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各课习题课件(打包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各课习题课件(打包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13:18:26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10 三 峡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 )夜分( ),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 )陵( ),沿( )溯(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 )绿潭,回清( )倒影,绝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荣( )峻茂,良( )多趣味。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完全没有
如果不是
正午
半夜
日光,这里指太阳
冲上、漫上
山陵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没有这么快
急流
回旋的清波
极高的山峰
飞速地往下冲荡
茂盛
甚,很
  每至晴初( )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 )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 )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天刚放晴
下霜的早晨
肃杀,凄寒
连接
延长
凄惨悲凉
回声
声音悲凉婉转
2.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阙”同“缺”,空隙、缺口
( )
( )
( )
( )
[ ]
( )
介词,在
连词,如果
自己
动词,消失
动词,隔断、断绝
副词,极(高)
( )
( )
( )
( )
( )
代词,山峰
代词,它们
代词,他
白色的
不加装饰的
有时

甚,很
飞奔的马
从空旷的山谷
清波
下霜
6.根据要求默写。
(1)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
(2)   ,隐天蔽日。
(3)虽乘奔御风,   。
(4)《三峡》中总写春冬之时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5)《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险拔的句子是:   。
(6)《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  _
 。
则素湍绿潭
重岩叠嶂
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
泪沾裳
7.翻译下列句子。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文: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8.《三峡》一文选自《水经注校证》。   (朝代)地理学家   给《水经》作注写成了   。《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   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地理
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9.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3段分别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导析:B 这句话突出的是夏水迅疾的特点。
B
10.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案: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三峡的两岸山峰险峻、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了铺垫。
11.文章第4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本段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4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秋季三峡环境的凄清。本段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词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和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1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案:(示例)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甲】 《三峡》全文。
  【乙】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①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 ①瀵(fèn):水自地下喷涌而出。
同“缺”,空隙、缺口
甚,很
消失
靠近,对着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译文: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瀑布)溅起的飞沫就像散落的珍珠、喷射的雾气。
1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景,分別表现了怎样的特点 (4分)
答案:【甲】文:水流急,清澈碧绿;【乙】文:水势浩大,璀璨透明。(意思对即可)
16.【甲】【乙】两文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答案: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乙】从山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瀑布)溅起的水沫像散落的珍珠、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5分)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 ①成就:轮廓。②信宿:连宿两夜,两个晚上。
向东
能够
解释文言词语
【答题要点】解释文言词语运用的三种方法是: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即根据上下文,借助句子的大意进行推断。2.组词代入推断词义。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组成若干个词语或把它的常用义列举出来,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体会,从而推断词语的含义。3.迁移联想。初中阶段,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很浅,需要考查的重点词一般都在课内见过。我们只要能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就能顺利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色如人负刀牵牛。
译文: 
(2)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
译文:   
(石头)形状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即使经过两三天的航程,还是能够望见此物。
19.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划三处,3分)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答案: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20.《三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选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3分)
湍急
纡回(深)
侧面
21.为了突出景物的特征,《三峡》和本文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以两文为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示例一)“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突出三峡水流迅疾,且句式整齐,富有音韵美和情韵美。
(示例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氛围。
(示例三)“色如人负刀牵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上的岩石比作人背着刀牵着牛的样子,突出了黄牛山的特点,也点明了黄牛山的命名缘由。
参考译文:江水继续东流,流经黄牛山,山下面有一个石滩,名字叫黄牛滩。南岸山峰耸立着,层次叠嶂,最外面的高崖边有一块岩石,(石头)形状像人背着刀牵着牛,黑色的人,黄色的牛,轮廓分明。但是那里很少有人的痕迹,没有人能到那里去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再加上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即使经过两三天的航程,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上从黄牛山出发,晚上还住在黄牛山,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还是和原来一样。”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
谢谢观赏!(共28张PPT)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 )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
斓,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这里指人间
神仙居
