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5 周亚夫军细柳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祝兹候徐厉为将军,军棘门。
B.将军亚夫持兵辑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C.至霸上及棘门军,直弛入,将以下骑送迎。
D.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军霸上(驻军) 彀弓弩(张开)
B.天子且至(将要) 匈奴大入边(侵入)
C.居无何(经过) 开壁门(营垒)
D.将军约(条约) 诏将军(下诏)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差别的一组是( )
A.使人称谢 非常感谢
B.明日,徐公来 明日这班车才能到达
C.天子先驱至 李大钊是红色革命的先驱者
D.上自劳军 他是个军人
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军霸上 上自劳军
B.介胄之士不拜 不闻天子之诏
C.上自劳军 劳其筋骨
D.居无何 居天下之广居
5.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大入边。
译文: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
B.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译文:军中将士披着铠甲,拿着锋利的兵器。
C.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译文:将军周亚夫手拿兵器说道。
D.介胄之士不拜。
译文: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
6.下列各句中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自/劳军 B.至霸上/及/棘门军
C.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二、字词书写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棘门( ) 弓弩( ) 作揖( ) 介胄( )
曩者( ) 按辔( ) 称谢( ) 被甲( )
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被甲
彀弓弩
天子之诏
按辔
持兵揖
介胄
曩者
棘门军
邪
三、填空题
9.文学常识填空。
司马迁(约前145—?),字 ,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与后来的《 》《 》《 》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 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同时,《史记》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称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本文节选自《 》,记述了从传说中 到 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 、十 、八 、三十 、七十 。撰写者 ,字 ,夏阳人, (朝代) 家。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军细柳( )
(2)上自劳军( )
(3)军士吏被甲( )
(4)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
(5)天子为动( )
(6)使人称谢( )
四、综合性学习
12.综合性学习。
班里开展“走近名人”综合性学习活动,并给出了备选的名人名单。同学们都积极参加这项活动。
备选的名人:高尔基、鲁迅、居里夫人、袁隆平、徐悲鸿、曹操、苏轼、朱自清、司马迁、郭沫若、老舍、蒲松龄、奥斯特洛夫斯基、毛泽东、杜甫、李白等。
(1)备选的名人里很多是著名作家,班里的书架上有不少他们的代表作。请从中任选一部,制作一张“名著推荐卡”。
书名 作者
推荐语
( )
(2)这是班长小明对班上同学“追星对象”的调查统计:对象属于影视歌星实力派占25%,偶像派约占54%,艺术之星仅占11%,有卓越贡献的中外名人只占10%。结合实际,请你替小明谈谈看法,用简洁的话写出探究结果。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试题分析:A改为:祝兹侯。B改为:持兵揖曰。C改为:直驰入。
点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2.D
【详解】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D.“将军约”中的“约”是“规定”,不是“条约”。故答案为D。
3.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古今义的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发生变化等。D项“军”的古今义都是“军队”的意思。A:告知;谢意。B:第二天;明天。C:先头卫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在前端的人。
4.B
【详解】A.驻军,驻扎/军队;
B.都是助词,的。
C.慰劳/使……劳累;
D.经过/居住;
故选B。
5.C
【详解】C句子的翻译不正确。本题重在考查文言文翻译。“将军亚夫持兵揖曰”应翻译为“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
6.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A项,应为“上/自劳军”;B项,应为“至/霸上/及棘门军”;D项,应为“其将/固可袭而虏也”。据此,答案为C。
7. jí nǔ yī zhòu nǎng pèi chēng pī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的考查。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注意“棘”“曩”“被”的读音。
8.pī gòu nǔ zhào pèi yī zhòu nǎng jí yé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揖”“诏”等字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再如“邪”不能读成“xié”,“被”的通假字等。
9. 子长 西汉 纪传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一百三十 鲁迅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司马迁,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司马迁家学渊博,后得以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三十八岁时,正式做太史令。后因为李陵辩护遭受腐刑。他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巨大折磨,为完成他父亲的遗愿撰写《史记》,并于公元前91年完成全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被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10. 《史记》 黄帝 汉武帝 本纪 表 书 世家 列传 司马迁 子长 西汉 历史学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据此填写作答。
11. (1)驻军、驻扎 (2)慰劳 (3)同“披”,穿着 (4)规定 (5)被感动 (6)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军,驻军、驻扎,名词作动词;劳,古今异义,慰劳;被,通假字,同“披”,穿着;称谢,古今异义,向人致意,表示问候。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2. 书名:《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推荐语:《水浒》是反抗暴政的英雄传奇.《水浒传》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的罪恶,反映了北宋时期农民生活的悲惨境况,揭示了“官逼民反”是导致梁山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并热情讴歌了梁山好汉的反抗斗争精神. 初中生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自己追星行为产生的原因,需要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
【详解】(1)本题是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2)回答材料题首先要仔细研读材料,明确主题;其次要联系教材的相关知识点;最好组织答案时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还要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本题考查的是追星和偶像崇拜、悦纳自我等内容。可以适当联系盲目从众心理予以解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