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qǐng) 夕日欲颓(tuí)
B.遂至承天寺(suí) 沉鳞竞跃(lín)
C.藻,荇交横(xìng) 能与其奇者(yù)
D.盖竹柏影也(bái) 相与步于中庭(yǔ)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B.相与步/于中庭
C.盖竹柏影/也 D.怀民/亦未寝
3.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反溯流逆上矣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ǔ)其奇(qí)者。
C.怀民亦未寝(qǐn),相(xiāng)与步于中庭。
D.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二、填空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至于夏水襄陵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负势竞上
7.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 ,自号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朝代)齐梁时思想家,著有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宋代 。散文方面,他与此同时的 、 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诗词方面,他与 合称“ ”,同为宋代 词派的代表。
三、课内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十余里无迹
C.相与步于中庭/于我如浮云
D.庭下如积水空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从文中可见作者当时思想怎样?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四、课外阅读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金历小巷,民③夷④杂揉,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有删改)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汉族人。④夷: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卖肉的和卖酒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写钓鱼钓不着大鱼,要另觅垂钓之处。作者在此表示不赞同其强求多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欣然从之 欣然:
(2)步城西 步:
(3)盖自笑也 盖:
(4)更欲远去 欲:
1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断两处)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14.本文是苏轼被贬时所作,从文中的“自笑”和“笑韩退之”,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五、翻译
1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当涉猎 B.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C.盖竹柏影也 盖石性坚重 D.遂至承天寺夜游 遂拜蒙母
16.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活用情况: 释义: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寝qǐn;
B.遂suì;
D.柏bǎi;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A项应为:念/无与为乐者;B项应为:相与/步于中庭;C项应为:盖/竹柏影也。
3.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C.朗读停顿划分有误,应改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D
【详解】A.……的样子;
B.于是;
C.只是;
D.快要/欲望;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读音为yù,意思是: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故选B。
6. 冲上、漫上 欣赏、领悟 只是 凭借
【详解】(1)至于夏水襄陵:到了夏天水漫上山陵。“襄”:漫上。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欣赏,领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仅。
(4)负势竞上: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负”是一词多义词,这里解释为“凭借”。
7. 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南朝 《陶隐居集》 苏轼 著名文学家 苏洵 苏辙 辛弃疾 苏辛 豪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1)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人称“山中宰相”。著作有《陶隐居集》。(2)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诗词方面,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苏轼的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8.B 9.(1)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10.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整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大概是/因为;
B.均为“寻找” ;
C.在/对,对于;
D.好像/及,比得上;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念,考虑,想到;者,……的人;遂,于是,就;至,到。
②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3.第一问,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月色在他的眼中那么富有人情味,这种通过赏月来摆脱抑郁之情,在欣赏自然美景中达到忘我的思想境界,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第二问,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合理阐述即可。
示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只有挑战挫折,战胜挫折,坚持下去,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以最好的心态去面对!
【点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11. 高兴的样子 走 大概是 想要 1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13.我放下拐杖发笑,(游玩和睡觉)究竟谁得谁失? 14.从文中的“自笑”和“笑韩退之”可以看出苏轼虽身处逆境,却有着随遇而安、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和乐观精神。
【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欣然:高兴的样子。
(2)句意:步行到了城西。步:走。
(3)句意: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盖:大概是。
(4)句意: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 欲:想要。
1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步”“入”“历”是三个连续性动作,故断句为: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杖,拐杖;孰,谁;为,是。
1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中可知,苏轼的“自笑”,是见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繁荣景象、祥和风俗而悠然自得,乐而忘返之笑;从“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中可知,笑韩退之在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中可知,苏轼具有身处逆境却能随遇而安,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与乐观精神。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己卯年上元,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15.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副词,只,只是/副词,只,只是;
B.动词,想,想要/动词,想,想要;
C.副词,大概,原来/连词,因为;
D.连词,于是,就/连词,于是,就;
故选C。
16. 名词作动词 散步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步”在此处名词作动词,翻译为“散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