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4 16: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设计说明】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结构造型及碑面装饰设计,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人民英雄的崇敬、缅怀之情,书写了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
学习本文时,教师应带领学生从说明对象的特征入手,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
1.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 学习在说明中注意语言运用的特色。
3.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重点难点】
1. 体会本文在语言中渗透的对革命先烈的赞颂之情,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2. 学习说明文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如何完美结合在一起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 合作探究法 比较分析法
【课前准备】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初步熟悉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彩照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瞻(zhān) 巍峨( wēi )  矗(chù)立  奠(diàn)基 
砌(qì)墙 重幔(màn )  镏(liú)金  上溯(sù) 
五卅(sà)  不朽(xiǔ) 庑殿(wǔ ) 天堑(qiàn) 
窖坑( jiào ) 旌旗( jīng )  发髻(jì)
2.词语解释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三、走进文本
1.作者简介
周定舫,1931年生,浙江定海人。1953年8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2.背景资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仰。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既介绍了纪念碑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3.知识回顾
说明顺序:逻辑、时间、空间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统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摹状貌、分类别等。
四、初读感知
1. 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毛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写的题词,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全文主旨。
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表明本文说明对象,表现出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之情。
2.细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并写出段落大意。
明确:第一段(1段):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段):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三段(11段):瞻仰后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阅读第一部分
1.阅读课文第1段,从文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瞻仰纪念碑时怎样的心情?写出人民英雄纪念碑怎样的总体特征?
明确:“万分崇敬”“巍峨、雄伟、庄严”。
2. 阅读课文2—5段,找出表明作者的活动顺序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介绍纪念碑的。
明确:表明作者活动顺序的语句有:“向天安门广场走去……矗立在广场南部”“越过广场”“踏着花岗石石道”“走到碑前”“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作者的行踪(瞻仰过程)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3.第2节首先描写纪念碑,并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有什么含义?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纪念碑的巍峨。第一次提到毛主席亲笔题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4.文章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碑身的规模,建碑的特殊材料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请思考: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阅读第4、5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明确:介绍纪念碑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台阶——平台 (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6.作者介绍了纪念碑上的哪些内容 有什么意义?
明确: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7.请大家思考,碑文中三个年代的划分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三年以来: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五四以来,新民主主义阶段;一千八百四十年:鸦片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三段碑文分开写,由近溯远,层次清晰,表达了人民对各个历史阶段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由此可以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8. 找出文中对建碑重大意义描述的语句并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明确:(1)“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 (2)“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举事例,毛主席、周总理等对建碑态度的慎重,显示建碑意义的重大。)
(3)“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高达37.94米……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 (列数字:纪念碑的高大,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4)“碑身四周围绕着……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更加庄严、雄伟。” (作比较:突出了汉白玉栏杆的美观洁白,表现了纪念碑的庄严、雄伟。)
五、拓展延伸
文中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不按“台阶”“大碑座”“小碑座”“碑身”的顺序,而是先介绍“碑身”而后才介绍“小碑座”“大碑座”呢?
内容: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
侧重点: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纪念碑的结构:先主后次的顺序。
六、达标检测
阅读课文第4、5段,回答问题。
1.文中运用了许多数字说明,对于用这些数字说明的目的,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为了说明材料的珍贵,来之不易。
B.为了说明所用材料的大小,修建的困难。
C.为了突出工程的艰巨,花费的巨大。
D.为了说明党和国家对建碑的重视,表现了对先烈的深切怀念。
2. 对第4段说明顺序的分析,选正确的一项是( A )
A.采用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
B.采用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背面,后正面。
C.采用逻辑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由主到次,条理清晰。
D.采用时间顺序,先看四周,后看中间;先上台阶,后看碑身;先看背面,后看正面。
3. 碑身上的雕饰均有象征意义,请指出装饰花纹“松柏”的象征意义是( C )
A.象征先烈的品质纯洁。 B.象征先烈的光辉永照人间。
C.象征先烈的精神永存。 D.象征先烈的精神永远指导我们前进。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兼以逻辑顺序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作具体而全面的介绍,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八、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巍峨、雄伟、庄严
栏身
过程:碑身
浮雕
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抽查背诵碑文
二、合作探究
研读第二段的第三层(6-10节)。
1. 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 有何作用
明确::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2.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明确: 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①销毁鸦片烟;②金田起义;③武昌起义;④五四爱国运动;⑤五卅运动;⑥八一南昌起义;⑦抗日敌后游击战;⑧胜利渡长江;⑨支援前线;⑩欢迎解放军。
3. 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明确: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4. 精读描写10块浮雕的部分,说说其表现的历史事件的内容、意义。
(1)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第一句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最后一句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2)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先交代事件——1851 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 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3)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911年,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4)“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5)“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与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
(6)“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7)“抗日敌后游击战”抗战时期,打击日本侵略者。
(8)人民解放军“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1949年5月30日
(9)渡江前夕,人民支援前线
(10)战争胜利,人民慰劳解放军
10幅浮雕的历史事件都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有重要影响,突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主题。
5.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
示例:“这些大浮雕高2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 列数字、引资料:浮雕的高大和保存历史之久,突出纪念碑的重要与其纪念意义的深远。
6. 阅读第三部分(11段),说说建造纪念碑的意义。
明确:“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7.这部分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明确: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8. 体味文中记叙作用。
明确:本文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三、拓展延伸
本文是怎样运用移步换形法进行说明的?
