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
一、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具体写山峰、溪流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物色彩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中写山川之景秀美,从早到晚,山林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更显静谧幽美。(用文中原句填空)
(4)《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描写出一个月光如水、疏影摇曳的月下庭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作者的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qǐng) 夕日欲颓(tuí)
B.遂至承天寺(suí) 沉鳞竞跃(lín)
C.藻、荇交横(xìnɡ)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D.盖竹柏影也(bái) 相与步于中庭(yǔ)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 B.夕日欲颓
C.盖竹柏影也 D.念无与为乐者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若听茶声然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病终
D.四时俱备 学而时习之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通过记事、状物、写景、记人等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见解等。
5.下列对两篇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总领全文,突出了作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对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的不屑一顾。
B.“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个归纳句使本文上下贯通。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体现出皎洁的月光。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作者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精神的慰藉。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_________
(2)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______
(3)实是欲界之仙都 仙都:__________________
(4)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_______
(5)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_____
(6)欣然起行 欣然:_________________
(7)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____
(8)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
“月”是中国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它总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八(1)班将举办“诗词中的月”读书活动,请你参与。
(1)【咏名句】
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和“月”有关的唐诗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别称】
我国古诗词中月亮的别称有哪些?(不少于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寄情明月】
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总结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月亮地里走一走
石兵
①幼不更事时,哭哭笑笑没有常性,经常会为一个玩具的破损或对一顿饭的好恶而执拗性子,每逢此时,姥姥都会对我说:“莫哭莫恼,等一会儿在月亮地里走一走,就没事了。”
②入夜之后,姥姥领着我在月光挥洒的乡野间走一走,聆听着虫鸣婉转,感触着微风静美,看着被月光洇染的大地张开广阔无边的怀抱,心里顿时变得一片清明,只想着这世界怎么会如此美妙,充盈了那么多的梦幻与神秘,至于那些小小烦恼,早已被抛到脑后不见踪影了。
③姥姥说:“这世上的烦心事啊,都是因为想得到却得不到,心里留着遗憾,脑中布满纠结,可是,这世上哪能事事如意呢?好在啊,晚上有月亮,这月光不像阳光,那么强烈那么任性,它可以填满你心里的缺憾,可以解开你脑中的纠结,最神奇的是,它不用说一句话,只需要静静地和它待一会儿,你心里就没有那么多的烦心事了。”
④如今,姥姥早已离我远去,但她关于月光的话却一直挂在我的心头。
⑤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过许多烦恼与缺憾,也常常有胸中块垒无法排遣的时刻,每逢此时,我都会无比盼望夜晚的降临,盼望夜空星朗月明,盼望有一缕缕月光盈满天地,在月光下走一走,走入一片祥和宁静之中。这时,再大的事儿也变小了,再多的烦恼也没有了。
⑥犹记得姥姥临走的那个夜晚,我还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心中只有远方,还不知别离意味着什么,可就是在一个那么静谧的夜晚,姥姥却走得那么突然决绝,甚至没有留下一句话语,没有带走半点月光。那一夜,看着宛若睡去的姥姥,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生离死别,心中悲痛无处倾诉,便走到室外试图走入月光,却发现那夜的月光不知何时已潜行云层之中,云层久久不散,月光便藏匿不见,心中想,或许月光仍有重现日,但姥姥却再也不会牵着我的手告诉我那些关于月光的事了。
⑦后来,随着岁月消长,又相继见过更多的别离。每一次,天上的月光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隐匿身形。我一度以为,这是月光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⑧一直到不久之前,偶尔见到一位二十年未见并且没有联系的故人,在一处露天之地酒酣意乱之际,突然看到他鬓间丛生的缕缕白发,我下意识地想要拂去这恼人的月光,却发现它们确然是霜雪颜色的白发。故人笑着说:“咱们都老了,头发都白了,这是白发,不是你年轻时最喜欢的月光了,不过好在,咱们这些年都在用心努力地活着,细细想想,也没留下什么遗憾。”
⑨那一刻,我恍然醒悟,原来,月光仍可消解这人世间生离死别带来的种种思绪,只是,它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将一抹银色植入了每个人的发际与心田,让心灵生长出月光,一颗心才能真正成熟起来,一个人才能真正直面那些不期而遇的缺憾。
⑩幸有月光,让世人看清了缺憾的真实模样,原来,它们便是月光映照出的人的身影,看似暗弱,实则睿智,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或缺。也幸有月光,皎洁、平静、包容、朴素,它是这世间唯一没有身影的事物。或许,一缕月光方能弥补这世间所有的缺憾,让人生变得丰盈幸福起来。
1.作者对月光的感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起伏的。请联系全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感受月光变化的三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每逢此时,我都会无比盼望夜晚的降临,盼望夜空星朗月明,盼望有一缕缕月光盈满天地,在月光下走一走,走入一片祥和宁静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作者提到了,遇到烦恼时,自己喜欢去“月光地里走一走”。
如果你遇到了烦恼,你会怎么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1.C 2.C 3.A 4.A 5.A
三、(1)交相辉映。
(2)四季。
(3)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4)指水中潜游的鱼。
(5)门。
(6)愉快的样子。
(7)大概是。
(8)于是,就。
四、(1)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4)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1)示例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示例二: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示例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示例:冰轮、半轮、冰镜、冰盘。
(3)示例:同学们,让我们静下心来,去欣赏皎洁的明月,让月光唤起我们内心的温情……有月亮陪伴,人生不再孤单。
六、1.月光能消解烦恼;月光无法解决人世间的别离;月光仍可消解
这人世间生离死别带来的种种思绪。
2.运用排比的手法,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我”对夜晚及月光的盼望
之情,进而突出了“月光地里走一走”的影响。
3.内容上,采用议论的形式,提出月光的作用,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结构上,总结全文。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