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第一单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020年诺贝尔奖于2020年10月5日至12日揭晓。受新型冠( )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
2020年12月10日不再举行传统的诺贝尔奖颁( )奖晚宴,颁奖典礼也以线上直播的形式
举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来自美国的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他们在
“拍卖理论的改进和新拍卖形式的发明”方面颇有jiàn shù 。他们将分享1000万
瑞典克朗(约合760万人民币)的jù é 奖金。
guān
bān
建树
巨额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屠呦呦的这一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
界 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2)“十三五”规划五大理念之一是创新,即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的创新,
让创新 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
(3)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进而涵养和凝
聚共图民族振兴的伟大精神力量,这是 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意所在。
A.挽救 贯串 传扬 B.拯救 贯串 传扬
C.拯救 贯穿 弘扬 D.挽救 贯穿 弘扬
解析:
挽救,从危险中救回来。拯救,救助。疟疾发作起来很危险,若不及时治疗,往往有生命危险,故句(1)应选“挽救”。排除B、C两项。贯穿,除了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之外,还指“连通、穿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只用于较抽象的事物。故句(2)选“贯穿”“贯串”两词皆可。传扬,(事情、名声等) 传播。弘扬,发扬光大。“弘扬”与“文化”更搭配,故句(3)应选“弘扬”。排除A项。故选D。
D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副题、导语、主体、结语五部分。
B.新闻的标题除了有主题外,还可以有引题或副题。
C.“……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去掉其中的“最大”,语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D.《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语言简练,内容真实,体现了新闻语言的特点。
解析: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A
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回答问题。
4.第3段“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一句,去掉括号里的内容可以吗?
5.第2段介绍诺贝尔奖五类奖项的获得者的内容,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6.用一句话概括最后一段的中心。
4.第3段“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一句,去掉括号里
的内容可以吗?
答案示例:不可以。括号里的内容是对“4个机构”的解释说明,去掉后不能体现新闻准确、真实的特点。
5.第2段介绍诺贝尔奖五类奖项的获得者的内容,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虽然这五类奖项是并列的,但其介绍顺序与上文诺贝尔的遗嘱相照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6.用一句话概括最后一段的中心。
解析:
概括中心内容,需要逐层提取主要信息,做到有序归纳,不遗漏。最后一段前三句讲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第四句交代这笔资金的管理权,第五句交代诺贝尔奖评议权。
答案示例:介绍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7.(20-21·南阳期中)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一般来讲,医用外科口罩分三层, 。最外层为防水层,可阻隔飞溅的液体;
中间为过滤层,可有效阻隔0.3~1.0微米的微粒;内层为吸水层,可吸收佩戴者口鼻的
水汽。能否正确佩戴口罩,是隔离病毒的关键。佩戴时白色的无纺布吸水层朝内,蓝色
的防水层朝外,有金属条的一边朝上,不要戴反。戴上之后用手紧压鼻子两侧的金属条,
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解析: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答案示例:删去“能否”。
能否正确佩戴口罩,是隔离病毒的关键。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解析:根据横线后“最外层为防水层,可阻隔飞溅的液体;中间为过滤层,可有效阻隔0.3~1.0微米的微粒;内层为吸水层,可吸收佩戴者口鼻的水汽”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示例: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
(2021·山东威海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乙)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材料二】
(甲)当动物体接触到疫苗后,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病原菌的抗体;当动物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免疫系统就会制造更多的抗体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乙)疫苗注入人体,就好比小股敌军侵入,能够刺激国内进行战备动员,生成自己的军队。当再次遭遇大量敌军时,人体就会生成更多自己的军队,对抗并战胜敌军。
【材料三】
(甲)吴孟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他带领团队,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 60 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 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 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制成功可使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疫苗。他70年来共施行手术16000余例,帮助无数人重燃对生命的希望。
(乙)吴孟超说:“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医生,我的目标和理想是早一天摘掉戴在中国人头上的‘肝癌大国’的帽子, 让我们的人民健健康康地生活!只要能拿动手术刀,我就要站在手术台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了手术台上,那也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丙)2011年度“感动中国”颁奖词——吴孟超: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
【材料四】
作为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抗疫的重大战略成果无疑为世界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注入了信心。中国市场正在恢复,国家经济显现出韧性,中国取得的成果让世界对抗击疫情更有信心。
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后,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中国防疫物资已被送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强保障,堪称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紧急人道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指出,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国人民“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中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坚定与世界携手抗疫,提供了有益经验。
(摘自2020年9月9日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8.阅读【材料一】中清代两位名医各自撰写的对联,从内容上归纳出二者的共同之处。