住的美好世界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季节
消散
坠落
3.用原文语句填空。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2)《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3)《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突出山水映衬之美的句子是:   ,
   。
(4)《答谢中书书》中描写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静态景物的句子是:   ,
   。   ,   。
(5)《答谢中书书》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的句子是:  _
 。
(6)《答谢中书书》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地表达作者志趣清高的句子是:   ,   。
夕日欲颓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实是欲
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5.《答谢中书书》一文的作者是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他是南朝   时   家,有《陶隐居集》。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陶弘景
齐梁
思想
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景 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案:“美”字。特点: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7.作者在文中提到“康乐”有什么深意
答案: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乱”字写出了猿鸟“鸣”的状态,渲染出晨景热烈欢跃的气氛。
9.本文与《三峡》都写到了“猿鸣”,请说说两文中的“猿鸣”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案:《三峡》中“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中“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甲】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批注一 白云,高山,清澈的流水,让人感受到境界的开阔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批注二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游斜川并序①(节选)
[东晋] 陶渊明
  辛酉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②,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③,鲂④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批注三    )彼南阜⑤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⑥,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⑦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 ①这是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游斜川》的序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诗人当时年已五十岁。斜川:地名,位置不详。②邻曲:邻居。③曾城:山名,在庐山北。④鲂(fáng):鱼名。⑤南阜:南山,指庐山。⑥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⑦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
坠落
欣赏、领悟
面对
美好
导析:B  A项,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B项,再;C项,于是∕流逝;D项,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
【赏景】
12.【甲】【乙】两文所写之景让人流连忘返。参照批注一,完成批注二、批注三。(4分)
(1)批注二:   
(2)批注三:  _
 
(示例)青葱树木,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有,让人感受到清爽和勃勃生机。
(示例)夕阳下,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
地上下翻飞。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和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文言文比较阅读
——领略不同的写景方法
文言文比较阅读是近几年出现比较多的题目类型,其中山水游记类文章的比较阅读,往往会涉及不同写景方法的考查。如课文《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虽同为写景散文,但风格有很大差别。单就写景方法而言,前者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感;而后者则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表达出作者独特的心境与情感。
【答题要点】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写景方法。如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写作手法(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侧面描写等)。
2.结合具体语句,找准比较点,分析写景方法及其作用。如果是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以联系所学课文中典型的写景方法,以此为切入点加以比较。如果是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需要回顾所学的写景方法,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如抒情句),确定比较点作答。
【答题规范】简答题。应根据具体类型确定答题模式。如赏析类,常用“手法+内容+情感”的模式作答。
【悟情】
13.都是写山水风景,【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4分)
答案:同:都表达了对山川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甲】文把山川景色写得极其秀美,并用“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高度赞美,最后还写要像谢灵运一样做山水的知音,沉醉和热爱山水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乙】文作者笔下之景闲美、灵动、生机勃勃,并用“有爱嘉名”表达自己的热爱、赞美之情。
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自得之情。自己能够欣赏这里的山川之美,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这里的美景,自己是一个能与谢灵运相比肩的人,自豪和得意就表现出来了。【乙】文表达了作者的悲伤和哀痛之情。面对闲静优美的斜川美景,想到自己年已五十,岁月流逝不返,美好的年华离自己而去,不禁伤感涌上心头。【甲】文还可以:(示例一)【甲】文表达了作者对前辈林泉高士的钦佩和追慕之情。例如“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告诉我们,谢灵运是山水知音,自己也想做山水知音,这就是钦佩和追慕之情。(示例二)【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世人面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的惋惜之情。例如“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告诉我们,除谢灵运之外,没有人能够欣赏和领悟这里的山水之美。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译文:【乙】辛酉年正月初五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 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阳中,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悲叹岁月流逝一去不返,哀痛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来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导析:C  A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副词,与“相”连用,译为“共同,一起”;C项,均为“动词,睡觉”的意思;D项,动词,脱∕动词,消除。
C
3.按要求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   ”而“   ”,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2)《记承天寺夜游》中“   ,   ,   ”描绘出一幅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自己微妙复杂情感的语句是:       
   。
(4)苏轼在黄州欣赏到“   ,   ,盖竹柏影也”的如水月色。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4.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5.《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   ,字子瞻,号   ,眉山(今属四川)人,
