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地球环境再恶化,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开发并利用自然资源。
B.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同学们的病毒防控知识,防疫站的医生们给师生们开展了一场关于“预防诺如病毒”的健康知识讲座。
C.为了博眼球、抢版面,媒体对某些热门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滋生了他们的骄傲情绪。
D.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现场一百余位诗词达人的比赛,使全国电视观众重温经典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是指在1937年12月13日日本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发动的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B.习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也要一以贯之。
C.他家虽然住在十几层的高楼,但下面广场上跳舞的音乐声,每天振聋发聩,让他不得安宁。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经历沧海桑田,但仍然一脉相承。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厉害了!我的国。”这是无数中华儿女对祖国发展成果的由衷赞叹。
B.你参加了“用经典润泽心灵”主题演讲大赛了吗?获得了第几名?
C.大街上摆满了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葡萄啊……
D.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记者在一些家庭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到深夜。
B.“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嘱咐说:“做题前一定要认真读题,看清题目要求。”
C.2021年12月13日,老师带学生们观看《南京!南京》等影片,一同重温那段历史。
D.能写到作文里的事,还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或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5.下列有关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导语部分是第一段,作者以凝重的口吻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文章选取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组织和个人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以凝重的笔触具体、翔实地揭发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D.文章结尾向人民发出号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与前文相呼应。
6.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集会 杀戮 纪念 建议 苍海桑田
B.扭曲 书籍 大肆 抢劫 丑态百出
C.摧残 饱受 典形 悠久 振聋发聩
D.恐怖 彰显 磅礴 誓言 无处盾形
二、字词书写
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帕西建立了促进国际zhòng cái的各国会议联盟。
(2)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xiāo sǎ自如。
(3)随后制造了cǎn jué rén huán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4)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dān jīng jié lǜ,青丝变白发。
三、填空题
8.填空。
年 月 日 ,侵华日军在中国 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 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惨案。 年 月 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9.文学常识填空。
“钟声”是“ ”的简称,暗中蕴含有“ ”的寓意。它是 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10.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chū zhōnɡ( )。
(2)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cǎn jué rén huán(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shā lù( )。
(3)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cuàn ɡǎi( )历史教材。
(4)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dǐ lài( )。
(5)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wànɡ tú( )rǔ mò( )真相和良知。
(6)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yì yǔ( )。
(7)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zhèn lónɡ fā kuì(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dùn xínɡ( )。
(8)míng jì ( )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zhāng xiǎn ( )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 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1.新闻评论,强调就事论理,需要很好地处理记叙和议论的关系。请你结合上文第②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2.第⑤自然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有什么作用?
13.结合上文有关内容,说说“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有什么意义?
14.以本文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例,区别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的不同?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离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来这里朝拜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蒙眬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抗战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少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见过很多伟人和富豪的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7月9日,有删改)
(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3)第 段为什么要交代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4)赏析第 段的表达效果。
五、综合性学习
16.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祭,也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当天,新浪网历史文化频道编辑朱彦创作的漫画,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平台传播开来,感动了无数人。简要分析这幅漫画打动人心的原因。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B项搭配不当,“知识”改为“意识”;C项语意重复,“溢美之词”已有“过分”之意,删去“过分的”;D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2.C
【详解】A.惨绝人寰: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B.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C.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与语境不符,句中应用“震耳欲聋”,使用错误;
D.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故选C。
3.B
【详解】试题分析:A项,倒装句,应该是“厉害了”后用逗号,“我的国”后用叹号;B项,正确。C项,顿号改为逗号;D项,句号应该在引号内。据此,答案为B。
4.B
【详解】B.所说的内容在“说”字的两边时,“说”字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B。
5.C
【详解】C.文章没有翔实地介绍南京大屠杀的情况。故选C。
6.B
【详解】A.“苍海桑田”应写作“沧海桑田”;
C.“典形”应写作“典型”;
D.“无处盾形”应写作“无处遁形”;
故选B。
7.(1)仲裁(2)潇洒(3)惨绝人寰 (4)殚精竭虑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汉字的识记书写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该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上所公布的1000个常用汉字,包括字音和字形。注意,不要把“仲裁”写成“仲栽”,“潇洒”不要写成“箫洒”,“惨绝人寰”不要写成“惨绝人环”,“殚精竭虑”不要写成“禅精竭虑”。
8. 1937年 12月 13日 南京 四十多 三十多万 南京大屠杀 2014年 12 月1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
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惨案中,我国遇难同胞超过30万。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9. 中国之声 警世钟声 人民日报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蕴含“警世钟声”的寓意。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这一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10. 初衷 惨绝人寰 杀戮 篡改 抵赖 妄图 辱没 呓语 振聋发聩 遁形 铭记 彰显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①chū zhōnɡ——初衷:最初的愿望和心意;
