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8 列夫 托尔斯泰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请选出加点词语含贬义的一项( )
A.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B.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
C.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2.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______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
他刚进门,_____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
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_____和惊讶。什么?这么个_____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A.因为 几乎 疑惑 八面玲珑
B.由于 几乎 疑虑 小巧玲珑
C.由于 差不多 疑惑 小巧玲珑
D.因为 差不多 疑虑 八面玲珑
3.指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黝黑(yǒu) 滞留(zhì) 颔(hàn)首
B.愚钝(dùn) 轩昂(xuān) 广袤(mào)
C.侏儒(rǔ) 炽热(zhì) 犀利(xī)
D.禁锢(ɡù) 锃亮(zènɡ) 尴尬(gān gà)
4.《名人传》中的三位精神巨人面对各种困苦,始终坚守自我实现的理想。请根据以下三段文字,依次确认为人类创建精神家园的“英雄”。( )
①他的额头方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又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他一生都在受人摆布,日常琐事的牵绊,影响他创作才华的发挥。
②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他遭受失聪的打击,爱情的缺失、经济的窘迫、侄子的不肖让他痛苦不已。
③他的脸又长又厚又粗犷,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他拥有财富和地位,却始终处于内心追求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中。
A.①列夫·托尔斯泰 ②米开朗琪罗 ③贝多芬
B.①贝多芬 ②列夫·托尔斯泰 ③米开朗琪罗
C.①罗曼·罗兰 ②米开朗琪罗 ③贝多芬
D.①米开朗琪罗 ②贝多芬 ③列夫·托尔斯泰
5.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胡髭(zì) 长髯(rán) 鬈发(quán)
B.黝黑(yǒu) 滞留(zhì) 穹顶(qióng)
C.可憎(zēng) 蒙昧(mèi) 酒肆(sì)
D.掠过(lüè) 颔首(hàn) 锃亮(zèng)
6.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B.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成为国内首支登上世界最高峰。
C.神舟九号飞船将于6月至8月间择机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
D.为了提升城市品位,武汉市近日开展了“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的评选活动。
二、字词书写
7.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轩昂: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鲁迅倔强地弃医从文,“笔杆子”之下,他的文字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却警醒了一代中国人。
材料二 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能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qiè的耗子俯冲下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时也能全面揭示广mào无垠的宇宙。
(1)给材料一的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倔强( ) ②深恶痛疾( )
(2)阅读材料二,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
①胆qiè( ) ②广mào无垠( )
三、填空题
9.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10.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等。
11.请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
(2)器宇:
(3)鹤立鸡群:
(4)颔首低眉: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选文有改动)
12.文章③④⑤段分别写了李忠义做的哪几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加着重号的词语“笨拙”的含义。
(1)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2)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
14.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旧土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的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勒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文/宁新路 有删改)
16.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17.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1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19.怎么理解第⑦段“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这个句子的含意?
20.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作简要品析。
21.把文章结尾段删去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22.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在“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题。
23.“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活动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材料一:现在常听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 (节选自茅盾《论“入迷”》)
材料二: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材料三:最近,东方图书市场内各类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特别畅销,不少人买了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的。对此现象,有关学者认为,将包装精美的图书作为礼品送给别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流于形式,导致读书浮华风气的蔓延。 (摘自3月8日《今日早报》)
24.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家名言,让同学们进行仿写练习,在班会上进行分组比赛。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读书为内容,写两句话。
【例句】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你的仿写: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 ;智慧里
没有书籍,就好像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D项正确,“精通时事”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2.C
【详解】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结合词语意思和具体语境分析。
