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5 白杨礼赞
第四单元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倦怠(dài) 倔强(juè) 秀颀(qí) 不折不挠(náo)
B.楠木(nàn) 婆娑(suō) 虬枝(qiú) 坦荡如砥(dǐ)
C.宛然(wǎn) 鄙视(bǐ) 开恳(kěn) 旁逸斜出(yì)
D.晕圈(yùn) 主宰(zǎi) 丫枝(yā) 恹恹欲睡(yān)
D
解析:A项“倔”应读“jué”;B项“楠”应读“nán”;C项“开恳”应为“开垦”。
2.画出下列书写有误的词语并改正。
(1)倦怠 伟岸 倒垂 傲然停立 ______
(2)难道 贱视 捶炼 积雪初融 ______
(3)磨折 奔弛 靠拢 纵横决荡 ______
(4)扑质 佩服 盘旋 妙手偶得 ______
挺
锤
驰
朴
__
__
__
__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接近中午,午餐就安排在船上,餐厅是无边无垠、风景如画的水面。(没有边界,
形容极为辽阔广大。)
B.训练场上潜滋暗长的种种沉疴积弊,是军队战斗力最致命的腐蚀剂,是军事准备
的头号大敌。(暗暗地生长。)
C.学习他这种清廉自律的高尚品德和坦荡如砥的人格魅力,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
都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群众推敲,一生清白,光明磊落。(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比喻人非常直率,不加犹豫。)
D.他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普通人家,从小贫穷的家庭造就了他不折不挠、勇于开
拓和知恩图报的品质。(不折断不阻挠,形容人心胸宽广。)
D
解析: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顽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
校园”的活动。
B.近百年来,很多大学的校训经历了曲折的变化,折射了中国教育。
C.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
重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
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D
解析:
A.搭配不当,应为“提高”素养,不是“改善”。B.成分残缺,可在“中国教育”后面加上“的百年之路”。C.句式杂糅,可以去掉“以……为核心”,变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去掉“紧紧围绕”,变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5.下列对课文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赞树的目的是赞人。
C.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
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组织文章的线索。
D.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
好女子”,而后指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里运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D
解析: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阅读《白杨礼赞》,回答问题。
6.“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句
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7.作者描写白杨树之前,用详尽的笔墨描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象,这样安排的用意 是什么?
8.文中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
9.课文第7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
么作用?其后连用四个反问句,有何作用?
6.“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句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表示语意的递进。
7.作者描写白杨树之前,用详尽的笔墨描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象,这样安排的
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①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②暗写北方军民,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8.文中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否矛
盾?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不矛盾。单纯从树的生物学角度来讲,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主要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来讲的,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等美好的精神品质。
9.课文第7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其后连用四个反问句,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欲扬先抑。写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将“好女子”与“伟丈夫”进行对比,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特点。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当你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你就不想到 _______________?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照例句写句子,首先要明确所给句段的格式,然后理清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再选定对象仿写。本语段较长,明确格式为一串反问句,层次间的关系为递进,是就一个写作对象,可以是菊花,也可以是梅花、竹子等人们常用来象征人的植物,展开联想,从时间、环境、精神多方面联想,层层深入即可。
10.仿照例句,写句子。
瑟瑟秋风里盛开的菊花
你就觉得它只是花
它的积极、顽强
物凋零之时,它迎风斗霜的傲岸与勇气
遗世独立的陶渊明,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闻一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用铁肩担当民族大义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芦苇花的精魂
扶 云
①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
②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
③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这也许有些难懂,“空”与“有”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 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我才真正懂得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
④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这花似人生的彻悟,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
