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髭(zì) 尴尬(gà) 粗劣(liè) 两颊(jiá)
B.侏儒(zhū) 蒙昧(mèi) 甲胄(wèi) 纠缠(jiū)
C.广袤(mào) 无垠(gēn) 掩饰(shì) 鬈发(quán)
D.敦实(dūn) 颔首(hàn) 乡绅(shēn) 长髯(rán)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髭”应读“zī”;B.“胄”应读“zhòu”;C.“垠”应读“yín”。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粗制烂造 默默无声 藏污纳洉 正襟威坐
诚皇诚恐 颔首低眉 无可质疑 暗然失色
错别字
改正
【答案】烂;洉;威;皇;质;暗;滥;垢;危;惶;置;黯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字字形的辨析。 烂 - 滥 , 洉 - 垢 , 威 - 危 , 皇 - 惶 , 质 - 置 , 暗 - 黯
故答案为: 1、烂;洉;威;皇;质;暗2、滥;垢;危;惶;置;黯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白皙的皮肤,无论在什么场所,都会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B.这两位孤独的老人在停车场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从国外归来的儿子。
C.臣受此殊誉,诚惶诚恐,感激不尽。
D.他见到多年前的恩师,一直是颔首低眉。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A.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B.使用有误,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句中的意思是这对夫妇穿戴整齐热切期盼孩子的到来。
C.诚惶诚恐: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D.颔首低眉:形容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经典著作要精读。精读,就是“熟读玩味”,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
B.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C.中国影视艺术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既符合影视艺术的规律;也是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
D.党员干部都要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以热血赴青春、以生命赴使命,不断迎接新挑战。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BD.正确。
C. .根据关联词,可知本句为表并列关系的复句,中间应用逗号分隔,可将"这既符合影视艺术的规律”后的分号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请根据你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了解,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下联,评价一下列夫·托尔斯泰。
上联:一声怒吼斥沙皇
下联: (填选项号)
A.三尺侏儒相貌丑 B.满腔热血唤和平 C.无私心底天地宽
【答案】B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答题时,可以结合写作背景,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此基础上,依照对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要求选择即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6.(2022八上·岳池期末)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消息的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遊循“倒金字塔结构”。
B.《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C.《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茨威格,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记承天寺夜游 》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答案】C
【知识点】列夫·托尔斯泰;藤野先生;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2022八上·吴兴期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通常由标题、电头、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B.《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它的作者是茨威格,他是俄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传记作品《伟大的悲剧》。
C.《三峡》选自《水经注》,是南朝梁地理学家郦道元写的一篇地理游记散文。
D.《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不是看电影事件,而是希望通过文学拯救国民麻木的灵魂。
【答案】D
【知识点】列夫·托尔斯泰;三峡/郦道元;藤野先生;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A.有误,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B.有误,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不是俄国小说家。C.有误,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积累解答即可。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气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播种、培育和收获。
B.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C.止咳袪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由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
D.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答案】A
【知识点】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B.两面对一面,应把“能否”去掉或在“人类”后加“能否”;
C.句式杂糅,应把“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或“由……配制而成”删去其一;
D.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只要”改为“只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9.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2)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3)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答案】(1)夸张
(2)排比;比喻
(3)比喻
【知识点】比喻;夸张;排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定。
⑴“ 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用魔法”使用了夸张。
⑵“找不到……找不到……找不到……”是排比;“像大理石穹顶一样”是比喻。
⑶“ 悲凉之地 ”“解冻”,把托尔斯泰的脸比作冰,是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10.文学常识填空。
(1)列夫·托尔斯泰, (国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复活》等。
(2)文中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 (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 》《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答案】(1)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俄国;罪与罚
【知识点】外国文学;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力。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两年后,他完成了小说《白痴》。1872年完成了《群魔》,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故答案为:(1) 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 俄国罪与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二、综合应用
11.文章中许多语言含蓄生动,你能依次说出这些语言所描写的对象吗?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
(2)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
(3)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
(4)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
【答案】(1)须发
(2)额头
(3)皮肤
(4)整个面部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学习积累作答。
故答案为: 须发 ; 额头 ; 皮肤 ; 整个面部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轩昂: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答案】器宇:人的外表;风度。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知识点】解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依据平时学习的积累完成作答。
故答案为:器宇:人的外表;风度。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点评】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13.下面是小萌同学在毕业之际给班主任信中的一段话,其中画线词语表达不得体的一处是( )
再见了,李老师!感谢您三年如一日“孺子牛”“老黄牛”般的悉心(A)赐教,让我从一名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懂事明理的青年。师恩难忘,以后我定会经常(B)光临母校,到您(C)府上看望您,继续聆听您的(D)高见。
【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认真阅读题干仔细分析作答。
ACD:正确。
B:有误,“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这里用来描述“我”回母校,谦敬不当。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语言的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锦诗之美
一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羽毛
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联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成长为一种精神。
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容清秀的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快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摄氏度。莫高窟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
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房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
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乎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之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A.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如同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叹:“B.一个地道的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那她为何坚持留下?
