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一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第一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08:2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寻找共性
寻寻找找
篇 目 体 裁
1. 消息二则 消息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消息
3. “飞天”凌空 新闻特写
4. 一着惊海天 通讯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新闻评论
第 一 单 元
1 消息二则
一、课文文体:消息(新闻)
二、文体知识
消息是以简明的文字迅速,简要报道新近发生事件的新闻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及新兴的网络媒体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体裁,是新闻报道的主角。
三、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等。
四、创作背景
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五、读准字音
1.生字读音。
区域(yù) 溃(kuì)退 锐不可当(dǎng)
芜(wú)湖 歼(jiān)灭 要塞(sài)
督(dū)战 阻遏(è) 管辖(xiá)
摧(cuī)枯拉朽 荻(dí)港
2.多音字、形近字
炸 油炸(zhá) 炸弹(zhà)
当 当(dàng)真 锐不可当(dānɡ)
塞 活塞(sāi) 要塞(sài) 阻塞(sè)
溃(kuì)败 馈(kuì)赠 振聋发聩(kuì)
六、重点词语
(1)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要塞: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3)业已:已经。
(4)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5)督战:监督作战。
(6)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7)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七、答疑解惑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
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军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
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
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
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
,有些事情需要交待。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
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
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八、课文主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九、文体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又叫 消息 ,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六要素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
新闻六要素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某人某时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
3、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真实)、时效性(及时)、准确性(简明)
4、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则省略。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是消息的主干,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5.消息的电头
交代通讯社名称(或发电媒体或单位)、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奖
一、课文文体:消息
二、题目解读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他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其中炸药最为出名。
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
(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
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
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
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 贝恩哈德 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三、读准字音。
颁(bān)发 建树(shù) 仲裁(zhòng)
遗嘱(zhǔ) 挪(nuó)威 逝(shì)世
巨额(é) 渗(shèn)透 安慰(wèi)
形近字辨析。
授(授奖) 颁(颁发) 抄(抄写)
援(援兵) 频(频率) 钞(钞票)
四、重点词语。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建树:建立的功绩,指在事业上颇有功绩。
仲裁: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也叫公断。
遗嘱:指人在生前或临终时嘱咐处理身后各事的话或字据。
吞食:比喻大量地吸收。
卓有成就: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五、课文主题
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六、消息的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
明确: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导语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说完谁获奖,按照读者关注的,自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要,但是又不可舍去,所以放在主体次要部分。最后再交代新闻背景。这则新闻俨然按照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范文。
七、考点攻略
1、给新闻拟写标题
这里说的拟写标题是指拟写主标,它要求能够概括出新闻的核心内容。若能做到形式优美、语言有文采,则不失为优秀标题。
攻略一:利用新闻结构特点
导语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详细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对导语的丰富和扩展。结语是对事件和影响的阐发,起补充延伸作用。因此,拟标题重点看导语,并适当参考主体部分,结语则用来验证。
攻略二:提炼要素
新闻标题要求简洁凝练,一般只需要两个要素:人物、事件。往往可以用“什么人做什么事”或“什么事怎么样”的形式概括。
注意避免以下情况:(1)把握不住主要信息,以偏概全;(2)提炼不
出重点信息,眉毛胡子一把抓;(3)表达语无伦次。
2、写一句话新闻(或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
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要求我们简明扼要地交代新闻的核心事件及
结果,让人了解到新闻最主要的事实。
攻略一:摘取法:导语是能够概括新闻的关键句,因此我们可以摘取
导语作为答案。
此法需要注意: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多有字数限制,并要求语言简
洁,因此我们通常还需要对导语进行.加工,比如去掉一些修饰部分。
攻略二:提要法:提取新闻六要素,最核心的部分:“何人”(这里的
新闻主体不一定是人,还有可能是事物)、“何事”,在此基础上,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补充时间、地点、结果。
为了突出新闻的独特性、新颖性,在找出基本的新闻要素并符合字数要
求的前提下还可以着重强调新闻最吸引人、最有价值的信息。如“首次”
等。
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主语,即新闻的陈述对象必须准确。
(2)尽可能运用原材料中包含重要信息的词句。
(3)注意时态。如“日前”“已经”“将”“拟”等。
(4)严格控制字数,标点要占字格。
3、拟写导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一般独立成段),它扼要地揭
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以吸引读者注意,引起阅读兴趣。补写导语的方法
,是把标题(主要事件已概括)和主体相结合,说明在什么地方,什么
时间,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即可,但不必展开。
3 “飞天”凌空
一、课文文体:新闻特写
二、文体知识
新闻特写 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
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
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
体裁。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
化的报道。
新闻的特写镜头 新闻特写讲究形象性和趣味性,并以局部强调为
鲜明特色,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件。就是把过程分
