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阅读训练四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阅读训练四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0 08: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阅读训练四
第四单元
(一)(21-22·驻马店平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儿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选文有删改)
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命好”体现在: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原因:老刘包容,不争长短;豁达,不计得失。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答案示例:
内容上,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做铺垫。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答案示例: “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
答案示例:“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答案示例:
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左右两户人家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里藏着什么
中国的家长普遍有让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南开的奢望,这不是坏事,至少知道它们是国内一流的大学,但是遗憾在于除了它们的名气和超高的分数线,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几所中国一流的大学究竟好在哪里。想去读一所大学,却不了解这所大学的历史,可以乎?梅贻琦先生说的那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西南联大史里有很好的诠释。如若没有读过《南渡北归》,也没有读过《西南联大行思录》,自然很难了解西南联大曾经是怎样一种存在。
战火纷飞下的西南联大为何可以与当时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相当?
1937年夏天,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当局做出了迁移的决策。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撤出沦陷区,到大后方去联合办学。一开始本来是在长沙,可是很快日本的飞机对长沙狂轰滥炸,长沙也沦陷了,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女同学和体弱的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学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另一部分则由闻一多先生带领组成步行团,行程1600公里,历时60天,横穿湖南、贵州和云南三省到达昆明。
联大校长、教授和学生在昆明艰苦度日,即使每日躲避空袭,食不果腹,睡猪棚牛圈又如何,每天吃糠咽菜又怎样,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样水深火热,联大的教授师生们用精神构筑起了一个美好的乐园。
这是一个创造了世界奇迹、文化奇迹、学术奇迹、教育奇迹的大学,而什么力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呢?
教授“立”校,教授是学术的核心,他们相互敬重,互借文稿,互听授课。教授树立了学习的风气,大师们上基础课,师生互教,老师本身就像是一本教科书,看到世界的教育眼光。教授发现人才并决定培养方式,教授引导学生志向,教授传授学术和对民族的热情,他们关怀社会,指导学生社团。
西南联大的“无为而治”表现在教授治校,校长管教学,超高的淘汰率,必修国文,一年级不分院系,选课和转系都是自由的,连转学都是自由的,比如在浙大的李政道转到西南联大,带着浙大的推荐信就来到昆明吴大猷的门下,才有了后来的诺贝尔奖的可能。是这些学高身正的教授们把这所大学真正地立起来,所以没有高楼,就是漏雨的草房子里也教出了世界级的科学创新人才。
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斗争中能够将知识的火炬一届一届传递下去的还有——爱!这爱是极其丰富的、深厚的、刻骨铭心的——那是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那是校长对学校的爱,那是老师对学生的厚爱,那是学生对老师的敬爱,那是妻子对丈夫的真爱,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整个知识分子集体的自尊和自爱……那种上下齐心誓与民族共存亡的气概,八十年后的今天仍令人为之动容和震撼。
在西南联大,日本的飞机甚至让一张平静的书桌都放不稳,却阻挡不了那些学子们读书的热情。他们一早起来上课,等到防空警报一响,就塞个馒头,往防空洞和后面山坡上隐蔽,身上一定是不忘带上书的。图书馆永远座无虚席。
原本我以为只有犹太人会这样做,《安妮日记》里就描写了安妮一家和住在一起的另一家藏匿在仓库的阁楼上,安妮的爸爸会定期偷偷去图书馆借书。大人和孩子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就在同样的时刻,在地球的两端,竟然有两个命运如此相同的民族,又以如此相同的方式来面对饥饿、炮火和苦难。这也就是为什么犹太民族和我们中华民族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劫难,受到怎样的重创,总是能很快地站立起来的原因吧!
西南联大清贫的教授们虽然食不果腹,却依然尽其所能地给孩子们、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可以读书的环境,一方面自己做好读书的榜样,研究治学的榜样,另一方面又对孩子要求极其严格。必须要把书念好,要把人做好。这应该成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共识。不管是过去国家积贫积弱受尽欺凌的时候,还是当今我们已经可以挺直腰板说话的时候,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对知识的渴望和追寻。否则欺凌压迫会再来,我们又该如何去反抗呢?
