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赤壁 习题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 赤壁 习题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0 17:1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26 诗词五首
第六单元
赤 壁
(1)文学常识填空。
《赤壁》作者是 ,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字 ,号 。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之为“小杜”,和 并称“小李杜”。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句子。
①杜牧在《赤壁》一诗中,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的诗句是:“ ,
, 。”
②杜牧在《赤壁》一诗中,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都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的两句是:“ , 。”
③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根据要求填空。
杜牧
牧之
樊川居士
李商隐
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
东风不与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赤壁之战的时代;“铜雀”即铜雀
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
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诗
人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诗人忧
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诗中未蕴含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赤壁》,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
将被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
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采用了借古喻今的写法,“赤壁之战”遗留的“折戟”引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所以,诗人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赤壁之战”。
3.(21-22·张家口宣化区期末)对《赤壁》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D
A.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遗物的兴趣和对历
史的思索。
B.诗的前两句记叙,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引发感慨。
C.这首诗为咏史诗,客观地反映了赤壁之战的史实。
D.诗人借题发挥,反说其事,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
大,深刻警策。
解析:
“咏史诗”最大的特点是借题发挥。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的胜利是侥幸,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而并非客观地反映战争的史实。
4.下面对《赤壁》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阅读杜牧的《赤壁》,回答问题。
题组一(21-22·唐山滦州期末)
5.唐诗有的写离别,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
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这首唐诗属于   (类别)。
6.诗人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唐诗有的写离别,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
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这首唐诗属于   (类别)。
解析:
《赤壁》一诗,诗人借赤壁这一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所以是咏史诗。
咏史诗
6.诗人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托物起兴(托物咏史、借物起兴、起兴),借折戟兴起对赤壁之战的回忆,为下文诗人咏史(抒发历史兴亡而慨叹)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诗人感慨周瑜因为机遇而成为英雄,暗指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怀才不遇),抒发了诗人相信只要有机遇,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
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因此,这两句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因此,这里还包含着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题组二(20-21·邯郸凌云中学期末)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一事;诗中的“周郎”
是指《三国演义》中的 (英雄人物)。杜牧和 合称“小李杜”。
9.试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简要赏析。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一事;诗中的“周郎”
是指《三国演义》中的 (英雄人物)。杜牧和 合称“小李杜”。
火烧赤壁
周瑜
李商隐
9.试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
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以小见大,暗示如若战败将生灵涂炭的景况,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解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运用了曲笔的表现手法,写战争的胜负时,诗人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乔、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的命运来设想东吴败亡的结局。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这也正是诗人艺术处理上的独特之处。
题组三
10.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借赤壁这个相同的地名,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是一首咏史诗。
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
折断沉于沙中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铺垫。
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
雄气概。
1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10.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借赤壁这个相同的地名,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是一首咏史诗。
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
折断沉于沙中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铺垫。
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
雄气概。
解析:诗人想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慨叹。
D
1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表达效果。
题组四
12.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假设性推想?
13.《赤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假设性推想?
答案示例:
如果不是偶然因素帮助了周瑜,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
解析:
结合三、四句意思回答,即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胜败就要易位,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历史形势将完全改变。
13.《赤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
诗人通过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写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物,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二乔就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诗人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都需要某种机遇,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4.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15.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14.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答案示例:
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未被销蚀,自己拿来磨洗后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解析:
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取;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15.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答案示例:
诗人独自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面对广阔的原野和辽远的天空,思绪万千,不禁落泪。
解析:
描绘情境,即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及表达的情感。回答本题,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幽州台”“天地”,注意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