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阅读训练六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阅读训练六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0 08:3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阅读训练六
第六单元
(一)(安阳质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 ,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 ,急入收保⑤ ,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 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袭扰。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同“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军中闻将军令 闻:__________ 
(2)使人称谢 谢: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3.【甲】文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
的理解。
4.从【甲】【乙】两文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
独特之处?
参考译文:
【乙】良将李牧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 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乙】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情况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优待战士。(他)制定规章说:“匈奴如果袭扰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堡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袭扰,烽火台就燃烽火示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堡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士兵也认为自家的将军胆小怕事。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军中闻将军令 闻:_____ 
(2)使人称谢 谢:_____ 
听从
致意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答案示例:不久(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中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拿锐利的兵器,张开弓弩,把弓拉满。
3.【甲】文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
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
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解析:
古之君臣关系,“君君臣臣”,臣是要绝对地服从,否则可能要招致祸患,要么贬谪,甚或杀头。“群臣皆惊”,群臣自然是深悉君威的,也深悉为臣之道,因此不但对于周亚夫的做法吃惊,也为文帝的不怪罪感到吃惊。
4.从【甲】【乙】两文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
独特之处?
答案示例:
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或: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解析:
【甲】文中“将军约”,【乙】文中“如故约”,表明二者治军严谨;【甲】文中周亚夫对文帝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乙】文中李牧戍边坚守不出战而被罢官,后来起用后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来抵御匈奴,均可见二者坚持原则。【乙】文中李牧“市租皆输入莫府……厚遇战士”,【甲】文中并没有周亚夫如何对待士兵的描述。
(二)(21-22·南阳宛城区期末)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高阳应①将为室家②,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必将挠④。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高阳应:宋国大夫。②室家:屋。③生:湿。④挠:弯曲。⑤缘:根据。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止有剩骨 学无止境
B.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若金汤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欲穷千里目 理屈词穷
D.何苦而不平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勤学苦练
6.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7.【甲】文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笑”和“长息”
分别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8.【甲】【乙】两文都富有寓意,请概括两文共同的寓意。
参考译文:
【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乙】高阳应打算盖一所房子,木匠对他说:“不行啊!木料还没干,如果把泥抹上去,一定会变弯的。用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刚盖成虽然看起来挺牢固,可是过些日子就会倒塌的。”高阳应说:“照你的话,我这房子倒是一定不会倒塌。(因为)日后木料会越干越硬,泥土会越干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承担越来越轻的泥土,房子自然就不会倒塌。”木匠无话可答,只得听从他的吩咐去做。房子刚盖成的时候看起来也还不错,后来果然倒塌了。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止有剩骨 学无止境
B.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若金汤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欲穷千里目 理屈词穷
D.何苦而不平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勤学苦练
C
解析:A.止:阻止,使……停止/同“只”,仅仅/停止。B.固:顽固/巩固/坚固。C.穷:穷尽。D.苦:愁苦,担心/使……痛苦/有耐心地,尽力地。
6.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案示例: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就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7.【甲】文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笑”和“长
息”分别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
“笑”是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与嘲笑,传神地刻画出智叟既傲慢又武断的态度,是他自作聪明的表现。“长息”表达了愚公的胸有成竹,对智叟的迂腐守旧感到无奈与可悲。
8.【甲】【乙】两文都富有寓意,请概括两文共同的寓意。
答案示例: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其他说法,符合两文寓意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