   代文学家。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床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苏轼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导析:D 文章写的是月光的澄澈透亮,而非积水的清澈。
D
7.“月色入户”中的“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善解人意,了解人的寂寞心境,主动来与之相伴。
8.“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以及自我排遣的豁达。
9.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景色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友人之 乐: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情趣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3分)
游姑苏台记
[清] 宋荦
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仅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①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②,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③,如猿踏而上。陟④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
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⑤掀天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浩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选自清代宋荦(luò)《西陂类稿》,有删改]
  【注】 ①薝(zhān)葡:植物名。②歊(xiāo):热气。③褰(qiān)衣贾勇:提起衣襟,使出勇气。④陟(zhì):登临。⑤震泽:即太湖。
导析:D  A项,连词,所以∕形容词,原来的;B项,名词,季节∕副词,正好;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姑苏台山;D项,动词,想要。
D
11.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
答案: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
译文: 
(2)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
译文:   
只见竹树茂盛,稻田相互交错犹如锦绣。
赤日炎炎,热气蒸腾,跟随的人都气喘流汗。
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是中考必考内容,其考查主要集中在:1.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3.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常见题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题方法】1.直译法。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进行直接翻译。2.意译法。根据原文词句的意思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3.增补法。此法适用于省略句式。翻译这种句式,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4.语序移位法。由于文言文倒装句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翻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5.原词保留法。像古汉语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年号、帝名、朝代等词语,不必翻译。6.删除法。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译时可删除。
13.作者宋荦当时是苏州的地方官,他慕名前往姑苏台游览,但文中却说“颇讶不逮所闻”,你认为作者此游是不是失望而归了呢 请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从“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等语句能看出,无论是沿途所见,还是登临所览都让作者赏心悦目,有美好的体验,所以,作者这次游玩很尽兴。
参考译文:姑苏台山还比不上虎丘山高,远远望去仅是一座荒凉的小土丘罢了。(我们)下船乘上了竹轿,沿着山脚向东走,渐渐地看见了村落,只见竹树茂盛,稻田相互交错犹如锦绣。山腰上的小赤壁,水石颇为幽静,仿佛是虎丘、剑池。道路两旁生长着矮松和荆棘,薝葡点缀在这些植物之间,如星星点点的残雪,香气扑鼻而来。当时已经正午,赤日炎炎,热气蒸腾,跟随的人都气喘流汗。我兴致更加高涨,提起衣襟,使出勇气,如猿猱跳跃似地轻松而上。登上山顶,(只见是)黄沙平坦宽广,南北有十丈多,东西有几丈阔,相传这里就是姑苏台旧址,(我)很惊讶它不及平时听说的那样。
我的朋友汪钝翁在《记》中写道:“方石在中间穿孔,相传是吴王用以插旗杆挂旗帜的东西。”又记载“矮松寿藤,好像是一二百年的植物”。现在都没有了。只看见太湖波涛翻涌似有掀开天空吞陷太阳的气势,七十二座山峰在这天空与广阔的湖水之间忽隐忽现。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等高山,一一在胥台左右显现它们的奇特。而吴王夫差当年企图称霸的事业消散埋没终成泡影,绝代美人西施也掩埋于黄土之下,想探问吴王夫差的遗迹,但山中没有能说清楚的人,不禁再三感叹。
谢谢观赏!(共21张PPT)
12 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 )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 )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 )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 )石,泠泠(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 )成韵。蝉则千( )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
)者,望峰息心( );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 )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同样的颜色
跟、随
表示约数
浅青色
即“甚于箭”,意思是
比箭还快
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凭借
冲击,撞击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鸟鸣声
表示多
比喻极力
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
平息名利之心
筹划、治理
树木的枝干
互相掩映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窥谷忘反
C.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导析:B  “反”同“返”,返回。
B
( )
( )
( )
( )
形容词,独一无二的
动词,消失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 )
( )

如果
消净,散净
向东或向西
飞奔的马
向上
往高处远处伸展
在上面
5.根据要求默写。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
(3)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
(4)《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5)《与朱元思书》中直接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
(6)与《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6.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7.《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   ,字叔庠。   朝梁文学家,其诗文清拔有古气,被称为“   ”。本文题目中的“书”,是古代一种文体。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地啼叫着。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
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吴均

吴均体
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
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既是作者对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对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的概括。
9.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   ”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   、山之   、山之   ,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富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险(或峻、峭、陡)
10.文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 《与朱元思书》全文。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 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改)