在简陋的教室里,学生们那种全神贯注、托腮沉思、埋头记笔记的样子,在现在的多媒体,各种声光影都不缺的大学课堂里,是否还能找到?如果能,不管它是不是名牌大学,它都可以称得上好大学。
(有删改)
5.“这里藏着什么”中的“这里”指哪里?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这里藏着什么?
6.第11段中插入《安妮日记》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
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第12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不管是过去国家积贫积弱受尽欺凌的时候,还是当今我们已经可以挺直腰板说话的
时候,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对知识的渴望和追寻。
8.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一段中画线的语句。
学生们那种全神贯注、托腮沉思、埋头记笔记的样子,在现在的多媒体,各种声光
影都不缺的大学课堂里,是否还能找到?
5.“这里藏着什么”中的“这里”指哪里?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这里藏着什么?
答案示例:
“这里”指中国一流大学或西南联大。这里藏着大师,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转移路上徒步60天,不怕山高路远;在昆明的岁月里,不怕吃糠咽菜,生活艰苦;他们心有大爱,上下齐心誓与民族共存亡;他们相互敬重,树立了学习风气;食不果腹,却依然尽其所能地给孩子们、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可以读书的环境。(或:这里藏着大师,他们自己做好读书的榜样,研究治学的榜样,同时又对孩子、学生们要求极其严格。必须要把书念好,要把人做好。)
解析:
北大、清华、南开,这几所中国一流大学,曾合为一所大学,即西南联大。所以“这里”,指中国一流大学,或西南联大。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说这里藏着大师。然后逐段提取信息,找到西南联大大师们的所作所为,证明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办出世界一流的水平的原因。而第12段中“西南联大清贫的教授们虽然食不果腹,却依然尽其所能地给孩子们、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可以读书的环境,一方面自己做好读书的榜样,研究治学的榜样,另一方面又对孩子要求极其严格。必须要把书念好,要把人做好”,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上面意思的总结,所以整理作答亦可。
原本我以为只有犹太人会这样做,《安妮日记》里就描写了安妮一家和住在一起的另一家藏匿在仓库的阁楼上,安妮的爸爸会定期偷偷去图书馆借书。大人和孩子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就在同样的时刻,在地球的两端,竟然有两个命运如此相同的民族,又以如此相同的方式来面对饥饿、炮火和苦难。这也就是为什么犹太民族和我们中华民族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劫难,受到怎样的重创,总是能很快地站立起来的原因吧!
答案示例:
把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进行对比,之后得出结论:能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断追求,就有希望,就可以于劫难中重新站立起来。西南联大所代表的中国一流大学能保持浓厚的读书氛围,教授们功不可没,所以也是对教授们的高度赞扬。
6.第11段中插入《安妮日记》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
解析:
《安妮日记》所记,是犹太民族的缩影,和中华民族一样,都命运多舛,又都能从劫难、重创中很快站立起来。原因就在于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懈追求。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在民族危亡之时,能够为学生们守一方读书的净土,作者自然表达出赞扬之情。
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第12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不管是过去国家积贫积弱受尽欺凌的时候,还是当今我们已经可以挺直腰板
说话的时候,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对知识的渴望和追寻。
答案示例: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大门被打开,是因为落后;从新中国自发研制原子弹,到如今的航天大国,正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寻”,才能让中华民族有话语权,屹立不倒。
解析:画线句子谈到过去,谈到当今,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寻”的重要性。能结合过去及如今的情况,认识到“对知识的渴望和追寻”的重要性即可。
8.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一段中画线的语句。
学生们那种全神贯注、托腮沉思、埋头记笔记的样子,在现在的多媒体,各
种声光影都不缺的大学课堂里,是否还能找到?
答案示例:
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传神地描写了西南联大学生在简陋的教室里认真读书的样子,和如今“多媒体,各种声光影都不缺的大学课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好大学”的标准,在于浓厚的读书风气。
解析:
句子赏析,首先要明确描写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然后明确描写内容:西南联大学生在简陋的教室里认真读书的样子。接下来要联系语境分析:与现在的大学里的情形形成对比;并得出作者观点:有浓厚的读书风气,就是“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