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5 13:0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三单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解衣欲睡 欲:______ 
(2)欣然起行 欣然:__________
       行:_____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___
(4)怀民亦未寝 寝: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_______ 
想要
高兴的样子
散步


交错纵横
形容水的澄澈
2.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B.盖竹柏影也
C.月色入户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A
解析:“步”是名词,步子。这里活用为动词,散步。
3.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月色入户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单扇的门
主要指人家
4.下列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宾语前置)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
D.解衣欲睡。(省略主语)
B
解析:本句是正常的陈述句,没有宾语前置。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示例: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答案示例: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6.文言名句默写。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而复杂感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号__________。
北宋______、______。和父亲_____、弟弟_____同列于“__________”,合
称“_____”。
苏轼文集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
书法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三苏
二、课内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面的问题。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
9.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结合文意,任选一个方面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的表现。
11.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
只是
考虑,想到
9.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示例: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翻译文言句子的5字方法
①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②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③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④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⑤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按照“留、替、调、补、删”的文言句子翻译方法,可归纳出以下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字词,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对照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10.结合文意,任选一个方面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的表现。
答案示例一: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景色之乐)
答案示例二:有友人相伴,悠闲漫步,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友情之乐)
答案示例三: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乐)
11.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解析: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由此可知有“赏月的欣喜”;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可知有“漫步的悠闲”;自比“闲人”,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答案示例: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12.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补写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注意要符合对联“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相称、节奏要相应、平仄要和谐、内容要相关”的特点。
13.从《记承天寺夜游》和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
容回答。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
答案示例:围绕“有闲情雅致,诗意地生活,心胸旷达,壮志难酬,英武豪迈,有报国之志等”回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作者当时虽然被贬,但仍积极乐观。文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旷达心境的语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苏轼在密州任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再现了一幅“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表现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0-21·新乡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自海康①适合浦②,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③并海④即⑤白石⑥。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⑦:“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⑧,复厄⑨于此乎?”稚子过⑩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选自苏轼《记过合浦》)
【注】①海康:郡名,即雷州。②合浦:郡名,即廉州,治所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③乘疍:乘坐疍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④并海:依海,沿着海路。⑤即:靠近。⑥白石:地名。⑦太息:叹息。⑧徐闻:县名,故治在今广东徐闻。⑨厄:困苦、灾难。⑩过:苏轼幼子苏过。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
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17.苏轼被贬到黄州四年后,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记
过合浦》写于苏轼晚年遭贬海南后渡海北归的途中。两文虽然篇幅都很短小,但
是都详细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试分别加以概括。
参考译文:
【乙】余自海康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乙】我从海康去合浦,赶上连日大雨,桥梁多被冲垮,洪水无边无际。从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船到了官寨,听说从这儿往西全被洪水淹没,没有桥梁、船只可以通行,也有人劝我坐疍船沿着海路到白石。这天是六月的最后一天,天空没有月亮,船停泊在海上。天水相连,星河满天,我坐起来环顾四周叹息道:“我为什么要多次经历这种危险!本来已经渡过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小儿子苏过在旁边鼾睡,呼喊他没有回应。我写的《尚书》 《易经》和《论语》的书稿都自己随身带着,世上没有其他版本。我摸着这些手稿感叹道:“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渡过一难!”不久果然是这样(意思是灵验)。记于七月四日合浦,那时是元符三年。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
共同,一起
大概是
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示例: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6.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解析:
根据阅读可知,描写月亮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其中把“月光”比作“积水”,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影”。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夜色的美妙,表达出苏轼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答案示例:
用比喻来描写月色。以积水喻月光,以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夜色的美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境界。
17.苏轼被贬到黄州四年后,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记过合浦》写于苏轼
晚年遭贬海南后渡海北归的途中。两文虽然篇幅都很短小,但是都详细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境,
试分别加以概括。
答案示例:
【甲】文中的苏轼在月夜下漫步承天寺中,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情怀的失意,也有自我排遣的旷达;【乙】文中的苏轼,在连日大雨中从海康去合浦,漫无边际的洪水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对自己屡次遭遇险境充满了感叹,但也有对未来坚定的信念。(意思对即可) 
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作者看到皎洁的月光,不免欣喜;“念无与为乐者”心中又感到孤独;“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为找到知音高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有共赏美景的悠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自解、自嘲之情。《记过合浦》中“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写出了苏轼被贬到海南岛这个荒蛮之地,多日大雨冲毁桥梁,无法通行,于漫天的洪水中产生忧虑之情;“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可以看出他想不通自己为何屡屡遭难,面对星河满天内心却一片迷茫;“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表现了苏轼不畏艰险,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