【注】 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向远处伸展
筹划、治理
离开
着、涂
导析:C  A项,向上∕在上面;B项,消失∕到极点;C项,都;D项,被∕成为。
C
13.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3分)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答案: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正确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答题要点】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恐∕前后受其敌。(《狼》)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如: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穿井得一人》)
4.句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俄而∕雪骤。(《咏雪》)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6.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作者描绘了从富阳至桐庐,大约一百里,奇山异水甲天下,令人流连忘返。
B.【乙】文作者认为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C.【乙】文作者对西湖春月之景加以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没费多少笔墨,是为了突出主角——西湖春月。
D.【甲】【乙】两文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都流露出寄情山水、热爱山水,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导析: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文中“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可知,西湖春月之景并未加以细描,惜墨如金,留给读者想象。故选C。
C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文: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这种快乐(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参考译文:【乙】西湖最美的景色,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景色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二)阅读下文,回答16—20题。(15分)
与顾章书
吴 均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③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④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 偏⑤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⑥。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注】 ①仆:作者自己的谦称。②薜(bì)萝:薜荔和女萝,植物名。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③幽岫:幽深的山穴。④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⑤偏:特别。⑥办:具备。
导析:C  “限”是阻隔的意思。
C
★1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
答案: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译文: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译文:   
19.本书信从表达方式上看,先   ,再写景,在写景中又穿插   ,最后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4分)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记叙
记叙
抒情
不慕荣利、热爱山水、归隐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生活
20.请从遣词造句或者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答案:(示例)语句运用了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争”“限”“含”“蓄”等字把“森壁”“孤峰”“幽岫”“深溪”赋予人的神情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壁陡峭、山峰高耸、山谷幽深、溪水深碧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归隐山水之后的惬意自得之情。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参考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特别丰富。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喜爱,哪里是虚言啊!
谢谢观赏!(共21张PPT)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B.斯诺为了体现自己作品的真实性,曾将写出的《红星照耀中国》易名为《西行漫记》。
C.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真实生活。
D.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或者在大自然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评价。
B
导析:B 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作者曾将《红星照耀中国》易名为《西行 漫记》。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如何在艰难困苦中生存下来并扩大自己的队伍的故事。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质的作品,及时性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导析:B 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纪实作品,真实性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因素。
B
二、填空图表题
1.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   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他判断由于
   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2.名著阅读。
(1)走近作品,补全读书卡片。
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
读书卡片
书名 ①《   》
作者 ② 
作品类型 纪实作品
作品简介 1936年,作者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此书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2)点赞“红星”,品评人物形象。
“红星”1: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 面孔。
“红星”2: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①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这两位“红星”人物的姓名。
【甲】“红星”1: 
【乙】“红星”2: 
毛泽东
周恩来
②从以上“红星”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原著中该人物事迹品评人物形象。
答案:②(示例一)【甲】毛泽东,他的财物只有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同每个人一 样,在退学后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坚持自学,研读群书,由此可以看出他生活俭朴、勤奋好学等品质。
(示例二)【乙】周恩来,第一次与作者见面时用英语打招呼,为他规划采访行程,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体现出周恩来平易近人、热心周到的品格。
3.下面是一位同学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以“领袖人物形象”为主题整理的一份思维导图,导图不完整,有待完善,请你一起来补充吧。
A(人名)   ;B(人名)   ;C(特征)
   ;D细节(举一例)
  _
 。
贺龙
彭德怀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
(示例)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
普通战士一样步行
三、简答题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评价周恩来:“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语文老师要求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进行交流,请你结合名著具体内容将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答案:周恩来的“个人的魅力”体现在:①面目英俊,不脱孩子气。②生活简朴,爱整洁,吃苦耐劳。如住处陈设简单,打扫得很干净。③单纯热情、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如他热情接待斯诺,为他规划采访行程;陪斯诺田园散步;爱护“红小鬼”。④有才学,言行深思熟虑。如讲英语相当准确,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成绩优异。⑥有着坚定的革命决心和战斗意志。如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背弃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