解为一个个步骤,犹如慢镜头一般。
三 、创作背景
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四、读准字音
凌(línɡ)空 翘(qiáo)首 屏(bǐnɡ)息
酷(kù)似 一刹(chà)那 敦煌(huáng)
潇(xiāo)洒 绷(bēng)直 轻盈(yínɡ)
衰(shuāi)败 悄(qiǎo)然 眼花缭(liáo)乱
由衷(zhōnɡ) 震(zhèn)耳欲聋 屏息敛(liǎn)声
五、词语积累
凌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
翘首:抬起头来。多比喻盼望或思念之殷切。
由衷:出自内心。
屏息敛声: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六、课文主题
这篇新闻以特写镜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姑娘吕伟在1.7秒的时
间跨渡中做出的优美的跳水动作,展现了其精湛的技术,赞扬了中国运
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品质,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
4 一着惊海天
一、课文文体:通讯
二、文体常识
通讯
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
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
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
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三、故事背景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四、题目解读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新闻标题
新闻的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小标题的作用
新闻的标题往往包含主标题、引标题或副标题。
引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前,副标题往往位于主标题之后。
主标题主标题是对新闻核心内容的概括,字号要大于引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或交代新闻的来源、背景和原因,或解释新闻的意义、本质,或渲染新闻的环境、气氛。
副标题往往进一步揭示本质,是对主标题的辅助和补充。
小标题则是新闻各部分的主题,是正文中部分内容的统领,是对下列将要叙述的事实予以揭示。
六、读准字音
澎湃(péng pài) 桅(wéi)杆 凛冽(lǐnliè)
一丝不苟(gǒu) 浩瀚(hàn) 坠(zhuì)毁
娴(xián)熟 船艉(wěi) 镌(juān)刻
默契(qì) 咆哮(páoxiào) 惊心动魄(pò)
紧绷(bēng) 殚(dān)精竭虑
七、重点字词
凛冽:寒冷刺骨。
镌刻:雕刻。
浩瀚:广阔的。
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八、课文主题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一、课文文体:新闻评论
二、作者介绍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三、创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我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
暗的一页。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不仅属于南京,属于中国,更属于全
世界!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南京大屠
杀给我们带来的伤痛,勿忘国耻!
四、文体常识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
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
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五、读准字音
公祭(jì) 宝鼎(dǐnɡ) 国殇(shānɡ)
杀戮(lù) 悼(dào)念 惨遭绝人寰(huán)
篡(cuàn)改 抵赖(lài) 妄(wànɡ)图
警惕(tì) 呓(yì)语 振聋发聩(kuì)
遁(dùn)形 矢(shǐ)志 捍(hàn)卫
誓(shì)言 彰(zhānɡ)显 磅礴(pánɡbó)
六、重点词语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 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七、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
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事件,主要讲述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
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
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新闻采访
采访前:
1、确定选题,明确目的(学校 家乡)
2、草拟提纲,准备资料(时间、地点、对象、方式、器材)
采访中:
1、分工明确,做好记录
2、尊重他人,言行得体
采访后:
及时整理采访资料
采访注意事项
1、采访时要有礼貌,姿态大方。
“……您好!我是……学校……班的学生,我们在进行有关……问题的采访,想向您请教几个问题,可以吗?”
2、采访的问题具体、客观、有针对性,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不强求对方回答不愿回答的问题。
3、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尽量避免,拍照要征得对方同意。
新闻采访与写作
采访前要精心准备
1.明确报道的目的,明确自己采访的目的是什么。
2.搜集好了资料再去采访:可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也可以到网上去查资料。
3.拟好了提纲再去采访。采访提纲可以规划我们的采访程序,使我们思路清晰,
按计划进行采访、写稿。
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1.和采访对象平等对话。端正自己的态度,主动交流,不把自己看的过高或过低
,在采访中不加入自己对于采访对象的主观臆断。
2.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是尊重自愿、不强制的。说服
对方接受采访,关键首先在采访者本身,找机会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3.采访时“交谈”,一是真情对话,二是不仅仅是“提问”。
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1.一次只问一个问题。连续问问题,被采访者会反应不过来。
2.提问要短,不要长。
3.提问要多问“为什么”,多追问。
新闻(消息)的写作
1.要用心拟定标题。
消息的标题可由“引标+主标+副标”三行三个部分组成,也可“引标+主标”、“
主标+副标”形式,大多数时候只有主标一行。
2.要精心写好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是消息的核心,所以有人说“写好了导语等于写好了消息”
。导语要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鲜活或最有特点的部分:可以直
接简述新闻事实,也可以表现场面、描写细节、渲染气氛、简述故事。
3.要努力写好主体。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其中,背景、结语有时候
暗含在主体中。消息的主体,紧承导语,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具体叙述新闻时,提供更
详尽的信息;有时候还要阐释导语所揭示的主体,或回答导语提出的问题。
口语交际 讲述
1、注意讲话的对象、身份和场合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2、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运用一些叙事技巧
条理清晰 察言观色 适当停顿 设置悬念
3、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
自然大方 多用短句 适当重复 辅以体态
新闻(消息)阅读方法总结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
,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
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
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
个要素。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
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
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
,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
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
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
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
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 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
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
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
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
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