⑤我心中不由得一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与寒冬深情地去握手,你来说一说 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沧桑,呼呼寒风吹断肠。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⑥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丈夫背叛、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却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一个又一个孤儿。她说,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在泪眼模糊中,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
⑦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我怕得哭了。”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却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心里怕失去她。所幸,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⑧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冻”住。他曾说,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⑨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触目即是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
⑩有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那便是高峰闪现。内心质朴的人们,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地生长。
(选自《意林》,有删改)
11.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②段写到菊花?请简要分析。
12.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13.作者为什么要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请结合文本分析。
14.本文题为《芦苇花的精魂》,请简要概括芦苇花的“精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15.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空也是富有”的理解。
11.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②段写到菊花?请简要分析。
解析:
文章第②段写到菊花,是把“芦苇花”与“秋菊”作对比,其作用可结合本段文字中的“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分析,从情感的角度看,也表达了作者对芦苇花的喜爱。本题也可以从反衬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把芦苇花与秋菊作对比,突出芦苇花的朴素和柔细,点明了芦苇花带给作者亲切感觉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芦苇花的喜爱。(答“反衬”也可)
解析:
语句的意思是:“芦苇花”和“落日”的映衬点缀,使得整个芦苇荡给人带来温暖和美好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的不再是冬天的“清冷”。抓住“清冷”“温暖”“美”三个词语作答。
答案示例:芦苇花和落日互相点缀,因此芦苇荡是温暖和美丽的,没有人们一般印象中冬天的清冷。(意近即可)
12.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13.作者为什么要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示例:
每年三月芦苇要烧做草木灰,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初春挺立的芦苇花展现的是生命最后的抗争;张定宇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与时间赛跑,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赞美了张定宇坚韧顽强的品质。
解析:
阅读文章第⑧⑨段可知,张定宇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与病魔进行抗争,与时间赛跑,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而芦苇花要在每年三月烧做草木灰,“初春挺立的芦苇花”所展现的是其对生命最后的抗争。从中可以看出:芦苇花和张定宇都展现出了与生命抗争的顽强品质。所以作者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
14.本文题为《芦苇花的精魂》,请简要概括芦苇花的“精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示例:
像母亲般朴素与柔细,永远让人感到亲切和慈祥;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哲理;表现出在爱中去爱人的人性甜美;展现出对生命的抗争精神。(意近即可)
解析:
本题可结合“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等内容概括作答。
15.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空也是富有”的理解。
答案示例:
芦苇的腹中是空洞的,却怕天太空寂,捧出自己的花来陪伴天,它的爱是深厚的,因此它的精神是富有的。正如社会中的一些人,虽然身份卑微、物质贫乏,或身处逆境,却拥有一颗大爱之心,精神无比富有。
解析:
针对题干中“空也是富有”的理解,结合文章中的“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可概括出芦苇的爱是深厚的,其表现出的精神是富有的。由此,联想现实生活中的那些生活在困境中、却表现出人间大爱的人来阐释作答即可。
16.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为了使同学们
更好地了解并学习英雄的品质,某校八年级计划开展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的活
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下面是学校针对中学生有关英雄人物了解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请你概括主要信息。
(2)校学生会拟根据活动主题举办一场“我心目中的英雄”评选活动,请你在生活或教
材中选择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并为其写一段推荐词。(要求:不超过100字)
(1)下面是学校针对中学生有关英雄人物了解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请你概括主
要信息。
答案示例: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途径主要是学校;大部分学生对了解英雄人物态度积极,热情很高。
(2)校学生会拟根据活动主题举办一场“我心目中的英雄”评选活动,请你在生活或教材中选择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并为其写一段推荐词。(要求: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一:愚公推荐词:他只是一位耄耋的凡人,但为了子孙和别人的方便却敢以残年余力向大山发起挑战。他不惧怕山高路远,不顾忌旁人嘲笑,他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矢志不渝、砥砺奋进的伟大血液。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答案示例二:钟南山推荐词:他曾经在抗击“非典”的时候主动请缨,当新冠肺炎疫情降临,他又以84岁的高龄再次出征,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拯救危重病人。他是院士,也是战士,更是国士,是当之无愧的民族的脊梁。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解析:先写出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再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英雄的主要事迹,最后总结: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解析:先写出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再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英雄的主要事迹,最后总结: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