“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就上升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很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以后,一辈.子默默无闻,遭遇坎坷还继续去画画,还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而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正的家。”
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予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选自《江淮文摘.人物》,有改动)
14.[溯源·说“名”解字]同学们利用互联网和古典文献,查找“锦诗”二字的本义。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阅读全文,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分析“锦诗”这一名字背后的美好寓意。
锦:金文 (金,金丝金线) (帛,纺织品),表示以金丝代替蚕丝纺织。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用金丝线织成的闪光绚丽的织品。
诗:说文解字(言部)诗,志也。从言,寺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锦诗:
15.[观事·识“名”品文] “锦”字绣出了樊锦诗院长身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事迹。小语在观其事例的过程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事例产生了以下疑问,请你结合语境及知识卡片对此进行解疑。
原文: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
小语质疑:我认为这些事例选得不够好,不够典型,描写又太细碎。
我的解疑:
知识卡片
典型事件能够高度概括矛盾冲突,是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作品主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与细节。
16.[读志·识“名"解人]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为心声。本文直接引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有什么作用?请从A、B画横线处任选一句进行分析。
17.“诗”字彰显樊锦诗院长身上“敦煌人”的精神。你认为本文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下面哪个人物最相近?请选择并联系本文,结合教材或课外名著,阐述理由。
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
B.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C.居里夫人(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D.毛泽东(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选 。理由:
【答案】14.希望她具有华美的品质,表达心中志向,实现人生理想。
15.示例:我认为这些事例真实感人,具有典型性。因为这些语句写了戈壁滩生活的细节,符合实际,并且写了人物的心理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
16.示例一:我选A句。这一句以樊锦诗自己的话,表现了她体贴别人、谦虚低调、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示例二:我选B句。这一句以听众的话,侧面表现了樊锦诗长期扎根敦煌,朴实、投入的奉献精神。
17.C;我认为樊锦诗的精神与居里夫人最相近。因为她们二人都具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热爱事业、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等精神品质,为一项事业奉献终生,为人类的科学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内容辨析人物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理解文章中的人物精神,再结合名著中人物的形象,以及相关名著情节,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14.本题考查名字寓意。
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人物品质进行解答。由“造字本义:名词,用金丝线织成的闪光绚丽的织品”,结合樊锦诗为保护敦煌壁画无私奉献的事迹来看,“锦”字蕴含着其品质“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这一寓意。由“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含义可知,“诗”字蕴含着她能表达心中志向的美好愿望。可据此概括。
故答案为: 希望她具有华美的品质,表达心中志向,实现人生理想。
15.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
“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是生活细节,符合实际,真实地反映了戈壁滩生活的艰苦。并且“吓得整晚睡不着”从心理感受方面表现环境之恶劣,给人以深刻印象。因此这些事例真实感人,具有典型性。可据此回答。
故答案为: 我认为这些事例真实感人,具有典型性。因为这些语句写了戈壁滩生活的细节,符合实际,并且写了人物的心理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
16.本题考查语言描写的作用。
此题从刻画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A句是樊锦诗的话,“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表现出她体贴别人的特点。“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表现出她谦虚的特点。“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从侧面表现了她为敦煌壁画奉献之多。B句是听众评价樊锦诗的话,是侧面描写,“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表现了樊锦诗长期扎根敦煌,朴实、投入的奉献精神。
故答案为:我选A句。这一句以樊锦诗自己的话,表现了她体贴别人、谦虚低调、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我选B句。这一句以听众的话,侧面表现了樊锦诗长期扎根敦煌,朴实、投入的奉献精神。
