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7 昆明的雨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约莫离敌人住的村庄有三、四里远的光景,我们在一座小坟园里停下了。
B.“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
C.队长和善地告诉他说:“现在打仗不同往年一样。现在——边是咱们中国军队,一边是日本鬼子。你懂吗!‘差半车麦秸’?”
D.“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答道。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夏(mèng) 花骨朵(gū) 细碎(suì)
B.扳尖(bān) 德熙(xī) 逛菜市(guàng)
C.吆唤(yāo) 乒乓(pāng) 鸡(zōng)
D.一碟(dié) 柔和(hé) 井冈山(gǎng)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探索的热情。
B.中国(兰州)艺术品收藏博览会在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启幕,此次博览会展出了50幅左右的经典唐卡。
C.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第23个世界读书日前夕,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色的秋季,麦子全成熟了,密匝匝的穗子垂到了地面。
B.连绵不断的雨下了一场又一场,此时的昆明,潮湿.阴冷。
C.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反映百姓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体现人文主义的情味。
D.一声巨响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毛骨悚然的样子,弄不清楚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6.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步街头,听雨看花,颇有《昆明的雨》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才明白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真谛。
B.徜徉园亭,寻踪探幽,会有《醉翁亭记》中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平和心态,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
C.闲坐酒家,酌酒自宽,慨叹孔乙己坚守长衫,保持坚贞节操的清高,明白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D.行走乡村,亲近民俗,回想《灯笼》中的艺术表演、淳朴乡情、年节欢庆、历史文化,感受一代代人的光影记忆,才理解了吴伯箫“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家国情怀。
二、字词书写
7.填空。
《昆明的雨》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江苏_______人,________家。代表作有《 》《_________》等。
8.阅读下列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bān( )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yāohe( )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 )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
三、填空题
9.找出划线词语中使用错误的一个,写在横线上,并换一个意思相近的正确的词语。
万顷大山经过大自然亿万斯年的雕琢,现出奇妙的景观:有的如巍峨城堡,有的似一柱擎天,有的如金刚罗列,有的像侍女玉立,有的似猛虎凝神,有的若鹰隼展翅……景观神奇变幻。这就是张掖丹霞地貌,天然造化,巧夺天工,气势磅礴,别有趣味。
换成
10.文学常识填空。
(1)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 . . 。代表作品有 等。
(2)本课中的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分别出自 的 《 》和 的《 》。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
(2)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
(3)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
(4)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的雨(节选)
①我想念昆明的雨。
②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③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总之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④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⑤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照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也会给各家房客们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⑥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⑦我想念昆明的雨。
12.文章节选部分,通过写记忆中昆明的杨梅、(1) 、(2) ,表现了作者(3) 的感情。
13.文章第⑥段写到“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你从本段读出了那天哪些情味?具体从哪里读出来的?简要分析。
14.文章中有许多语句,平淡自然,却又饶有情趣。以第④段画线句子为例,简要分析其语言特点。
15.请比较本文第⑤段与下面文段,同是写树,写景抒情散文与托物言志散文,两类散文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从写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加以探究。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茅盾《白杨礼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避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16.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呢?
17.作者“想念昆明的雨”,阅读全文,说说实际上他是想念昆明雨季的哪些事物。
18.作者在文中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
不了”呢?
五、综合性学习
19.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①1988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②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二: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1)为使解说词句式协调,请你改写“材料一”画线句中的一句,使它与另一句句式一致。
(2)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字。
(3)请选择“材料三”中的一幅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A项使用错误,去掉“三”“四”之间的顿号。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D项注音有误。“冈”应读gāng。
3.B
【详解】B.中“十七、八”中不用顿号。故选B。
4.B
【详解】A.把“充满了”调到“热情”前面;
C.句末加上“支撑着”;
D.“通过”和“使”,删去其中一个;
故选B。
5.D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要注意词语的本意、比喻义及其适用对象、场合、习惯;了解词语的来源,还要把握词语的多义现象,使用时辨析好它的意义选择意项,不能望文生义。本题D项中的词语“毛骨悚然”指的是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用来形容十分恐惧。往往用来指一个人的内心感受。这与句子语境表达不吻合,可改为“瞠目结舌”。
6.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选项C中,孔乙己穿长衫并非“保持坚贞节操的清高”,而是是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同时,他的偷窃行为也算不上坚贞节操。
故选C。
7.汪曾祺全集 汪曾祺 高邮 作 受戒 大淖记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昆明的雨》的作者是汪曾祺,注意“祺”不要写错。
8. 扳 吆喝 chì
【详解】考查对汉字字形、字音的识记。根据平时的积累和词语的意思识记。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形,鞋头尖小而上翘。注意不要写作“板”。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炽:形容火旺。读作:chì,不要误读作“zhì”。
9. 巧夺天工 鬼斧神工
【分析】
【详解】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不能形容大自然的奇景。改为“鬼斧神工”等符合题目要求即可的词语即可。
10. (1)作家. 文家. 戏剧家。 《受戒》 《大淖记事》 (2)杜甫的 《春望》 和陶渊明的 《读<山海经>》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经典课文涉及的常识识记和阅读理解。用心研读课内经典课文,了解作者、作品、朝代、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只有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注意“淖”字的准确书写。
11. 新鲜,肥美。 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没有办法进行比较。 非常浓密的样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解释,除了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外,还要注意词语的深层含义。
12. ⑴缅桂花 ⑵与友人小酌 ⑶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意思对即可) 13.“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雨引起的淡淡的乡愁;“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包含了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14.“平淡自然”体现:①拾取琐事,如杨梅的个头、颜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恬淡而悠远,情蕴其间。②口语化词语,“黑红黑红的”“起得真好”“有一个”。(能从两方面表现语言特点即可) 15.