9.学校要组织入村志愿宣传活动,讲解新冠疫苗抗病原理。作为志愿者,你会从【材料二】中选择哪段
文字进行解说?请说明理由。
10.根据【材料三】,参照表格中已有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材料 表达方式 内容
甲 A 述 B 献
乙 描写 目标与理想
丙 C 论 D 价
1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四】的主要内容。
12.阅读四则材料,归纳现阶段要取得抗疫胜利需要哪些条件。
8.阅读【材料一】中清代两位名医各自撰写的对联,从内容上归纳出二者的共同之处。
解析:
两副对联,前后内容有所颠倒,但表达的侧重点是一样的:“但愿”“但求”的都是“他人康健”,“何妨”“何必”句写的都是甘愿付出的代价,(甲)是“独贫”,(乙)是“短寿”。
答案示例:只要他人康健,自己贫穷或短寿也无妨。
9.学校要组织入村志愿宣传活动,讲解新冠疫苗抗病原理。作为志愿者,你会从
【材料二】中选择哪段文字进行解说?请说明理由。
解析:
从表述文字或说明语言上看。乙段文字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对疫苗抗病原理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说,而甲段文字,太刻板,太抽象,对一般村民来说太专业、太高深,不容易接受。答题时,先确定选择乙段文字,再着眼于所选材料的特点分析,解说原理以便于对方接受为目的。
答案示例一:选择乙段文字。因为用乙段文字解说疫苗抗病原理生动形象,易
被村民接受。
答案示例二:选择乙段文字。因为用甲段文字解说疫苗抗病原理过于专业、抽
象,不易被村民接受。
10.根据【材料三】,参照表格中已有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材料 表达方式 内容
甲 A 述 B 献
乙 描写 目标与理想
丙 C 论 D 评
解析:
要仿照表格中已有内容提炼要点。甲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吴孟超的研究历程,突出他的研究“成果与贡献”,所以运用的是“叙述”这种表达方式。丙文是“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主要评点人物的成就,所以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梳理以上分析,答题即可。
叙述
成果与贡献
议论
成就与评价
1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四】的主要内容。
解析:
【材料四】共三段,通读每段材料,抓住第一段中的关键词“信心”,第二段中的关键词“援助”“保障”,第三段中的关键词“贡献”“经验”,然后围绕“全球抗疫”的大背景,用一句话,即一个单句概括即可。
答案示例:中国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信心、援助(或保障)、经验。
12.阅读四则材料,归纳现阶段要取得抗疫胜利需要哪些条件。
解析:
通读四则材料,明确【材料一】突出强调舍己救人的医生,即“医德高尚的医生”;【材料二】解说疫苗的抗病原理,【材料三】主要介绍吴孟超团队的研究成果,突出“强大的科研力量”“先进高端的技术”;【材料四】立足国际,强调国际间的合作,即“团结合作的精神”。梳理以上分析,分条答题即可。
答案示例:现阶段,要取得抗疫胜利,需要有医德高尚的医生,强大的科研力量,先进高端的技术,更需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载人飞船虽然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无法携带较大的载荷进行空间实验,飞船电力供应也
无法满足大型载荷或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求。因此,建设能部署大量实验载荷并提供充足能源开展
实验的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空间站”实践表明,它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
和应用平台。我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具备完全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摘编自欧阳自远主编《十万个为什么》)
【材料二】
天舟一号作为我国首个空间货物运输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它突破了货物运输、推进剂
补加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天舟一号还是全球首个掌
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飞船,并且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 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
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技术 指标 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进步MS 欧洲 ATV 日本 HTV 美国天鹅座 中国天舟一号
发射 质量/t 7.2 20.75 16.5 7.5 13.5
上行 能力/t 2.25 7.67 6 3.5 6.5
上行 货重比 0.31 0.37 0.36 0.46 0.48
货运飞船货物运送能力比较
注:“t”是计量单位,吨。上行货重比=上行能力/发射质量,上行货重比越高,货物上行效率越高。
(摘编自白明生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研制》)
【材料三】
中国空间站具备后发优势。建成后,会单独发射一个光学舱,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摘编自《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人飞船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其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大型载荷的需求。
B.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
C.目前,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之列。
D.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2)中国天舟一号与国外货运飞船相比,具有哪些优势?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3)我国建成后的空间站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人飞船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其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大型载荷的需求。
B.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
C.目前,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之列。
D.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解析:“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错,混淆时态。由【材料二】中“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可知是“即将开启”,而非“已经正式进入”。
D
(2)中国天舟一号与国外货运飞船相比,具有哪些优势?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解析:
首先对【材料二】中的文字内容进行筛选概括,可得出天舟一号两方面的优势:全球率先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和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 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再对【材料二】的表格进行分析概括,可得出天舟一号另外两方面的优势:货物运送上行能力位居第二和货物运送上行货重比最高。
答案示例:
①全球率先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②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③货物运送上行能力位居第二;④货物运送上行货重比最高。(意思对即可)
(3)我国建成后的空间站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解析:
根据【材料三】“建成后,会单独发射一个光学舱,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概括为:配备一套能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的巡天望远镜。根据“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可概括为: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答案示例:①配备一套能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的巡天望远镜;②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