1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文中樊锦诗院长扎根条件艰苦的戈壁滩,保护敦煌壁画,突出表现的是具有意志顽强、无私奉献的形象特点。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具有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等精神品质。茨威格笔下的列夫 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甚至丑陋,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以此与他取得的成就进行对比。《美丽的颜色》中的居里夫人是一位真正热爱科学、不求名利、全身心投入到科学事业的伟大科学家。她有着对宁静、专注的工作生活的热爱,以及执着的工作态度,将生命融于科学事业的伟大献身精神。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主席是一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樊锦诗与居里夫人都具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热爱事业、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等品质,两者最相近。
故答案为:C
我认为樊锦诗的精神与居里夫人最相近。因为她们二人都具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热爱事业、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等精神品质,为一项事业奉献终生,为人类的科学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孤独者爱因斯坦
爱国斯坦曾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这样一个物理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公开宣布终生不再回德国。
爱因斯坦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在一个为军国主义的暴行辩护的《文明世界的宣言》上,有93个科学家签名,另一个反战宣言《告欧洲人书》,只有4个人签名,其中之一,就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家庭和朋友也并不能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爱因斯坦从不按传统习俗行事。传统习俗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而爱因斯坦的工作首先要求他的却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所以,他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他常常忘记带家里的钥匙,即使在结婚当天,婚礼结束后,他和新娘返回住所也不得不喊房东开门。在生活上,他不修边幅,头发蓬乱,以致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后,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装束依然不变:一件浅灰色的毛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甚至连面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教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自己造成的这种现象困惑不解。他说:“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
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的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开。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她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不!不!我不!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18.如何理解“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
19.作者为什么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爱因斯坦“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
20.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爱因斯坦的“孤独”的。
21.交章结尾写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所说的心重“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答案】18.①因为理解他的人太少,而关注他的人却如此之多,这让爱因斯姐感到困感:②表现了爱因斯组淡泊名利、不通俗务的性格。
19.①爱因斯坦的成就众所周知,没有必要再写(或:本文的出发点不是要评价爱因斯坦的成就,而是要展示他的思想性格)。②这些细节描写,更贴近真实的、自然的爱因斯坦,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③这些描写生动有趣,使人物的个性更突出、更鲜明:表现出爱因斯组沉迷于工作、不屑于传统习俗、孤独不被理解的个性,增强了传记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0.①他坚持相对论,坚守正义,坚持反战立场,使他被周围的同事和自己的祖国抛弃;②他深邃、睿智的思想远远超越同时代的人,使他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③他对工作的狂热与痴迷,使得他与世俗格格不入。
21.温暖:①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②成就贡献得到了世人的理解:③爱国的民族情结。(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痛苦:①被自己的祖国抛弃;②科学成就不能得到理解;③科学成果被利用,给人类造成了灾难;④至死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常用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并在文中定位,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基本能力.“爱 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这句话是第五段的段首句,因此,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就要紧密结合第五段的内容.对第五段,要把握这一段有几层意思.
故答案为: ①因为理解他的人太少,而关注他的人却如此之多,这让爱因斯姐感到困感:②表现了爱因斯组淡泊名利、不通俗务的性格。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能力.要回答好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也就是这篇文章的宗旨是什么。从本文的标题及文本内容来看,本文的出发点不是要评介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而是要展示他的思想性格.爱因斯坦许多不为人所理解的怪癖的描写,是人物的细节描写,这些具体的细节描写,展现出爱因斯坦独特的个性特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色彩,使.得人物形象更为形象,也从另一个角度突显出爱因斯坦对工作的沉迷,增强文本的核心表现力.
