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 一课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 一课一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5 12: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 D.富贵不能淫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空乏其身(kòng) 寡助(guǎ)
B.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妾妇(qiè)
C.富贵不能淫(yín) 畎亩(quǎn) 胶鬲(gé)
D.傅说(yuè) 百里奚(xī) 法家拂士(bì)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孙衍(yǎn)、张仪岂(qǐ)不诚大丈夫哉?
B.一怒而诸(zhū)侯惧,安居而天下熄(xī)。
C.往之女(nǚ)家,必敬必戒(jiè),无违夫子!
D.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jiàn)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畎亩(quǎn)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fú)
B.拂乱(bì)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C.域民(yù) 百里奚(xī) 富贵不能淫(yín)
D.傅说(shuō) 衡于虑(lǜ) 空乏其身(fá)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准则,标准)
D.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委屈)
二、填空题
6.《孟子》,“ ”之一,属 (体例)散文集,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伟大的 ,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被尊称为“ ”。
7.完成思维导图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父命之
③必敬必戒
④往之女家
⑤富贵不能淫
9.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10.《孟子 尽心上》中写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体现,与选文中哪句原话表达的意蕴相通?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两千多年来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对崇高人格的追求。请你从中任选一个角度,举例来说说你对大丈夫内涵的理解。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水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为诏救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①,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②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阔,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
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主于水安病笃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B.故天将降人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D.休侵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亮 身 率 诸 军 攻 祁 山 戎 陈 整 齐 赏 罚 肃 而 号 令 长 明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15.街亭之战,蜀国战败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五、翻译
16.用现代汉语翻译①②句子的意思,用“/”给③句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③何 夜 无 月 何 处 无 竹 柏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17.古今异义:
句子(加点词) 古义 今义
七里之郭 外城 姓氏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父命之
丈夫之冠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所以动心忍性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管夷吾举于士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天子先驱至
壁门士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寒暑易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何苦而不平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B.古今都是“所以”之意;
C.古义: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D.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过多、放纵;
故选B。
2.B
【详解】B.丈夫之冠guàn 故选B。
3.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C项“女”是通假字,通“汝”,应读作“rǔ”。
4.C
【详解】A.拂士(fú)——bì;
B.拂乱(bì)——fú;
D.傅说(shuō)——yuè。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D项“屈”意思是“屈服”。
6. 四书 语录体 思想家 儒家 孔孟 亚圣
【详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7.
【详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首先,先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次,分析证明论点:“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从攻方失利的角度分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然后,分析论点:“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从守方失利的角度分析阐明“地利”亦难比“人和”,即“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尾段,先在前两段举例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说理,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阐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最后,得出结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水到渠成。
《富贵不能淫》
先以景春之言“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确立批驳的靶子: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哉,他们能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然后用孟子所言进行立论,并提出两个方面的论述。从“……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中提出“以顺为道,妾妇之道”;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中提出要“行天下之大道”。并从反面得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前后构成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一开始先说“生于忧患”的道理。开头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六人的事例先摆事实;然后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个方面进行说理,得出“苦难造就人才”的结论。
然后再说“死于忧患”的道理,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来阐述“荒政安逸导致国亡”的道理。
《愚公移山》
文章开始先说背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从体积上表明山之大之广;“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从地理位置上表明移山之巨。两相表明,移山很不易。
然后是故事的开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移山的原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是献出的计策;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是释疑的过程。大家群策群力,要迎难而上。
接下来是故事的发展:先用河曲智叟的讥讽“甚矣,汝之不惠……”来讥讽愚公,接着愚公“……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即“山不加增而人无穷”进行反驳,表现出愚公移山之志的坚定。
最后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用“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和,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也就是说愚公精神感动了天地,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这一喜剧性结果表明“战胜自然”美好结局。
《周亚夫军细柳》
从“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可知,故事的背景是:匈奴入侵、三军守边。
从“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可知,上自劳军时,先“霸上军棘门军”,再“细柳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表现“霸上军棘门军”军纪涣散,“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从正面表现出周亚夫治军严明,“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则从文帝的反映表现出周亚夫治军严明,正面与侧面相结合,这与霸上军棘门军”军纪涣散构成对比。
从“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文帝的称赞其“此真将军也”与霸上、棘门军进行对比评价。
8.①真正、确实。 ②训导。 ③谨慎。 ④同“汝”,你。 ⑤使……迷惑。 9.①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②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
10.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1.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这既是民族传统也应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特别是做为领导者,更应做到如此,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不为一己私利而有损国家民族的利益,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大丈夫。
【解析】8.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可以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2)大意:父亲训导他。命:训导。
(3)大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4)大意:到了你家。女:同“汝”,你。
(5)大意: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淫:使……迷惑。
