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24 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 24 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5 18: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愚公移山
一、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原句。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能够体现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聚室而谋曰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何苦而不平 D.人不知而不愠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始一反焉 有子存焉
C.操蛇之神闻之 虽我之死
D.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毕力平险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顺流而东行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聚室而谋 聚:_____________________
谋: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惩山北之塞 惩: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暑易节 易: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诸渤海之尾 诸: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且焉置土石 焉:____________________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______________
(8)其如土石何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固不可彻 彻: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句子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感其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文探究
(1)你觉得愚公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有很强的启发意义,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以神话故事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欧阳公多谈吏事
张芸叟①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②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③。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④,不可胜数。且夷陵荒远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迨⑤令三十余年,出入中外⑥。忝尘三事⑦,以此自将⑧。今日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以我自观,亮⑨是当年一言之报⑩也。”是时,老苏父子间亦在焉,尝闻此语。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 ,或问之,则答曰:“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选自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
【注释】①张芸叟:官至吏部侍郎,是欧阳修的晚辈。②吾子:对别人的一种尊称。③及物:造福社会。④枉直乖错:冤屈错误。⑤迨(dài):至,到。⑥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⑦忝(tiǎn)尘三事:很惭愧位列三公。⑧以此自将:拿这句誓言自勉。⑨亮:同“谅”,确实。⑩报:回应,应合。 任:担任,胜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免有请( )
②所未谕也( )
③尝闻此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属于“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中“一言”所指代的一项是()
A.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B.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C.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D.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4)作者在文末写“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二、1.D 2.B 3.B
三、(1)集合 商量 (2)苦于 (3)更替
(4)相当于“之于”(5)往哪里 (6)肩负、扛
(7)把……怎么样 (8)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9)通达,这里指改变
四、(1)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2)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4)你也太不聪明了!
五、(1)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2)示例:愚公移山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山”象征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守一个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3)说明了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对他的行为给予了肯定。
六、(1)①问询,请教 ②理解,明白 ③曾经
(2)(那时我)正年轻,不满足于学习,想找来《史记》 《汉书》阅读,但公家私人都没有。
(3)D
(4)写出了欧阳修“多谈吏事”对后辈的深远影响,从而表明“多谈吏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