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核心素养评价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有关《昆虫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记》一书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这本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B.《昆虫记》中写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C.《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D.《昆虫记》中写石蚕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畎亩(quǎn) 夯实(hānɡ) 穷匮(kuì) 法家拂士(bì)
B.冀州(yì) 迂回(yū) 荷担(hé) 弓弩(lú)
C.箕畚(běn) 始龀(chèn) 孀妻(shuānɡ) 胶鬲(ɡé)
D.作揖(yī) 傅说(yuè) 门楹(yínɡ) 簪子(zān)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第一部曾在2015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刘慈欣由此成为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曾”和“在2015年”对调)
B.网络文学拉动了网络文艺形式,丰富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拉动了”和“丰富了”对调)
C.阅读专家帕克表示,儿童藏书减少是之所以其阅读能力下降的一个原因。(删去“之所以”)
D.大学向游人开放不仅会让更多心向往之的青少年提前感受自己的梦想校园、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还不会干扰大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将“会让更多心向往之的青少年提前感受自己的梦想校园、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不会干扰大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对调)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xī)。(《孟子》二章)
B.入则无法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
C.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叩石垦壤(ráng),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如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D.将军亚夫持兵揖(yī)曰:“介胄(zhòu)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周业夫军细柳》)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的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的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 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参与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俟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的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求极限往往使人痛苦,但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扛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的精神,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
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的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的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的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5.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请再列举一个事例支撑第④段的观点。
7.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8.指出第⑤段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咖啡背着不少误解
①当第一粒咖啡豆被采摘、烘焙、研磨,冲泡出醇香飘逸的热咖啡时,这个被誉为最浪漫的发明开始在全世界蔓延。但中国人对它的热情始终不高,每年人均只喝掉5杯左右,还有很多人一提起“咖啡因”就如临大敌。咖啡对健康究竟有利还是有害?
②很多人认为喝咖啡是种罪恶的“享受”,理由之一是咖啡中含有大量咖啡因,喝多了易导致心率加快、睡眠紊乱、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引起中毒。对此,符长明解释说,咖啡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前提是“过量”。咖啡中含有200多种物质,除了咖啡因,还有蛋白质、脂肪、烟碱酸、单宁酸、生物碱、钾、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因此,把咖啡和咖啡因划等号,就冤枉咖啡了。咖啡因含量还与咖啡豆的品种有密切关系。目前世界上有两大咖啡树种,分别是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咖啡豆,前者品质最优、种植最广,咖啡因含量约为1%~1.7%,比后者低近一半,而市场上销售的速溶咖啡大多使用罗布斯塔豆。
③咖啡受争议的另一个焦点是“上瘾”。英国研究发现,对中枢神经系统来说,咖啡因是一种刺激物,经常喝咖啡,身体可能产生轻度依赖,如果突然不喝,会出现头疼、疲劳、焦虑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但这些症状持续几天就会消失,不会像其他药物一样有成瘾危险,不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造成伤害。
④咖啡被冠以的另一个罪名是“高热量”,这其实是速溶咖啡捣得乱。“严格来说,速溶咖啡基本不是咖啡,其咖啡含量低、添加物多,17克速溶咖啡中只有2克咖啡粉。最差的咖啡豆才用来做速溶咖啡,成本很低,业内人士很少喝。”符长明说。记者翻看某品牌速溶咖啡的成分表发现,其中有植脂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植脂末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对健康不利。
⑤“我们通常所说的咖啡是指纯咖啡,就是不添加任何其他物质的咖啡。”符长明说,它热量很低,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适量饮用对健康有好处。
⑥降低癌症风险。发表在美国《临床肠胃病学与肝脏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喝咖啡可使患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一种肝癌)的风险降低40%。还有研究称,经常喝咖啡可降低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
⑦增强记忆力。美国纽约西奈山医院高级营养师杰克林 伦敦博士表示,适量摄入咖啡因对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都有好处,有助于防止认知能力下降。
⑧保护心血管。韩国科研人员通过对2.5万受试者研究后发现,每天喝3~5杯(每杯约200毫升)咖啡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低。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称,每天喝1杯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因脑卒中死亡的风险低。
⑨预防糖尿病。美国哈佛大学一项针对12.6万人进行的研究显示,常喝咖啡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低。
⑩有助于长寿。美国印第安纳医药大学儿科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显示,坚持喝咖啡的人死亡率比普通人低。符长明也介绍说,海南长寿之乡澄迈县盛产咖啡,人均预期寿命为77.79岁,比全国平均寿命长6.59岁,这里的长寿老人都有喝纯咖啡的习惯。
另外,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与流行病学教授弗兰克 胡博士在对咖啡的研究中还发现,喝咖啡可降低患脂肪肝的风险,使自杀风险降低50%,同时还有促进消化、预防便秘等效果。
9.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咖啡对健康的影响的?