②cǎn jué rén huán——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③shā lù——杀戮:大量杀害,屠戮;
④cuàn ɡǎi——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原文或歪曲原意;
⑤dǐ lài——抵赖:拒绝承认或认可;
⑥wànɡ tú——妄图: 狂妄地图谋;
⑦rǔ mò——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⑧yì yǔ——呓语:梦话;比喻荒谬糊涂的话;
⑨zhèn lónɡ fā kuì——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⑩dùn xínɡ——遁形: 隐藏形迹;隐身;
míng jì——铭记:牢记在心中;
zhāng xiǎn——彰显: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
11.①首先概述了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了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不同纪念形式,以及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②最后以一个议论句子“历史,不可能被忘却!”总结全段。 12.①承接上文,用事实表明日寇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绝对不会因为巧舌抵赖而消失;②为下文“恐怖之城”的说法作铺垫。 13.①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②南京的命运变迁证明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意思对即可) 14.①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特征的片段予以放大,比如后者慢镜头具体描绘了吕伟跳水的精彩动作;②新闻特写是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前者是针对“第四个公祭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③新闻特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④新闻评论以记叙和议论论为主。
【解析】11.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析。
根据第②段“《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可知,第②段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首先概述美国在《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章;
根据第②段“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可知,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记叙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不同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活动;并且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
第②段“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记,总结本段。
1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联系第④段“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可知,第⑤自然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承接上文,意在说明当年的军国主义所犯的罪行不会因抵赖而消失、忘记;
第⑤段“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点明在南京大屠杀时南京成为“恐怖之城”;联系第⑤段“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可知,为引出下文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转变做铺垫,意味深长。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的意义从第⑤⑥段“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中提取概括即可。
14.本题考查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的不同点。
从内容上区分:根据《“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原文“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等语句可知,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生动感人、最富特征的片段(吕伟跳水过程)予以放大,来让读者细致体会感受;根据本文第①段“‘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可知,本篇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南京大屠杀)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从表达方式上看:根据《“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原文“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可知,新闻特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在《“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记叙了吕伟跳水的全过程,运用正侧面描写展现吕伟跳水技艺之高超;根据本文第④段“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可知,新闻评论以记叙和议论论为主,本篇文章记叙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不同纪念形式,以及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并发表议论,强调历史不容忘记。
15.(1)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2)示例:第 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3)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来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残酷的痛恨。
(4)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解析】(1)本题考查写作线索的判断。阅读全文,根据首尾处第④段“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第 段“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以自己对烈士墓园的参观过程为明线的;“暗线”是指隐含在事件中的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内容。阅读全文可知,作者写参观烈士墓园,意在表现对先烈的由衷赞美之情,而这种赞美之情文章是通过回忆孟良尚战役的有关史实达到的,所以文中的暗线是:孟良固战役的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2)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题时需明确,对比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根据这一理解,可知文中第 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此一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就是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这些无名烈士虽无名,却为人们所永记的高大,而那些有意想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淡忘。文中第 段“见过很多伟人和富豪的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也运用了对比,通过与“伟人和富豪的陵墓”比较,突出了无名墓冢给人内心震撼之深。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文章第 段“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可知本段交待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场景,详写了烈士临刑前咬破手指来喂养从未吃过母亲一口奶的女儿。一个出生刚十天的婴儿,就这样失去了母亲,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细想这样的婴儿何罪之有,要让敌人痛下杀手?所以作者说详写这一场景,意在让读者感受到敌人的残忍和没有人性,更能激起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珍惜。
(4)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从段落的表达技巧人手,结合段落内容分析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再进一步说明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结合文本内容可知,文章第 段写合欢树,看似是对合欢树发出疑问,实则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作者是借树来喻人,表现出他对历史的铭记,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赞美。而把两个问句置于文章的结尾,又能引发读者的深思,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6.画面左面,80年前,山河破碎,一个衣着单薄的小女孩光着脚,伸出右手,似乎在呼救;画面右面,80年后,穿棉袄、系围巾的另一个小姑娘,站在繁华的街道边伸出右手,好像想去拉一把。两边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中间那句话,满怀痛惜与美好期许,给人震撼。80年的岁月间隔,历史不容忘记,现在更需珍惜。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作答时,可根据漫画的内容、主旨和表现形式来阐述原因。从内容上来看,左边的小女子衣衫褴褛,因为恐惧,所以跑得很急,鞋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而画面的右边却是一个与她同龄的孩子,穿着暖和的衣服,在繁华的街道边等待。中间的数字表示时间的间隔是80年。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了历史不容忘记,现在更加要珍惜当前的和平形势,美好生活。这正是这幅图画打动人心的原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