故答案为: ①爱因斯坦的成就众所周知,没有必要再写(或:本文的出发点不是要评价爱因斯坦的成就,而是要展示他的思想性格)。②这些细节描写,更贴近真实的、自然的爱因斯坦,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③这些描写生动有趣,使人物的个性更突出、更鲜明:表现出爱因斯组沉迷于工作、不屑于传统习俗、孤独不被理解的个性,增强了传记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从哪些方面写出爱因斯坦的“孤独”的,也就是爱因斯坦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此,应逐段去梳理文本的内容,并根据“孤独”这一基本标准来筛选信息,进行概括;最后,分条进行概括,力争做到层次的清晰.
故答案为: ①他坚持相对论,坚守正义,坚持反战立场,使他被周围的同事和自己的祖国抛弃;②他深邃、睿智的思想远远超越同时代的人,使他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③他对工作的狂热与痴迷,使得他与世俗格格不入。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可结合“所有的人都在赞颂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伟大神奇,不只是宇宙空间的飞行和研究,就是在计算机领域,信息的存储,也都离不开他的理论”,如“他的祖国抛弃了他,他周围的知识分子抛弃了他,他成了一一个孤独者”“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 ,只能使当时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这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特别是 当他看到自己和一些科学家为了维护和平而建议美国研制的核武器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时,他自责不已”等语句概括。
故答案为: 温暖:①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②成就贡献得到了世人的理解:③爱国的民族情结。(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痛苦:①被自己的祖国抛弃;②科学成就不能得到理解;③科学成果被利用,给人类造成了灾难;④至死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______ (hàn)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______ (xī)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______ (zhu),它像金刚 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 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22.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 (hàn)首低眉
② (xī)利
③甲 (zhòu)
23.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锃 (A. zèng B. zhēng )
②弹 (A. tan B. dàn)
【答案】22.颔;犀;胄
23.A;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这类题型,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音的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2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颔首低眉:垂头皱眉。形容失意的样子。
犀利:锋利;锐利。形容言词尖锐明快,目光锐利 。
甲胄:(名)盔甲。
故答案为:颔犀胄
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锃亮,注意“锃”的读音,容易读错。无法动弹的“弹”使轻声。
故答案为:AA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髭(zì) 尴尬(gà) 粗劣(liè) 两颊(jiá)
B.侏儒(zhū) 蒙昧(mèi) 甲胄(wèi) 纠缠(jiū)
C.广袤(mào) 无垠(gēn) 掩饰(shì) 鬈发(quán)
D.敦实(dūn) 颔首(hàn) 乡绅(shēn) 长髯(rán)
2.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粗制烂造 默默无声 藏污纳洉 正襟威坐
诚皇诚恐 颔首低眉 无可质疑 暗然失色
错别字
改正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白皙的皮肤,无论在什么场所,都会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B.这两位孤独的老人在停车场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从国外归来的儿子。
C.臣受此殊誉,诚惶诚恐,感激不尽。
D.他见到多年前的恩师,一直是颔首低眉。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经典著作要精读。精读,就是“熟读玩味”,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
B.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C.中国影视艺术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既符合影视艺术的规律;也是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
D.党员干部都要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以热血赴青春、以生命赴使命,不断迎接新挑战。
5.请根据你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了解,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下联,评价一下列夫·托尔斯泰。
上联:一声怒吼斥沙皇
下联: (填选项号)
A.三尺侏儒相貌丑 B.满腔热血唤和平 C.无私心底天地宽
6.(2022八上·岳池期末)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消息的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遊循“倒金字塔结构”。
B.《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C.《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茨威格,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记承天寺夜游 》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7.(2022八上·吴兴期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通常由标题、电头、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B.《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它的作者是茨威格,他是俄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传记作品《伟大的悲剧》。
C.《三峡》选自《水经注》,是南朝梁地理学家郦道元写的一篇地理游记散文。
D.《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不是看电影事件,而是希望通过文学拯救国民麻木的灵魂。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气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播种、培育和收获。
B.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C.止咳袪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由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
D.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9.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2)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3)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10.文学常识填空。
(1)列夫·托尔斯泰, (国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复活》等。
(2)文中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 (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 》《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二、综合应用
11.文章中许多语言含蓄生动,你能依次说出这些语言所描写的对象吗?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
(2)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
(3)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
(4)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
1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轩昂: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13.下面是小萌同学在毕业之际给班主任信中的一段话,其中画线词语表达不得体的一处是( )
再见了,李老师!感谢您三年如一日“孺子牛”“老黄牛”般的悉心(A)赐教,让我从一名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懂事明理的青年。师恩难忘,以后我定会经常(B)光临母校,到您(C)府上看望您,继续聆听您的(D)高见。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锦诗之美
一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羽毛
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联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成长为一种精神。
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容清秀的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快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摄氏度。莫高窟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
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房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
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乎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之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A.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如同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叹:“B.一个地道的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那她为何坚持留下?