11.请从说明文的准确性这一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作用。
前者品质最优、种植最广,咖啡因含量约为1%~1.7%,比后者低近一半,而市场上销售的速溶咖啡大多使用罗布斯塔豆。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咖啡因是一种刺激物,经常喝咖啡可能会产生轻度依赖,但是这种依赖性持续时间不长,也不会对身体和精神造成伤害。
B.文中提到咖啡因过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其实是速溶咖啡捣的乱,只要选择纯咖啡,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了。
C.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举列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常喝咖啡有助于长寿。
D.本文语言科学严谨,既用大量的例子和数据为咖啡对人体有害平了反,又列举了大量研究报告说明了适量饮用咖啡对人体的诸多好处。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文帝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农人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厝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略有删改)
【注释】①跸:帝王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拜释之为廷尉
(2)使骑捕之,属廷尉
(3)此人亲惊吾马
(4)民安所厝其手足
1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
(2)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16.你认为文帝和张释之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四、句子默写
17.默写填空。
(1)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3)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4)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5)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五、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8.请通过尾联分析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9.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六、名著阅读
20.《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___,这是一篇 _____________。
七、综合性学习
21.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传统节日知多少”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结合资料写一段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1)条理清楚;(2)并运用两种说明方法,并在文段结尾括号中标示出来。(3)不超过150字。
①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6种。
②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与农业祭祀、祖先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
③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
④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⑤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八、作文
22.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些幸福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立意新颖;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这是一道考查名著知识的题目。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D项有误,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
2.B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B项,“冀”应读“jì”,“荷”应读“hè”,“弩”应读“nǔ”。
3.A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语病修改的能力。语病修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语法、逻辑、和修辞三个方面。常有错误为搭配不当、自相矛盾、结构混乱、成分残缺等。该题选项A,“刘慈欣由此成为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后面应该加上“的作家”。错误原因是成分残缺。
4.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C项“荷”应读作“hè”,“壤”应读作“rǎng”。
5.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6.(示例)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越王勾践,为了不忘国仇,卧薪尝胆,砥砺而行,终于打败了强大的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7.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8.(1)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证明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2)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说明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地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文章第①段由普通运动员和顶尖运动员喜欢训练的动作不同,这一现象,引出了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接着第②③④段从“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正面论证了论点。第⑤⑥段从反面论证了论点,最后作者指出人要有伟大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主旨。故可总结为: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6.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把握。论据必须符合论点。第④段的论点是: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故所举论据必须符合此论点。如:越王勾践,为了不忘国仇,卧薪尝胆,砥砺而行,终于打败了强大的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7.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理解和把握。仔细阅读文章第③段,逐句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文章第③段的第一句话“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提出了分论点;第二句和第三句以中国航天员的事例论证只有走出舒适区,才能求极限;第四句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论点;最后一句话回归本段的论点,指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
8.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文章第⑤段有连用“比如”一词,以照片和实际生活中的工作现象为例来论证分论点,同时“洗照片”这一例子也是一种比喻。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论证方法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其作用分别是:(1)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2)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通过比喻进行证明,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论证浅显易懂。
9.(1)通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咖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进行介绍;(2)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咖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0.(1)解释说明了咖啡背负的几点误解(或者说反驳了咖啡背负的罪名);(2)说明了正确饮用咖啡对健康的好处。 11.“大多”指大部分,说明市场上销售的速溶咖啡大部分使用含咖 啡因较高的罗布斯塔豆,但是并非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B
【解析】9.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咖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作用。在内容上通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咖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情况。
