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鲁迅在45岁时温情回望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以及那些在她成长之路上留下印记的人。有愚昧迷信不识字,但却对鲁迅特别用心,尽己所能去爱护鲁迅的长妈妈。有方正质朴、严而不厉、和蔼仁善,深受鲁迅爱戴的寿镜吾老先生。今天,我们再跟着作者的回顾,去认识一位他的师长——藤野先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鲁 迅
藤野先生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走近作者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绯红(fēi) 瞥(piē) 匿名(nì)
诘责(jié ) 不逊(xuù) 油光可鉴(jiàn)
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稀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积累词语
绯红:
油光可鉴:
标致:
掌故:
畸形:
鲜红。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正常的形状。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本文指旧社会女子裹脚后骨头不正常状态。
积累词语
1、现在请大家速读课文,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找出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在东京
在仙台
离开仙台之后
(1-3)
(4-35)
(36-38)
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
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怀念。
藤野先生
所见 —
所闻 —
所感 —
3、写出鲁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
逛公园
学跳舞
厌恶、愤慨,不屑与之为伍
这部分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这部分和藤野先生有关系吗?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修辞:比喻、夸张、反语
所 感——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爱 国
在东京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倾向?
夸张和比喻。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富士山。
抓住特征是:头上盘着辫子,
揭示心理是“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
揭示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是:效忠满清王朝。
去仙台
日暮里:
水户: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爱
国
1、在去仙台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记得很清楚,为什么?
活动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2、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什么来解释呢?你怎样理解?
作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
作者受到的优待,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友好。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作者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学者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性格特点:生活俭朴、治学严谨
白描
写作启示:抓住人物特征写人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详)
(详)
(略)
(略)
4、采用跳读法,阅读11—23段,看看课文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以上关于藤野先生的几件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给我们写人物类作文提供了哪些借鉴呢 试着讨论,归纳。
1、运用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运用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
3、叙事有详略之分
4、上下文注意过渡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5、默读24-31段。这部分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各带给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爱
国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怀念之情化为斗
争的勇气和力量
爱
国
6、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双线结构
明线:
暗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7、作者是怎么把这么多事件统一在一起的?
“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的极端厌恶之情。
1、幽默讽刺的反语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里“精通时事”是反语,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活动三: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③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是反语,指的是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自私狭隘、狂妄自大的日本青年。
“正人君子”是反语,指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④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本文中的反语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而且透过反语还可以体味出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反语修辞是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这既是因为当时受时代影响不敢直书其志,又是鲁迅先生对语言高度锤炼的结果。
这不是反语,只是一种愤激之辞。这个推理,省略了一个中间环节——弱国的人是低能儿(小前提)正是这个环节判断失误,正是这种浅薄,偏狭的认识,才导致了结论的荒唐。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受辱时极大的愤怒。
2、深刻的含义
小结:鲁迅先生十分注重对文字的修改及锤炼,常常以一二词即可高度表达其思想感情,字里行间饱含深刻意蕴。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3、善用白描手法
鲁迅先生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写人记事,往往抓住人物或场景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便极为传神,如上段话中,作者便抓住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挟着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显著特征来刻画他。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外貌、动作的细节描写,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行为的厌恶和讽刺。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彩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活动四: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如何理解这句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3、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敌对势力迫害,在藤野先生精神的鼓舞下,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正人君子”是反语,为军阀政客而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与敌人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光明前途而奋斗。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爱国主义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结合在一起,总结全篇,深化中心,加强文章的战斗性。
作为独在异国的学子,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关怀、爱护,得到尊重理解,得到学识,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鲁迅的热心期望,让鲁迅感受到一个真正教师的风范,因而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和感激。一个“最”在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4、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
这篇回忆性散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自己在日本的经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和感激,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课堂小结
我们从课文中学会了哪些写法?
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叙事应该有详略;
3.上下文注意过渡;
4.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运用白描的描写方法勾勒人物的外貌;
……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