周恩来的“领袖的自信”体现在:①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可以到苏区访问,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②无线电通讯部门的密码从来没有给国民党破译过。③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④他用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改变中国的面貌。
2.(2023河北廊坊第十六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①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他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
  ②(A)过去即有这样一种斗争历史,我原来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A)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中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不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
③我住在(A)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中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④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的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
  ⑤我必须承认(A)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使我很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A)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1)选段中的(A)是指   。
(2)联系原著,说说“六千英里的长征”中有哪些英勇事迹。
彭德怀
答案:①飞夺泸定桥;②强渡大渡河;③四渡赤水;④巧渡金沙江。(任举三例即可)
(3)以选段为例分析A的人物形象。
答案:①关爱下属,在长征途中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②愉快爱 笑,身体极为健康,动作敏捷,从他爬山时“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可见。③身经百战,很有才智,善于驰骋,从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可见。④生活简 朴,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伙食也同部下一样,他吃的很少,很简单。⑤说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吃苦耐劳,很活泼,精力过人,从他在骑马时对“我们”提出挑战可以看出。
委员长的到临与仍旧新鲜地留在我的脑子里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等在红色中国的街道上闲庭信步,形成了一种不易忘掉的对照。委员长并没有被悬赏通 缉,这生动地表明谁怕百姓,谁相信百姓。但是即使在西安为了保护委员长的生命而布置的一切戒备,仍被证明并不充分,因为在保卫他的这一军队内部,也已有他的很多敌人。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选段(A)中的邓发见“我”的任务是   ,选段(B)中的“它”指的是   。
(2)原著具有鲜明的态度,请从选段(A)、选段(B)中各举一例并做简要分析。
护送“我”进入苏区
装有笔记、胶卷和文件等物品的行囊
答案:选段(A):得知眼前人就是被悬赏通缉的要犯邓发时,作者禁不住流露出对邓发的钦佩、对国民党侦探的嘲讽之情;选段(B):将共产党领袖和蒋介石对待民众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态度。
4.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面的活动。
(1)活动一:摘录批注,发现事实
请将批注内容补充完整。
摘录内容 批注
①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 ①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红军战士一开始就给斯诺留下了   的印象。(经过实地考察,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②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 进军…… 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指的是   。(记录事实的同时,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纪律严明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活动二:思考探究,感受力量
四个月的旅行,使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结合上述摘录、批注及整本书内容,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斯诺通过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明得失之道以为鉴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零二周年,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饱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是对民族历史和未来前途反思的自我革新,也是不断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真实产物。艺术家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创作出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零二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七周年之际,学校举行“读名著,学党史”活动。
(1)在《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活动中,学习委员找来上面的两幅画,要求大家选择其中的一幅作为底本,为该书的阅读分享会创作宣传海报。你也来参与,并将推荐表补充完整。
推荐表
图片
事件
理由
答案:(示例一)图一:飞夺泸定桥 图一事件:1935年5月29日傍晚,以第二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经过2小时激战,红四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迅速渡过了大渡河。理由:这次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示例二)图二:红军过草地 图二事件: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理由: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仰。
(2)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你从中获得哪些启迪
答案:(示例)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地接受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也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四、整本书阅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次我同他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是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他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我后来了解他为什么喜欢这些“小鬼”,那是他向我的再三要求让步,把他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情况告诉我的时候。他在自己的童年所受的苦,可能使西方人听来感到惊奇,但是却是够典型的背景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像他那样投奔红军。
(1)请写出选文中他的姓名,并结合书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他的品质。
真实姓名:   
品质:
答案:(示例)彭德怀 我认为他善良,为人直率又吃苦耐劳。在长征中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自己步行;他吃穿和部下一样;他喜欢和部下比赛爬山坡、骑马,还喜欢少年先锋队的孩子,经常与他们谈心。
(2)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有同学发现“红”是属于红军战士的奋斗色彩,如“红军”“红星”“红小鬼”……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事例说说你对“红”的理解。
答案:(示例)①我认为,“红”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不怕牺牲、奋力拼搏的精神,红军战士们忍饥挨饿过草地,他们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②我认为“红”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书中的“红小鬼”不管行军多疲乏,也不觉得苦。
谢谢观赏!(共20张PPT)
