑞典国王和挪威……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交代了颁奖方、奖项名称、奖励的对象。
(2)详细报道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使所报道的新闻更加准确翔实。
(3)新闻背景。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的情况。这体现了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性。
(4)电头。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著有发稿的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
【解析】(1)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导语为新闻消息的开头,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具有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等作用。此导语为第一段,交代了颁奖方、奖项名称、奖励的对象。
(2)概括段落大意是指一段文章的主要意思。概括段意的要求是:明确,表达意思要正确、清楚。完整,概括出主要内容。直接,语句要简明扼要,不能啰嗦。第②段的内容是详细报道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作用是使所报道的新闻更加准确翔实。
(3)第④段是新闻结构中的新闻背景。作用是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的情况。这体现了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性。第二问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答。
(4)点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本文“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就是电头。作用是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著有发稿的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谈作用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答案】(1)D
(2)①× ②√ ③×;
(3)示例:萨特拒绝诺贝尔奖,拒绝了名誉和奖金,不仅是为了保持自由且不受到东西文化冲突的拘束,也是为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追求写作的真正意义,这种勇气值得敬佩。;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种题目主要是仔细地对比题目中的句子与原文中的句子,是否有些细微的区别,尤其是要注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一般”“可能”“几乎”。如果能严谨地对比,难度应该是不大的。
(2)①根据“他拒绝接受这笔奖金是因为这样做他可以保持自由而且不受到东西文化冲突的拘束”这句话可知,此句表述错误;②表述正确;③根据“如果人们要授予他列宁奖——当然事实上没有——他也会理所当然地拒绝”这句话可知,此句表述错误。
(Ⅳ)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个性化阅读能力。理解句子含义:一要联系文章内容,二要了解作者的背景,三要找出重点词语来理解,四要通顺连贯组织起来。在平时要多练习,方能逐步掌握其技巧。这种“思考、感受、启发”类题型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要根据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根据题意答出自己读完本文后的思考、感受、启发就可以。阅读文本可知:萨特拒绝诺贝尔奖,拒绝了名誉和奖金,不仅是为了保持自由且不受到东西文化冲突的拘束,也是为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追求写作的真正意义,这种勇气值得敬佩。
12.【答案】示例:
情系留守儿童 真爱点燃梦想
——我校开展“向贫困留守儿童捐书”活动
本报讯 3月I4日,我校政教处、团委联合发起“情系留守儿童 真爱点燃梦想”的捐书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发扬雷锋精神,为贫困留守儿童募捐书籍,以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使他们的童年更加丰富、充实。学校的学子们积极行动,共捐出图书2000多册。这些图书质量高、种类全,很多都是同学们自己心爱的书籍。募集到的图书将由学校团委交给团市委的工作人员,再由他们转交给贫困留守儿童。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受到了一次“雷锋精神”的洗礼、一次爱的熏陶。真可谓“图书有价,爱心无价”。
【解析】新闻报道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通过对学校活动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由浅入深,发掘未知的细节。但要积极,要有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