10.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如第②-④段说明了人们对咖啡的误解,第⑤- 说明正确饮用咖啡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11.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大多”指大部分,说明市场上销售的速溶咖啡使用含咖啡因较高的罗布斯塔豆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12.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B项错误。纯咖啡中也含有咖啡因,只是含量较低,所以也只能适量饮用,否则还是会对健康造成伤害的。
【点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二、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三、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四、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五、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六、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七、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13.拜:任命,授给官职;属:同“瞩”,委托、交付;惊:使……受惊,惊吓;厝:放,放置。 14.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15.(1)我认为皇帝的队伍走过去了,从桥下出来后,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跑开。
(2)如今有照法律应像这样判决,如果改变判罚标准加重他的罪,这样我们的法律就不能被人民信服。 16.文帝善于纳谏,有错能改。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谏言;秉公执法(依法办事)。
【分析】试题分析: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拜”指任命,授给官职;“属”是通假字,通“嘱”,委托、交付;“惊”是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吓。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这句话句意为:皇上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皇上座车的马受到惊吓。故根据句意停顿为: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
(1)以为,认为;行,走;即,马上;骑,战马;走,古今异义,跑。
(2)是,古今异义,这样;更,改变;重,加重;于,被;信,信服。“不信于民“是倒装句,翻译时调整为“不于民信”。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首先要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文帝,结合他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到“廷尉当是也”的变化,可知他善于纳谏,有错能改。张释之,面对文帝的发怒与处决,他提出了“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厝其手足?唯陛下察之”的建议,从这段语言描写中,可知刚正不阿,敢于谏言,能秉公执法。
【点睛】译文: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文帝授予张释之廷尉的官职。不久,皇上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皇上座车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派侍卫骑兵把他拘捕起来,交给廷尉办罪。张释之审问被捉来的人。那个犯人回话说:“我是县城里的人,刚才听见皇上出巡,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巡行队伍已经通过了,就跑出来,哪知正巧碰上皇上的车马,所以吓得快速奔跑。”廷尉向皇上报告他的判决:“这个人违犯了禁止通行的禁令,应判决罚金。”文帝听了很生气的说:“这个人亲自惊吓了我的马;幸亏它的性情柔顺温和,假使是别的马,岂不是使我受伤了吗?而廷尉你居然只判他罚金!”释之说:“法律,是制定来让天子与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依法只能判决这样的罪,如果再加重他的罪,这样我们的法律就不能被人民相信了。而且当事件发生的时候,皇上立刻叫人把他杀了也就罢了。现在既然交付廷尉来审理,廷尉是天下执法的标准,一旦执法有所偏差,就会使全天下执法的人,都因此而任意减轻或加重,叫人民要如何来遵守法律呢?希望陛下明察。”过了好久,皇上说:“廷尉你的判决是对的。”
17.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铜雀春深锁二乔 (3)悠然见南山 (4)恨别鸟惊心 (5)星河欲转千帆舞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写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雀”“悠”“帆”等字词的书写。
18.尾联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19.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边塞土地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解析】18.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黄金台”是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要点明使用典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9.此题考查了诗歌的色彩美,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为了追求奇,本诗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赏析。
20. 《列子·汤问》; 古代寓言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2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自2008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做诠释,举例子)
【详解】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仔细阅读材料,对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理解,结合自身的平时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知识,介绍其历史、内容、特征、形式、意义等等,运用两种说明方法,条理清晰,语句连贯即可。
如文本第一段介绍了传统文化的种类,第二段介绍其历史由来、形式等,第三、四、五段介绍其内涵、地位、意义等。可参考以上内容,组织语言回答即可。
示例: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如春节回家团聚、清明扫墓、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6种。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举例子、列数字)
22.范文:
那些幸福的日子
记忆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躺在奶奶怀里,坐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听蝉鸣,听奶奶讲着古老的神话传说。
奶奶家住在乡下,那里的天是蓝色的,夜晚是宁静的,星空是明亮的,空气是清新的。我住在大城市,天是灰蓝色的,夜晚是繁华的,星空像是蒙上了一层沙,空气中到处都充满着汽油和烧烤的味道。每当到了七八月份放假的暑期,我就会到奶奶那里住。即使路途比较远,住的时间也不长,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奶奶的依恋。小时候,奶奶会把我抱在怀里,我坐在她的腿上在大树的余荫下伴着蝉鸣听故事,我能安静地听好多好多的故事,听一下午都不烦。奶奶的故事是那么的动听,夏日的午后有了大树的遮蔽,不再炎热。那里的日子是多么幸福。
等到大些了,我坐在奶奶的身旁,两个藤椅坐在一起,这时的蝉鸣还是那样的动听。再大些的时候,我便很少去奶奶家了,每个暑假都被各种补习班所代替。而我和奶奶也只能在电话中听到对方的声音,电话里有时也会断断续续的传出蝉鸣,还是那样的幸福。
奶奶在我记忆中永远都是温和的老人,在奶奶的脸上我从未看到过其它的表情,只有慈爱与温暖。
奶奶离开时我就在身边,现在我一想到奶奶,便会想到那个画面,我坐在藤椅上,伴着蝉鸣听奶奶讲故事。很多年了,一回到奶奶家,我便坐在那个藤椅上,蝉鸣还会在耳边响起。我睡在藤椅上,梦里奶奶便会给我讲故事,与我说话。
奶奶家的那棵树还在,树下的两把藤椅还在,树上的盛夏蝉鸣也还在。听着盛夏的蝉鸣,是多么幸福,因为奶奶就在那盛夏的蝉鸣之中。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那些幸福的日子”。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日子”是中心词,暗示这篇文章适合写记叙类的文章。用“幸福”来修饰“日子”,表明文章的内容要体现“幸福”这一特点。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生活中,幸福感受的来源很多,可以来自父母的关爱,可以来自朋友温暖的话语,可以来自陌生人的帮助……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幸福”的感受,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即可。
【点睛】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结构文章时,注意内容上起、承、转、合,最好能写出文章的“波澜”;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语言上,要准确通顺,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