明确:按照观察者位置移动的先后来记叙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写作方法,称为移步换形法,或步移法。《人民英雄水垂不朽》写了作者的三次大的“步移”,以及与之相应的三次大的“换形”。第一次,“我”“未进入广场”,从远处描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和八个金色大字:第二次“我”“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描述了纪念碑的高大、坚固和洁白:第三次“我”“到了第层平台”,描叙了大碑座上的十块汉白玉大浮雕。这第三次的大移步,又可以与四个小移步,即从“碑身东面”到“碑身的后面”,再到“碑身的西面”,最后到“碑身的正面”。作者依目光所及,顺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先后描绘了这十块大浮雕,从而
细致生动地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人民英雄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点:①必须有“步移”,即必须写出观察者的位置的移动。本文是按作者瞻仰纪念的活动顺序来写的。②必须使“步”和“形”一致,即所写的都是当时站在那个位置上所看到的。③必须顺述,即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不能把先后顺序颠倒了。
四、达标检测
(2020年黑龙江哈尔滨中考)阅读《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拳》,回答1~4题。
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拳
①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享誉中外的中华太极拳相传发祥于太行山下、黄河腹地的河南省温县陈家沟。600多年前,陈王廷在秉承家传长拳的基础上,参考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的《拳经》、道家的《黄庭经》、中医的《经络学》,创编了太极拳。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快慢相兼的特点著称。
②此后的300多年中,太极拳在陈氏传人的不断改进下,日益完善。陈王廷后代陈长兴将太极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陈长兴还打破了“太极拳不传异姓”的家规,教出了第一个异姓徒弟河北杨露禅。之后杨露禅开创了河北杨式太极拳,从此太极拳开始走向全国,并逐渐演化成中华武术第一大门派。1978年,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极大地推动了太极拳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③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其招式丰富,名称也极具特色,常常以身边的动物、事物命名,例如金鸡独立、野马分鬃、双峰贯耳等,形意结合,生动形象。
④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功,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太极文化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深受道家、儒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太极拳道法自然,人们习练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生命与大自然静静交流,在喧嚣的世界里,体会一份独特的恬淡与宁静。
⑤几百年来,极具丰厚文化底蕴的太极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太极拳也正用它那特有的艺术性的语言,把我们的生活演绎得更精彩、更富有诗意。
(选文有改动)
1. 从第①段看,太极拳拳法的特点是什么?
2. 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开枝散叶”在文中的含义。
3. 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里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
(2)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  )
(3)其招式丰富,名称也极具特色,常常以身边的动物、事物命名,例如金鸡独立、野马分鬃、双峰贯耳等,形意结合,生动形象。(  )
4. 从第④段看,人们习练太极拳有哪些好处?(3分)
参考答案:
1. 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快慢相兼。 解析:从“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快慢相兼的特点著称”一句提取关键词语即可。
2. 传播(2分) 解析:“开枝散叶”的本义指种下树苗后,树苗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这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推广与传播。
3. (1)列数字 (2)作比较 (3)举例子(3分,每空1分)解析:(1)“150多个”属于列举具体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是作比较,将太极拳的拳法特点与少林拳的拳法特点进行比较;(3)由“例如”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 强身健体,治疗疾病,体会独特的恬淡与宁静。(3分) 解析:仔细阅读第④段的内容,根据“人们习练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生命与大自然静静交流,在喧嚣的世界里,体会一份独特的恬淡与宁静”,很容易提取到答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是一篇说明文, 说明的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为了把它完整的介绍给读者,作者按照自己瞻仰的顺序,一步步把我们带到纪念碑前,采用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顺序,有条不紊的给我们介绍了十幅浮雕
的内容,突出了中国革命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为祖国
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2. 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
3.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介绍新华中学的校容校貌应用何种顺序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