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09:0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23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六单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quǎn( )亩
傅说( )
法家拂士( )
拂乱( )
yu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飞漱其间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温故而知新
C.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D.征于色,发于声/月色入户
A
解析:A项,中间;B项,因此/学过的知识;C项,违背/同“弼”,辅佐;D项,脸色/景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同,请写出它们的古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____。今义:判断动词。
(2)征于色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3)而后喻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比方。

征验、表现
了解、明白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百里奚举于市
B.空乏其身
C.人恒过
D.劳其筋骨
A
解析:A.举,选拔、任用;B.空乏,使动用法,使……空乏;C.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D.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示例: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答案示例:(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是生活。新冠来袭,使命召唤,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课文第2段是如何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论点的?请简要分析。
8.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已经唱响70余年,中国国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人认
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了。你是怎么想的?请结合本文谈谈。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是生活。新冠来袭,使命召唤,正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课文第2段是如何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论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前后形成对比。
8.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答案示例:①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②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意思对即可)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已经唱响70余年,中国国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人认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了。你是怎么想的?请结合
本文谈谈。
答案示例:
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界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析:居安思危,才能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也是我们国家繁荣富强的内在动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定要牢记。
(平顶山质量调研)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 ,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__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2.【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13.【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
文简要分析。
参考译文: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乙】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路英雄竞相起兵较量而后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__ 
兴起,指被任用
同“弼”,辅佐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案示例: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12.【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内容上: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或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13.【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
文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解析:
结合【乙】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成”的看法,体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甲】文中的论述,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即可。
14.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点亮智慧人生”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精选名言】围绕演讲主题,从下列名言中选出2条写在横线上(只写序号),以备演讲
时引用。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④尽信 《书》,则不如无 《书》。——《孟子 "尽心下》
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剖析论据】为了充实演讲内容,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同学帮你搜集了下面的事实论据,
其中蕴含的哪些精神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请加以提炼。
小故事:
受新冠疫情影响,只能上网课的15岁女孩杨秀花,每天要爬一个小时陡峭的山路,来到距
家4千米外的悬崖,窝在崖壁边上课。因为附近只有这里有信号。学校要求每天早上7点45分
打卡,因此秀花6点就得起床,尽早出门,书包里装着馒头、包子当作干粮。直到下午5点,
天差不多要黑了才回家。粗略计算,秀花每天都要在悬崖边待上至少10个小时。
(1)【精选名言】围绕演讲主题,从下列名言中选出2条写在横线上(只写序号),以备演讲时引用。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④尽信 《书》,则不如无 《书》。——《孟子 "尽心下》
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③⑤⑥(任选其二)
解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强调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②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本指暴雨来临前的征兆,现多用来比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奋发向上,积极进取。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我们不能死读书,要有质疑精神。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故能体现“君子自强不息,点亮智慧人生”主题的是①③⑤⑥。
(2)【剖析论据】为了充实演讲内容,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同学帮你搜集了下面的事实论据,其中蕴含的哪些精神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请加以提炼。
小故事:
受新冠疫情影响,只能上网课的15岁女孩杨秀花,每天要爬一个小时陡峭的山路,来到距家4千米外的悬崖,窝在崖壁边上课。因为附近只有这里有信号。学校要求每天早上7点45分打卡,因此秀花6点就得起床,尽早出门,书包里装着馒头、包子当作干粮。直到下午5点,天差不多要黑了才回家。粗略计算,秀花每天都要在悬崖边待上至少10个小时。
答案示例:自强、自信、意志坚强、勇于战胜挫折的精神。
解析:材料讲述了杨秀花不畏艰险,持之以恒,在悬崖边上网课,求知好学,积极向上的事例,从女孩杨秀花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强、自信、意志坚强、勇于战胜挫折等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