第⑤段写得随意、散,对缅桂花不同的叫法,体现花香;与家乡的白兰比较,体现缅桂树高大;房东母女摘花、卖花、送花的美好、温馨、和谐。散散写来,将细腻的情味隐藏于具体景物中,重在传达对景物的感受、由景物引发的情思,这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白杨树写得有序、集中,先总写其“力争上游”,然后通过写干、枝、叶、皮突出白杨树向上、集中的生长特点,接着直接赞美白杨树倔强挺立、不屈不挠,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集中描写所托之物与欲言之志有相似点的特征“不屈不挠”,然后或含蓄、或直白点明情感与思想,这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写法。
【解析】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第⑤段中“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照绿了”的内容可概括为:缅桂花;
第二空,结合第⑥段中“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雨下大了”的内容可概括为:雨天与友人小酌;
第三空,结合第⑥段中“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第⑦段中“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内容可知,表达出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13.考查对情感主旨的理解。
根据第⑥段“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等内容概括可知,雨季的昆明勾起作者淡淡的乡愁,作者那天的“情味”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根据第⑥段“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而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可知,作者对雨中打木香花及绿叶细致刻画,沉醉于雨中的美景,已然忘却了时间。据此可知,作者那天的“情味”还饱含着对昆明雨季中美景的陶醉和安逸闲适之意。
14.考查对句子特点的分析。
联系“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的内容可知,句中的词语使用得比较“平淡自然”,文中拾取琐事,如杨梅的个头、颜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恬淡而悠远,情蕴其间。句中“昆明的杨梅很大”“黑红黑红的”“起得真好”采用口语化词语,使人易于理解。
15.考查对比阅读。
题干要求比较写景抒情散文与托物言志散文的不同点。写景抒情散文:随意,情隐于景、重在感受与情思;托物言志散文:集中、突出相似点,情感与思想更明显些。对两种树,都要简要分析,有各类特点,意思对即可。
文中第⑤段对缅桂花不同的叫法,体现花香,写得比较随意、闲散;“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写与家乡的白兰比较,体现缅桂树高大;“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也会给各家房客们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写房东母女摘花、卖花、送花的美好、温馨、和谐。本段散散写来,将细腻的情味隐藏于具体景物中,重在传达对景物的感受、由景物引发的情思,这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
《白杨礼赞》中“那是……笔直的枝”,总写白杨树的外形和性格特征;“它的干……淡青色”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其余部分,具体写白杨树的性格特征。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写法。
16.①所画的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和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17.①仙人掌;②各类菌子;③杨梅;④缅桂花。 18.雨引起的淡淡乡愁,以及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解析】16.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开篇描述给宁坤的画,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7.本题考查从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总之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这样保险系数较大。具体包括:①仙人掌;②各类菌子;③杨梅;④缅桂花。
1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作者“忘不了”雨引起的淡淡乡愁,以及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19.(1)①1988年,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或:②2006年,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③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3)示例:三个儿童在放风筝。其中两人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而又充满希望。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或:一个儿童骑在牛背上放风筝。他一只手漫不经心地牵着缰绳,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牵着风筝线,抬头仰望风筝,目不转睛。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望天,似乎也被风筝吸引了。(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显出迷茫的神色:“你这是在放谁?”)
【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句式变换。划线两句的句式结构不一样,第一句的陈述主体是“世界风筝联合会”,而第二句陈述的主体是“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可以把第一句变成可让潍坊做主语,即“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或把第二句的主语变成国务院,即“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题2】本题考查材料的提炼与概括。通篇阅读材料,全盘把握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根据要求找出要点内容,找到关键词,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材料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可概括为:历史悠久;材料二“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可概括为:工艺精湛;材料二“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可概括为: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小题3】本题考查描述画面内容。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叙述性语言描述出来,在描述过程中,加入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使所描述的文字生动起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