“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就上升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很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以后,一辈.子默默无闻,遭遇坎坷还继续去画画,还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而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正的家。”
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予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选自《江淮文摘.人物》,有改动)
14.[溯源·说“名”解字]同学们利用互联网和古典文献,查找“锦诗”二字的本义。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阅读全文,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分析“锦诗”这一名字背后的美好寓意。
锦:金文 (金,金丝金线) (帛,纺织品),表示以金丝代替蚕丝纺织。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用金丝线织成的闪光绚丽的织品。
诗:说文解字(言部)诗,志也。从言,寺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锦诗:
15.[观事·识“名”品文] “锦”字绣出了樊锦诗院长身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事迹。小语在观其事例的过程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事例产生了以下疑问,请你结合语境及知识卡片对此进行解疑。
原文: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
小语质疑:我认为这些事例选得不够好,不够典型,描写又太细碎。
我的解疑:
知识卡片
典型事件能够高度概括矛盾冲突,是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作品主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与细节。
16.[读志·识“名"解人]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为心声。本文直接引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有什么作用?请从A、B画横线处任选一句进行分析。
17.“诗”字彰显樊锦诗院长身上“敦煌人”的精神。你认为本文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下面哪个人物最相近?请选择并联系本文,结合教材或课外名著,阐述理由。
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
B.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C.居里夫人(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D.毛泽东(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选 。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孤独者爱因斯坦
爱国斯坦曾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这样一个物理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公开宣布终生不再回德国。
爱因斯坦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在一个为军国主义的暴行辩护的《文明世界的宣言》上,有93个科学家签名,另一个反战宣言《告欧洲人书》,只有4个人签名,其中之一,就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家庭和朋友也并不能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爱因斯坦从不按传统习俗行事。传统习俗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而爱因斯坦的工作首先要求他的却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所以,他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他常常忘记带家里的钥匙,即使在结婚当天,婚礼结束后,他和新娘返回住所也不得不喊房东开门。在生活上,他不修边幅,头发蓬乱,以致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后,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装束依然不变:一件浅灰色的毛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甚至连面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教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自己造成的这种现象困惑不解。他说:“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
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的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开。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她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不!不!我不!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18.如何理解“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
19.作者为什么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爱因斯坦“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
20.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爱因斯坦的“孤独”的。
21.交章结尾写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所说的心重“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______ (hàn)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______ (xī)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______ (zhu),它像金刚 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 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22.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 (hàn)首低眉
② (xī)利
③甲 (zhòu)
23.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锃 (A. zèng B. zhēng )
②弹 (A. tan B. dàn)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髭”应读“zī”;B.“胄”应读“zhòu”;C.“垠”应读“yín”。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烂;洉;威;皇;质;暗;滥;垢;危;惶;置;黯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字字形的辨析。 烂 - 滥 , 洉 - 垢 , 威 - 危 , 皇 - 惶 , 质 - 置 , 暗 - 黯
