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的形象,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我”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课文的叙事方式。
4.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
重点难点
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情感,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材料,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浦口车站图片,在背景音乐中,教师深情地导入:这是一个普通的车站,也是一个不普通的车站,在这里上演了一个感动亿万读者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多年后仍让儿子泪如雨下;这个故事,让父爱重新焕发光彩;这个故事,让中国文学史上有了一个不朽的远去的背影。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sù)簌
踌躇(chóuchú) 迂(yū) 拭(shì) 箸(zhù)
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闲:文中指失业在家。
勾留:短时间停留。
踌躇:犹豫。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颓唐:衰颓败落。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三、初读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二部分第一层(2、3段),交代家境,为下文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二层(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为下文写“背影”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三层(6段),描写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7段),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2.初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3.跳读课文,思考:“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一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突出了父亲的爱子深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无微不至关怀的感动之情。
四、合作探究
1.文中“背影”共出现了几次?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四次,分别为:思念中的背影、买橘子时的背影、离别时的背影、记忆中的背影。
作用: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2.文章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明确:四次。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之泪;望父买橘,体会父爱——感动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之泪。
五、拓展延伸
步入青春期,我们曾对挚爱的父母任性过;走进花季,我们还曾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段话。
明确:(示例)妈妈,我想对您说:即使我是一只矫健的雄鹰,也永远飞不出母爱的长空!即使我是一条扬帆行驶的快船,也永远驶不出母爱的长河!在人生的路上,不管我已走过多远,还要走多远,都要经过您精心营造的那座桥!
六、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交卸(xiè) 奔丧(sānɡ) 狼jí(藉)
游guàng(逛) 簌簌(sù) 颓唐(tuí)
举zhù(箸) suǒ(琐)屑 shì (拭)泪
晶莹(yínɡ) 踌躇(chóuchú) 蹒跚(pánshān)
2.填空。
《背影》是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其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而且还善于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背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父子二人在车站惜别的场景,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感激。
3.仿写语句。
父亲,如一座山,用自己的肩膀,让孩子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父亲,如一片海,用自己的博大,使孩子迎风击浪,驶向彼岸;父亲,如一行泪,溶释所有的沉重,令孩子瞬间成熟,承担责任;父亲,如一盏灯,闪烁不灭的信念,使游子漂泊难忘,思念长长。
七、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已经理清了文章的内容,体会到了浓浓的父爱。
八、布置作业
背诵第6段中的“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