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阅读诗歌《雁门太守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是一首律诗,诗的前六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景叙事,最后两句“报”和“死”两个动词,前后呼应,直抒胸臆,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黑”一“金”,给事物涂上浓重的色彩,表现敌军的气焰嚣张和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两相比照,爱憎分明。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通过听觉、视觉描写,渲染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活用燕昭王在易水筑台纳贤的典故,抒发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B.《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C.“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道理,如《爱莲说》。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出自《春望》,作者是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
B.颔联以乐景写哀情,花开鸟啼本是娱人之物,但山河破碎、骨肉离散使诗人心中充满痛苦,以至于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了诗人心中感时伤世的沉痛之情。
C.颈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D.尾联诗人“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这种愁情皆因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诗人忧愤难解所致。
4.下列诗句与注释不一致的一项是
A.食物寒冷,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寒食东风御柳斜。)
B.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脉脉不得语)
C.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冷露无声湿桂花 )
D.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不知秋思落谁家。)
5.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二、填空题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 ) 燕脂( ) 车马喧( )
提携( ) 折戟( ) 不胜簪( )
殷勤( ) 谩( ) 嗟日暮( )
7.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 ,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 , 。
三、课内阅读
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将文中空缺处按原文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皆以美于徐公。
9.解释加点的字。
(1)折戟沉沙铁未销
(2)孰视之
(3)王之蔽甚矣
(4)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1.《赤壁》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文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简要分析一下这两篇诗文的内容与主题。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陆游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请仿照示例,找出本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燕脂”和“紫”,写出寒夜里战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的情景,表现了战斗的惨烈。
13.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手法,本诗的尾联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运用了“黄金台(即幽州台)”的典故,请说说两位诗人分别借“黄金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内容鉴赏。
A.“这是一首律诗”有误,《雁门太守行》不属于律诗,而属于七言古诗。“诗的前六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景叙事”有误,此诗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故选A。
2.D
【详解】试题分析:杜甫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3.D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分析。
D.由“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这种愁情”不仅因为与亲人书信中断,也因为战祸连连,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故选D。
4.A
【详解】A.诗句与注释不一致。“寒食东风御柳斜”意思是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寒食”是 节气名,而非“食物寒冷”。故选A。
5.C
【详解】C.诗的前三句写的是白天日落前的情景。“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不是“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故选C。
6. lú yān xuān xié jǐ zān yīn màn jiē
【详解】本题考查注音。
结庐——jié lú,意思是:建筑房舍,建造住宅。
燕脂——yān zhī,意思是:红色颜料。亦泛指红色。
车马喧——chē mǎ xuān,意思是:车马的喧嚣。
提携——tí xié,意思是:领着孩子走路,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或后进。
折戟——zhé jǐ,意思是:折断了的戟沉没在泥沙里。形容失败惨重。
不胜簪——bú shèng zān,意思是:簪子简直插不上。
殷勤——yīn qín,意思是:热情周到。
谩——màn,意思是:同“漫”,空,空谈。
嗟日暮——jiē rì mù,意思是:感慨时光匆匆。
7. 赤壁之战 周瑜 曹操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表明作者观点: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故涉及周瑜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
8.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9. 销:销蚀。 孰:同“熟”,仔细。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闻:使……听到 10.所有的官吏、大臣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11.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中的“小”,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赤壁》借“二乔”的可能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邹忌讽齐王纳谏》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点出君王容易受蒙蔽的事实,由已及君,以小见大,最后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解析】8.考查对原文的背诵默写。平时要养成多读多记的好习惯,才能轻松应对。注意“妾”“畏”字的写法。
9.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词类活用词:蔽:形容词用作动词,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通假字词,孰:同“熟”,仔细。
10.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刺,指责,议论。受:给予,付予。
11.考查对文章运用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理解。《赤壁》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使得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点睛】译文
甲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乙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12.[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字,写出了敌军人数众多,用浓重的色彩刻画出敌军的嚣张气焰。
[示例二]“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金”字,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用鲜明的色彩写出了我军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13.本诗的作者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土们誓死报国的决心;陈子昂则借“黄金台”,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这里的“黑云压城”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当时敌军到来,那气势如同天空布满“黑云”,凸显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敌军的嚣张气焰。第二句“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整装待发,突出了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的气概。
示例:首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1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内容,抓住主要意象分析,揣摩诗人借以寄托的主观情思。
①《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
②《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写出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诗人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