13 唐诗五首
1.解释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接近
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
指黄河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喜爱
向阳的树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
B.月下∕飞天∕ 镜
C.仍怜∕故乡水
D.万里∕ 送行舟
导析:B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月下∕飞∕天镜”。
B
导析:A  “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是官职名,在这里指诗人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A
4.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望》—王维—唐代
B.《黄鹤楼》—崔颢—唐代
C.《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
D.《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
导析:A  《野望》的作者是王绩。
A
5.默写。
(1)   ,猎马带禽归。
(2)日暮乡关何处是   。
(3)征蓬出汉塞,   。
(4)   ,云生结海楼。
(5)   ,绿杨阴里白沙堤。
(6)《野望》一诗中能够表现出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句子是:   ,   。
(7)王绩《野望》一诗中“   ,   ”两句,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
(8)(2022济南)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花草,显现春天欣欣向荣趋势的句子 是:   ,   。
牧人驱犊返
烟波江上使人愁
归雁入胡天
月下飞天镜
最爱湖东行不足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9)春天来了,小明望着活跃起来的鸟儿们,禁不住想起《钱塘湖春行》中的“  _
 ,   ”两句。
(10)(2022十堰)王维《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   ,   。
(11)(2022恩施)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  _
 ,   ”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
几处早莺
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晴川历
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6.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带着猎物满意而归的安逸、闲适的画面。
7.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平添了一种惘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只好“拉来”古代的伯夷、叔齐,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8.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感。
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古诗炼字技巧
【常见题型】1.诗歌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字历来为人称 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方法】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明白,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解答时,可以抓住“字与意”的关系,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该词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高远的意境、所寄托的深邃思想等方面进行品味。1.析词义:解释字词在句中的表义和深义。2.找修辞:分析该字(词)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回答时要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绘画面:烘托了怎样的意境。4.达感情:点出表达了什么感情、传达了什么思想。
9.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 融,由景生情,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0.《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颈联的画面。
答案:(示例)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冲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2)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绝”之处。
答案:(示例)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1.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即起伏的山岭、   、   和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平坦的原野
奔流的长江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扣诗题,以叙事为主,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将到楚地游览。
B.诗中“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和云霞的变幻多姿。
D.尾联借写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导析:C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晚上,江面平静时,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江中月影比作“明镜”,同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面的平静、江岸的辽阔。此句并未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因此C项说法有误。
C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
B.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面降低、白云与波浪相连接表现季节特点。
C.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D.最后两句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而白沙堤景致最美。
导析:C A项,“仲春时节”表述有误,应是“初春时节”;B项,“水面降低”表述有误,应是“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D项,最后两句直接抒情,点明诗人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
C
★14.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答案:“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一)(2022达州)古诗词阅读。(6分)
【甲】野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①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 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②试新茶③。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15.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3分) 
答案:(示例)举目远眺,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16.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条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 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导析:B 【乙】词首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意思是: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条随之起舞。“斜斜”是写柳条随风起舞之态,赋予柳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不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B
(二)(2022泸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
居竹轩
[元] 倪瓒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17.请简要赏析颔联中“侵”“覆”两字的妙处。(3分)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和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竹林的喜爱之情。
18.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全诗营造一种清新淡雅,意趣盎然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