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6散文二篇 一课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6散文二篇 一课一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5 12:1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6 散文二篇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人一生,踏过石径清露,别过孤亭霜叶,最美或许就是那么一刻,空山月凉思人时,月色给你包扎好尘世的伤口,你仍有保养好的微笑,在每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温慈,莞尔,一笑。即使多少年过去,你一生经历怎样的沧海桑田,都不敌你那一笑。山花烂漫,山河故人,皆认得你。
A.踏过(石径)清露。(用符号标示的句子成分是正确的)
B.月色给你包扎好尘世的伤口。(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C.你仍有保养好的微笑。(本句主干是“你微笑”)
D.即使多少年过去,你一生经历怎样的沧海桑田,都不敌你那一笑。(本句是陈述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什么时期,美国都在妄想控制中国的发展。
B.我登上泰山顶峰,向下俯瞰,终于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C.人类的肆意而为,给地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最终,这些灾难还将由人类承担。
D.这个山洞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深不可测,你最好还是别进去。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兴味(xīng) 臼齿(jiù) 盲肠(máng) 洗涤(dí)
B.卑微(bēi) 飓风(jù) 濒临(pín) 俯瞰(kàn)
C.苦难(nàn) 深渊(yuān) 孤寂(jì) 嘲讽(cháo)
D.云霄(xiè) 凋谢(diāo) 舒畅(chàng) 牛犊(dú)
4.下列各语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在返回。
B.感谢生命的奇绩,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C.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密缩影。
D.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明的书房十分整洁,井然有序,由此可知他是一个严肃细致的人。
B.世界杯足球比赛结束后,同学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起球员们的表现。
C.如果你一遇到困难就后退,不敢面对,那终将一事无成。
D.这里仅容一人通过,一侧是陡然突起壁立的岩石,一边是深不可测的深渊。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永久的生命》是一篇哲理散文,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他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的热情回报生命。
B.古诗中不少词语具有比喻义,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比喻远行之人。
C.“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这个句子中“住在山中的”“一位”“微笑着”充当定语成分。
D.《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
二、字词书写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遏制( ) 濒临( ) 深渊( ) 飓风( ) 肆意( ) 震颤( ) 俯瞰( ) 云霄( ) 嘲讽( ) 深不可测 ( )臼齿( ) 茸毛( )卑微( )蔓延( ) 凋谢( ) 消逝( )繁殖( ) 洗涤( )
8.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中改正。
(1)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方。( )
(2)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反回。( )
(3)它是一个不懂疲眷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
三、填空题
9.词语释义。
(1)兴味: 。
(2)卑微: 。
(3) :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4)遏制: 。
(5)濒临: 。
(6) :指使不上劲儿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10.填空。
(1)严文井,原名 ,作家。
(2)罗素, (国籍)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 奖。
11.完成思维导图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永久的生命》选段,回答问题。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 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12.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13.第二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来说明什么?
14.本文在写法上,先谈 ,欲扬先抑;再谈 ,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15.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生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谈生命(节选)
冰 心
生命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萌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轻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象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溯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室中旋舞,在根下中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路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16.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
17.画线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下列各项中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考验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都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长青。
18.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19.结合全文,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20.请你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示例)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21.下表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22.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较少能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踏过石径清露;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C.主干是“你有微笑”;
故选D。
2.A
【详解】A项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中国的发展”不能被美国“控制”,美国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所以应改为“抑制”。
3.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 应为兴味(xìng);B.应为濒临(bīn);C.正确;D.应为云霄(xiāo)。
4.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在”改为“再”;B.“奇绩”改为“奇迹”;C.“神密”改为“神秘”;D.正确。
5.B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B项“津津乐道”形容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与“谈论”意思重复。
6.C
【详解】C.“‘微笑着’充当定语成分”有误,结合句子内容可知,“微笑着”充当状语成分;
故选C。
7. è bīn yuān jù sì chàn kàn xiāo fěng cè jiù róng bēi màn diāo shì zhí dí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飓”“霄”“蔓”“殖”“犊”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再如“震颤”:颤动。所以在这里不能读“zhàn”,注意据义定音。
8. 方——芳 反——返 眷——倦
【分析】
【详解】(1)芬方——芬芳。
(2)反回——返回。
(3)疲眷——疲倦。
9. (1)兴趣。 (2)地位低下。 (3)蔓延。 (4)制止,控制。 (5)紧接,临近。 (6)无能为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及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卑微:地位低下,没有权势。遏制,è zhì :①用力控制(某种感情)。②阻止;迫使停止。无能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10. (1)严文锦 (2)英国 文学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的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11.答案:
【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背影》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了人物,交代人物,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点明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第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思念父亲”,其表达的情感为“难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六段),回忆往事,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重点在“描写”父亲的背影;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对父亲的想念。照应开头,作者在描写了父亲的背影之后,予深沉的怀念之中,泪光中再现背影,慨然长叹。文章第三部分可以概括为“别后思念”;
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划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第二至第三段),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所以可填“交代家境”;第二个层次(第四至五段),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景”做铺垫;第三个层次(第六段),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所以可填“望父买橘”。
《白杨礼赞》
文章的结构核心是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白杨的生长环境不平凡,白杨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白杨内在气质的不平凡。从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写尽了白杨的“不平凡”。最后卒章显志,在白杨的基础上赞美中华民族的“意美”。
文章开头,作者用舒缓亲切的笔调展现黄土高上的风光,忽而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忽而又是“宛若并肩的远山”;本来是“雄壮”,一下子又变成了“单调”,令人应接不暇……描写了白杨赖以生存的“景”,渲染气氛,从而突出了广袤的西北高原上傲然挺立着白杨;