“因为”有更强的因果逻辑联系性,即它在连接因果复句时表现出比“由于”更强的逻辑性,所连接的两部分在逻辑上有更强的因果联系,更能强调原因句在整个因果复句中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原因句在前面还是在后面都不影响表达。“由于”虽然也表示因果关系,但它所连接的两部分在逻辑上的因果联系相对较弱,它强调的是前后分句在语义上或时间上的先后相接,所以原因句往往放在结果句的前面,以此不会引起语义的中断。“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是“步子轻快”的结果,“步子轻快”不是“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的决定性原因,所以“由于”符合语境。
“几乎”与“差不多”,语义上,“几乎”比“差不多”表接近性的程度更高。语用上,“差不多”多用于口语,“几乎”多用于书面语。“一路小跑而来”比较口语化,“差不多”符合语境。
疑惑:指对人和事物有疑虑和困惑。疑虑:指因怀疑而顾虑。来访者看到托尔斯泰与心中“伟人”的落差太多,感到怀疑,所以“疑惑”符合语境。
八面玲珑: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对各方面都敷衍得很周到。小巧玲珑:形容小而灵巧、精致。形容托尔斯泰身材,应该用“小巧玲珑”。
故选C。
3.C
【详解】试题分析:C项改为“侏儒(rú)”,“炽热(Chì)”。
4.D
【详解】①米开朗琪罗 ,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米开朗基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
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来到大名鼎鼎的美第奇家族创办的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
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1508年,米开朗基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
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故从“他一生都在受人摆布,日常琐事的牵绊,影响他创作才华的发挥”可知,①描绘的是:米开朗琪罗。
②贝多芬,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坎坷。1801年贝多芬与比他小十四岁的朱列塔·圭恰迪尔坠入爱河,可是不幸的是因为门第的鸿沟迫使两人分手。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从而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故从“他遭受失聪的打击,爱情的缺失、经济的窘迫、侄子的不肖让他痛苦不已”可知,②描写的是:贝多芬。
③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根据课文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中的描写可知,“他的脸又长又厚又粗犷,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他拥有财富和地位,却始终处于内心追求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中”的外貌特点的人是:列夫·托尔斯泰。
故选D。
5.A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 胡髭(zì)—(zī)。
6.B
【详解】试题分析:B有语病。此项缺宾语,句子后面加“的队伍”。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7.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多识记。注意“器宇”“藏污纳垢”“正襟危坐”的解释。器宇和轩昂也可在一起理解。器宇轩昂,汉语成语,释义为形容人的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
【点睛】此题型的题目要求多归纳整理,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理解词语含义,做到融会贯通,同时注意一些成语的固定用法。
8. (1)jué wù (2)怯 袤
【详解】(1)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注意不要读成四声。深恶痛疾,shēn wù tòng jí,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2)注意“怯”的正确书写。广袤无垠,guǎng mào wú yín,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
9.参考答案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表格中已经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出了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同一级别的示例进行总结概括。言之成理即可,不需要与参考答案完全一样。
(一)《藤野先生》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2.为“我”改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回忆我的母亲》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三)《列夫·托尔斯泰》 写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
文章分段段意: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第2段: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第5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四)《美丽的颜色》通过艾芙·居里的视角形象地描述了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的过程,赞美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和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第一部分(1):总写玛丽的工作环境及她的快乐。
第二部分(2-24):通过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实验过程,展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执着探究的实验精神。
第三部分(25):突出“镭”的发现有重大意义。
10.《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详解】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任选其一即可。
11.(1)束缚,限制。(2)气概,风度;(3)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4)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详解】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平时注意积累。禁锢,jìn gù,①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者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②(书)关押、监禁。③束缚、强力限制。器宇指度量,胸怀。气概,风度,仪表。鹤立鸡群,hè lì jī qún,意思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颔首低眉,hàn shǒu dī méi,形容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12.[示例]每日出黑板报、背生病工友看病并陪护、风中拉平银幕。 13. [示例]写出了他文化水平不高,字也写得不美观;突出了他为工友们服务的热情。 [示例]写出了他爬上柱顶拉银幕时的吃力和艰难,表现了他不辞辛苦、无私地为大家服务的优秀品质。 14.[示例]外貌(肖像)描写;描写李忠义的外貌特征,写出了他外表的丑陋,行动的不便,生活的艰难,欲扬先抑,和下文他的热心、真诚形成鲜明的对比。 15.[示例]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会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解析】12.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阅读③④⑤段,用“人+事”的形式概括即可。第③段,写李忠义每日出黑板报,很受工友们的欢迎;第④段,写李忠义背生病工友看病并陪护,自己却病倒了;第⑤段,写李忠义风中拉平银幕,获得了大家的掌声。