9.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安居”,安静;两个“而”,都表顺承;“熄”,同“息”,平息;“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重难点词语有:“是”,这,这个;“焉”,怎么、哪里;“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10.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先要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显达的时候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本文与之意思相同的语句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能实现理想时,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1.这道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意思是: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保持自己的操守。“富贵不能淫”可以举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的事例,“贫贱不能移”可以举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事例,“威武不能屈”可以举闻一多怒怼国民党特务的暗杀,江姐勇敢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誓死不屈的事例。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我们今天身处和平年代应该怎样保持“大丈夫”的气节来解说即可。
【点睛】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12.C 13.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敲而号令长明。 14.诸葛亮派马谡督率爸军前进(在前面行进),和张邰在衡亭大战。 15.(1)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
(2)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
(3)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
【解析】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句意是: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于:介词,在。
A.句意:未尝不叹息,对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而痛恨。于:介词,对于;
B.句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给某人。于:动词,给;
C.句意:曾在自家园子里射箭。于:介词,在;
D.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于:介词,从;
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时可结合句意以及语法结构来分析。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戎陈整齐”是述补结构,其后应断开;再结合本句的意思“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可知,断句应为: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敲而号令长明。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句式以及字词的意思:
使:派。督:督促。与:和。于:在。“与郃战于街亭”是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应是“与郃于街亭战”。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原文“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可知,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这是蜀国战败的一个原因;
再根据原文“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阔,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可知,因为诸葛亮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几乎无措,也即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导致蜀国战败;
根据“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可知,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也是导致蜀国战败的原因之一。
【参考译文】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派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所有的兵力来对抗。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背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大为震惊。魏明帝西迁坐镇长安,命令张郃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诸葛亮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几乎无措,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
16.①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①重点词: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
②重点词: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③句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根据句意,句子可断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
句子(加点词) 古义 今义
七里之郭 外城 姓氏
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池塘
委而去之 放弃 委任
委而去之 离开 到……去
亲戚畔之 内外亲属 姻亲成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地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 判断动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器 士兵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诚实
父命之 教导,训诲 命令
丈夫之冠也 成年男子 女子的配偶
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起用 送出,发生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选拔、任用 往上托,推举
征于色,发于声 征验,表现 走远路,打比方
而后喻 了解,明白 说明,打比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才 表示……之后
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来……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 进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出去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士兵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节日,节约
天子先驱至 先行引导的人员 走在前面引导
壁门士吏 营垒。 墙,像墙那样直立的山石
方七百里 方圆,指面积 方向
惩山北之塞 苦于 惩罚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曾经
寒暑易节 交换 容易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草木 毛发
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 不值得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理解加点字的古义时可结合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分析。
“七里之郭”的意思是: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古义为“外城”;今义为“姓氏”。
“池非不深也”的意思是: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池”古义为“护城河”;今义为“池塘”。
“委而去之”的意思是:守城者抛弃并离开了城池。“委”古义为“放弃”;今义为“委任”。
“委而去之”的意思是:守城者抛弃并离开了城池。“去”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去”。
“亲戚畔之”的意思是:内外亲属全都背叛离去。“亲戚”古义为“内外亲属”;今义为“姻亲成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意思是: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界就可以限制住的。“域”古义为“限制”;今义为“地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的意思是: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的意思是: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兵”古义为“兵器”;今义为“士兵”。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意思是: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诚”古义为“真正,确实”;今义为“诚实”。
“父命之”的意思是:父亲给予训导。“命”古义为“教导,训诲”;今义为“命令”。
“丈夫之冠也”的意思是:男子行加冠礼时。“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
“舜发于畎亩之中”的意思是: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古义为“兴起,指被起用”;今义为“送出,发生”。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意思是: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举”古义为“选拔、任用”;今义为“往上托,推举”。
“征于色,发于声”的意思是:心绪表现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征”古义为“征验,表现”;今义为“走远路,打比方”。
“而后喻”的意思是:然后才能被人了解。“喻”古义为“了解,明白”;今义为“说明,打比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意思是: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然后”古义为“这样以后”;今义为“表示……之后”。
“所以动心忍性”的意思是: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所以”古义为“用这些来……”;今义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意思是: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古义为“在国内”;今义为“进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意思是: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出”古义为“在国外”;今义为“出去”。
“管夷吾举于士”的意思是: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士”古义为“狱官”;今义为“士兵”。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的意思是:于是天子让人拿着使节去召周亚夫。“节”古义为“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为“节日,节约”。
“天子先驱至”的意思是: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先驱”古义为“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为“走在前面引导”。
“壁门士吏”的意思是:守卫营门的官兵。“壁”古义为“营垒”;今义为“墙,像墙那样直立的山石”。
“方七百里”的意思是:方圆七百里。“方”古义为“方圆,指面积”;今义为“方向”。
“惩山北之塞”的意思是: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古义为“苦于”;今义为“惩罚”。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意思是: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曾”古义为“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今义为“曾经”。
“寒暑易节”的意思是:冬夏换季。“易”古义为“交换”;今义为“容易”。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的意思是: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毛”古义为“草木”;今义为“毛发”。
“何苦而不平”的意思是:还怕挖不平吗。“何苦”古义为“愁什么”;今义为“不值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