接着写白杨的“形美”,他先用“力争上游”这一人格化的语言,总括出白杨在外貌形态上的基本特征,然后牵引着人们的视野,自下而上地观察白杨的“干”(绝无旁枝)、“枝”(紧密靠拢)、“叶”(片片向上),由平视而仰视,突出白杨的高大。接着又把读者的视线拉回来,集中在白杨的“皮”上,鲜活地表现出白杨的神韵风采,所以可以用“笔直向上、紧密靠拢”来概括其“形美”;
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而写“神”时,作者一反暗喻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的形神毕现。先以“伟丈夫”和“好女子”的比照为根据,突出白杨的鲜明特征;再以错落有致的排比手段突出白杨的象征意义;接着,又补写一笔,直接说明赞美白杨的原因,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可以用“坚强不屈、团结向上”来概括其“神美”;
最后,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作者从白杨的朴实风格、内在的美质,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用血写出了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意志。一连用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不凡。所以可以用“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意志”来概括其“意美”。
《永久的生命》
文章第一部分(第一段),首先摆出一个简单的真理,“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简单的道理领起话题,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五段),收束全文,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高唱生命的赞歌。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我为什么而活着》
第一部分(第一段),面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的阐述。
第一层(第二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渴望爱情的三方面原因:首先,爱情可以带来狂喜;其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最后,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作者用热情的笔触赞美了爱情给予自己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追求。
第二层(第三段),写作者追寻知识的三个原因:希望了解人类心灵,希望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里“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的一切,“星星为什么发光”代指自然科学,“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代指社会科学。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创造社会哲学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第四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周围“痛苦的呼号”“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等等人间的悲凉和苦难,都引发了他“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减轻人间的悲苦,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无能为力,这又会使得他内心更加痛苦。况且自己也深受迫害,但终其一生,对人类悲苦的关切始终没有改变。
第三部分(第五段),作者总结上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这是作者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昆明的雨》
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开头写给宁坤的画,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话题。
第二部分(第三至五段):写昆明的雨和雨季,并总写雨季中景物的特点。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第六至八段):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讲述完昆明的雨的整体感受后,作者将大家的视野又一次拉回到画上面,对昆明的仙人掌和菌子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先是昆明的仙人掌,昆明人家门头悬空倒挂仙人掌,这是当地人的习俗;因为昆明的仙人掌多且极肥大,当地人在菜园周围种一圈仙人掌作为一种“天然的篱笆”,防止菜被猪羊吃掉。另外,在昆明的雨季最多的便是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菌、干巴菌比比皆是,在作者品来,每一种菌子都各有春秋,各有特色。
再言雨季的杨梅,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杨梅的,而是描绘了独具民族特的卖杨梅苗族女孩子,将视野悄然转移到昆明人民身上。
昆明的柔情不仅在于娇羞的苗族女孩子,还在于那善良的女房东。作者先介绍了缅桂花的别称,当中也不忘对其名字吐槽,“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女房东每天都要摘下好些缅桂花到花市上卖,“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送来的花摆满了整整一个七寸的盘子。满满的缅桂花背后蕴含着浓浓的情意,因此才有“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而是女房东的真挚与善良。
第十段雨中酒馆小酌的片段中,转而抒发自己的乡愁。雨点滴答触发暗藏于心底“淡淡的乡愁”,进而联想到《夜雨寄北》中遥寄相思的李商隐。而后作者与德熙同游莲花池,看了比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这里涉及的两个人物都是作者乡愁的助推因素。
第四部分(第九至十段):写“我”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和诗情。
第五部分(第十一段):点题,总结与照应上文。
12.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13.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绵延不绝。 14. 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凯歌 15.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段,理解每一段话的意思,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来作答。仔细阅读第一段话,根据前文的论述可以知道,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所以觉得“我们都非常可怜”。
13.仔细阅读对小草描写的句子“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可以知道,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绵延不绝。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层次的梳理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第(1)段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第(2)(3)两段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一段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层次竟然,条理清晰。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提炼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每一段的内容,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根据第三段中“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一句分析作答即可。
16.破壳出土——春天繁花似锦一—夏天绿叶成荫,结出累累果实——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 17.C 18.这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豁达宽广的胸怀。说明人的一生不会永远是阳光坦途、畅达顺利,常常伴随着坎坷痛苦,而这也是茫茫宇宙生命的共性。只要不息奋斗,无私奉献,一切便无怨无悔。 19.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然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解析】16.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如文章写了三种生命状态。生长:破壳出土,春天繁华似锦。成熟:夏天绿叶成荫,呈现累累果实。死亡: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
17.“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此句以“江流”与“种子”作比喻,告诉人们:尽管拼搏与奋斗并不意味着成功,但拼搏奋斗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人必须在奋斗中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所以“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理解错误。故选C。
18.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答此题,要结合分析“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要经过常变的四时,有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等句,如此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19.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一问,可分析第1段“生命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萌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等句,即可概括出生命的本质是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然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二问,生命的规律可分析像一棵小树的生命由破壳出土,到繁花似锦,到绿叶成荫,再结出累累果实,最后冬天归落大地。也就是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归于消亡。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说明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0.示例:举行读书报告会;举行“我爱读书”征文比赛;办一期介绍名著的黑板报等 21.示例:这所中学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或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22.示例:小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虽然更快捷、更方便,但长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会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对我们的眼睛伤害也很大。阅读纸质书籍,能使我们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之中,放飞想象,陶冶情操。我们何不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围绕主题,有可操作性。可以举行读书报告会,也可以举行征文比赛。(2)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此题首先要有称呼,可以围绕阅读纸质书籍对于陶冶情操的作用、电脑对眼睛的伤害等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