1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要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语境义。“笨拙”本义是指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1)句中,“笨拙的字迹”是指他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字写得不美观,但是他“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是为了服务于工友,不高的文化程度更突出了他的热心肠。(2)句中的“笨拙的身影”,结合“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可知,写出了他爬上柱顶拉银幕时的吃力和艰难,这种吃力和艰难也是更突出了他为大家服务的不辞辛苦、无私和热情。
1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是对李忠义的外貌(肖像)描写,写出了他外表的丑陋,“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突出他行动的不便,生活的艰难。以此和下文他的热心、真诚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15.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原文内容和主旨去分析,尤其要注意对比喻义的深层含意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层含意。“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表层含义是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对李忠义的美德和善举的歌颂,因此“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中的“星星”是比喻像李忠义一样平凡的人,“没有多余的”,结合“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分析,可知是指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会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16.我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担心父亲盖屋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意思接近即可) 17.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文章的主题:对旧土的深刻认识。 18.拟人。赏析点:将旧土赋予人的情感,喝、唤醒、醒着、灵性等词。(任意一个点赏析即可) 19.旧土是枯涩的,寂寞的,只要时机一到,只要有水和种子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20.比喻。将耕种的土地喻为母亲,将正在抽芽的小麦喻为孩子;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21.不好。膜拜和敬仰,表明了作者从对旧土的轻视,到由衷的赞美,标志着作者最终对大地形成的仰视崇敬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22.不能。作者是从旧土得到人生启示,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土,主旨是赞美旧土;水只是行文中唤醒旧土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析】16.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根据第②段“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可知,“我”认为这些土太过陈旧,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存在安全隐患;担心父亲盖房子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所以作者埋怨父亲。
17.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理解分析。理解该段内容,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及文章中心,分析回答。
从内容上看,“由此”指原本自己担心父亲用旧土盖房子会塌掉,但实际上三十多年过去,房子依然结结实实,如新房一般的事实,这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引出下文对旧土的深刻认识;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根据题干句子“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可知,这句话中的“喝、唤醒、醒着、灵性”等词,将土地人格化,赋予旧土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旧土的生命力及灵性,表现了作者对旧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19.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理解“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一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回答即可。
据第⑦段“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可知“旧土”本来是枯涩、寂寞的,但“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旧土需要的是种子和雨水,只要时机一到,它喝足了水,只要撒下种子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就会让一切充满生机,变成金黄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
20.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赏析。首先明确手法是“比喻”,接着分析比喻的内容,抓住关键文字“年轻的母亲”“哺育”进行分析。
语句“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喻为“年轻的母亲”,把“小麦”喻为“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的特点,表达了“我”土地的赞美之情。
21.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
根据结尾段“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可知,内容上:结尾段中的“膜拜”和“敬仰”,直抒胸臆。结合第②段“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可知,表明了作者从对旧土的轻视,到由衷的赞美,标志着作者最终形成对大地的仰视、崇敬、热爱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标题“旧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升华主题。
22.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应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主旨的体现。
明确观点:不能。本文的标题“旧土”既交代了抒情的对象,又表达了对旧土赞美的主旨。作者是从旧土得到人生启示,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土”。根据文章内容,“旧土”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结合第②段“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可知,文章开头写作者埋怨父亲用旧土砌房,表现对“旧土”的轻视。根据第⑩段“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可知,作者结尾表达对“旧土”的崇敬、敬仰之情。“旧土”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文的线索。而“水”不是,如果改为“旧土与水”,从文中内容来看,“水”只是唤醒旧土的重要因素之一,写“水”是为了突出“土”的灵性。“水”无法表明文章的主旨,也不能概括文章的所有内容,所以不能换成《旧土与水》。
23.第三则不符合要求。因为第三则是对社会上读书浮华风气的批评,与演讲的主题无关。 24.植物没有土壤;航船没有舵手。
【解析】23.试题分析:分别理解三个语段的内容,可知第三则与题干中的“如何读书”没有关系。因为第三则是对将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导致社会上读书浮华风气的批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语段内容,抓住语段主题即可。
24.试题分析:注意两个例句中的句式,总体为"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内容为书籍的重要性,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
点评: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