故答案为: 1、烂;洉;威;皇;质;暗2、滥;垢;危;惶;置;黯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A.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B.使用有误,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句中的意思是这对夫妇穿戴整齐热切期盼孩子的到来。
C.诚惶诚恐: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D.颔首低眉:形容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BD.正确。
C. .根据关联词,可知本句为表并列关系的复句,中间应用逗号分隔,可将"这既符合影视艺术的规律”后的分号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答案】B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答题时,可以结合写作背景,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此基础上,依照对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要求选择即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6.【答案】C
【知识点】列夫·托尔斯泰;藤野先生;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答案】D
【知识点】列夫·托尔斯泰;三峡/郦道元;藤野先生;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A.有误,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B.有误,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不是俄国小说家。C.有误,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积累解答即可。
8.【答案】A
【知识点】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B.两面对一面,应把“能否”去掉或在“人类”后加“能否”;
C.句式杂糅,应把“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或“由……配制而成”删去其一;
D.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只要”改为“只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9.【答案】(1)夸张
(2)排比;比喻
(3)比喻
【知识点】比喻;夸张;排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定。
⑴“ 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用魔法”使用了夸张。
⑵“找不到……找不到……找不到……”是排比;“像大理石穹顶一样”是比喻。
⑶“ 悲凉之地 ”“解冻”,把托尔斯泰的脸比作冰,是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10.【答案】(1)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俄国;罪与罚
【知识点】外国文学;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力。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两年后,他完成了小说《白痴》。1872年完成了《群魔》,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故答案为:(1) 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 俄国罪与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11.【答案】(1)须发
(2)额头
(3)皮肤
(4)整个面部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学习积累作答。
故答案为: 须发 ; 额头 ; 皮肤 ; 整个面部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2.【答案】器宇:人的外表;风度。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知识点】解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依据平时学习的积累完成作答。
故答案为:器宇:人的外表;风度。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点评】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13.【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认真阅读题干仔细分析作答。
ACD:正确。
B:有误,“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这里用来描述“我”回母校,谦敬不当。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语言的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答案】14.希望她具有华美的品质,表达心中志向,实现人生理想。
15.示例:我认为这些事例真实感人,具有典型性。因为这些语句写了戈壁滩生活的细节,符合实际,并且写了人物的心理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
16.示例一:我选A句。这一句以樊锦诗自己的话,表现了她体贴别人、谦虚低调、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示例二:我选B句。这一句以听众的话,侧面表现了樊锦诗长期扎根敦煌,朴实、投入的奉献精神。
17.C;我认为樊锦诗的精神与居里夫人最相近。因为她们二人都具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热爱事业、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等精神品质,为一项事业奉献终生,为人类的科学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内容辨析人物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理解文章中的人物精神,再结合名著中人物的形象,以及相关名著情节,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14.本题考查名字寓意。
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人物品质进行解答。由“造字本义:名词,用金丝线织成的闪光绚丽的织品”,结合樊锦诗为保护敦煌壁画无私奉献的事迹来看,“锦”字蕴含着其品质“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这一寓意。由“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含义可知,“诗”字蕴含着她能表达心中志向的美好愿望。可据此概括。
故答案为: 希望她具有华美的品质,表达心中志向,实现人生理想。
15.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
“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是生活细节,符合实际,真实地反映了戈壁滩生活的艰苦。并且“吓得整晚睡不着”从心理感受方面表现环境之恶劣,给人以深刻印象。因此这些事例真实感人,具有典型性。可据此回答。
故答案为: 我认为这些事例真实感人,具有典型性。因为这些语句写了戈壁滩生活的细节,符合实际,并且写了人物的心理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
16.本题考查语言描写的作用。
此题从刻画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A句是樊锦诗的话,“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表现出她体贴别人的特点。“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表现出她谦虚的特点。“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从侧面表现了她为敦煌壁画奉献之多。B句是听众评价樊锦诗的话,是侧面描写,“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表现了樊锦诗长期扎根敦煌,朴实、投入的奉献精神。
