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2019)生物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2019)生物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14 10:1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宋朝周敦颐著有《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说明莲藕能从水和淤泥中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废物,而莲藕不需要的物质却不会轻易进入莲藕细胞。你能说出这其中的奥妙吗?
一、细胞膜有选择透性
1、细胞膜又叫质膜,作用可比喻成“门卫”。
2、透性的概念: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该物质的透性。
3、选择透性的概念:质膜能有选择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质膜为什么会有选择透性呢?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需要从它的结构谈起。科学家为了弄清质膜的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
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另外,还有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细胞膜能够 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资料一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
科学家第一次将质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质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资料二
2.欧文顿的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呢?
根据他的实验结果: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3.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
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有必要,通过鉴定能证明假说的正确性。
4.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
和鉴定呢?
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
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提出假说
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
资料三
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双层磷脂分子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
质”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资料四
静 态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的统一结构模式图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
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
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资料五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 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单位膜)。(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
4、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三、膜中各组分的作用
1、脂双层:
是质膜结构的基础,它使得许多分子和离子不能随意出入细胞。
2、膜蛋白:
控制某些分子和离子的出入;
生物催化剂的作用;
起细胞标志物的作用:如识别、免疫等.
3、质膜:
总的来说,质膜有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细胞通讯、免疫等功能。
四.细胞壁
植物和藻类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
功能:保护细胞和支撑植物体(与细胞的选择透性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