故答案为:我选A句。这一句以樊锦诗自己的话,表现了她体贴别人、谦虚低调、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我选B句。这一句以听众的话,侧面表现了樊锦诗长期扎根敦煌,朴实、投入的奉献精神。
1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文中樊锦诗院长扎根条件艰苦的戈壁滩,保护敦煌壁画,突出表现的是具有意志顽强、无私奉献的形象特点。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具有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等精神品质。茨威格笔下的列夫 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甚至丑陋,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以此与他取得的成就进行对比。《美丽的颜色》中的居里夫人是一位真正热爱科学、不求名利、全身心投入到科学事业的伟大科学家。她有着对宁静、专注的工作生活的热爱,以及执着的工作态度,将生命融于科学事业的伟大献身精神。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主席是一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樊锦诗与居里夫人都具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热爱事业、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等品质,两者最相近。
故答案为:C
我认为樊锦诗的精神与居里夫人最相近。因为她们二人都具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热爱事业、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等精神品质,为一项事业奉献终生,为人类的科学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18.①因为理解他的人太少,而关注他的人却如此之多,这让爱因斯姐感到困感:②表现了爱因斯组淡泊名利、不通俗务的性格。
19.①爱因斯坦的成就众所周知,没有必要再写(或:本文的出发点不是要评价爱因斯坦的成就,而是要展示他的思想性格)。②这些细节描写,更贴近真实的、自然的爱因斯坦,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③这些描写生动有趣,使人物的个性更突出、更鲜明:表现出爱因斯组沉迷于工作、不屑于传统习俗、孤独不被理解的个性,增强了传记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0.①他坚持相对论,坚守正义,坚持反战立场,使他被周围的同事和自己的祖国抛弃;②他深邃、睿智的思想远远超越同时代的人,使他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③他对工作的狂热与痴迷,使得他与世俗格格不入。
21.温暖:①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②成就贡献得到了世人的理解:③爱国的民族情结。(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痛苦:①被自己的祖国抛弃;②科学成就不能得到理解;③科学成果被利用,给人类造成了灾难;④至死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常用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并在文中定位,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基本能力.“爱 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这句话是第五段的段首句,因此,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就要紧密结合第五段的内容.对第五段,要把握这一段有几层意思.
故答案为: ①因为理解他的人太少,而关注他的人却如此之多,这让爱因斯姐感到困感:②表现了爱因斯组淡泊名利、不通俗务的性格。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能力.要回答好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也就是这篇文章的宗旨是什么。从本文的标题及文本内容来看,本文的出发点不是要评介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而是要展示他的思想性格.爱因斯坦许多不为人所理解的怪癖的描写,是人物的细节描写,这些具体的细节描写,展现出爱因斯坦独特的个性特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色彩,使.得人物形象更为形象,也从另一个角度突显出爱因斯坦对工作的沉迷,增强文本的核心表现力.
故答案为: ①爱因斯坦的成就众所周知,没有必要再写(或:本文的出发点不是要评价爱因斯坦的成就,而是要展示他的思想性格)。②这些细节描写,更贴近真实的、自然的爱因斯坦,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③这些描写生动有趣,使人物的个性更突出、更鲜明:表现出爱因斯组沉迷于工作、不屑于传统习俗、孤独不被理解的个性,增强了传记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从哪些方面写出爱因斯坦的“孤独”的,也就是爱因斯坦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此,应逐段去梳理文本的内容,并根据“孤独”这一基本标准来筛选信息,进行概括;最后,分条进行概括,力争做到层次的清晰.
故答案为: ①他坚持相对论,坚守正义,坚持反战立场,使他被周围的同事和自己的祖国抛弃;②他深邃、睿智的思想远远超越同时代的人,使他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③他对工作的狂热与痴迷,使得他与世俗格格不入。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可结合“所有的人都在赞颂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伟大神奇,不只是宇宙空间的飞行和研究,就是在计算机领域,信息的存储,也都离不开他的理论”,如“他的祖国抛弃了他,他周围的知识分子抛弃了他,他成了一一个孤独者”“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 ,只能使当时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这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特别是 当他看到自己和一些科学家为了维护和平而建议美国研制的核武器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时,他自责不已”等语句概括。
故答案为: 温暖:①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②成就贡献得到了世人的理解:③爱国的民族情结。(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痛苦:①被自己的祖国抛弃;②科学成就不能得到理解;③科学成果被利用,给人类造成了灾难;④至死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
【答案】22.颔;犀;胄
23.A;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这类题型,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音的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2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颔首低眉:垂头皱眉。形容失意的样子。
犀利:锋利;锐利。形容言词尖锐明快,目光锐利 。
甲胄:(名)盔甲。
故答案为:颔犀胄
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锃亮,注意“锃”的读音,容易读错。无法动弹的“弹”使轻声。
故答案为:AA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