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A卷 基础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B)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C)但我觉得,人们在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的同时,也会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D)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A.A B.B C.C D.D
2.下列加线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宛如(wǎn) 解剖(pōu) 不逊(xùn) 油光可鉴(jiàn)
B.凄然(qī) 捕获(bǔ) 教诲(huì) 杳无信息(yǎo)
C.烂熳(màn) 绯红(fēi) 匿名(nì) 抑扬顿挫(cuò)
D.喝采(hè) 畸形(qí) 诘责(jié) 深恶痛疾(w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津湖》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B.那些寄往杂志社的稿件如泥牛入海,一直杳无消息。
C.张口闭口“为人民服务”,这位正人君子台上一套、背后一套,实在令人讨厌。
D.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溺死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5.下列各句的句式变换,意思发生了变化的一句是( )
A.原句:要把文字工具熟练地掌握起来是很困难的。
变换句:要把文字工具熟练地掌握起来,不是很容易的。
B.原句:不能说这件事有成功的希望。
变换句:怎能说这件事没有成功的希望呢?
C.原句:这货价钱便宜,质量也不错。
变换句:这货价钱不贵,质量也还好。
D.他们应该有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改为特殊语序:他们应该有新生活,为我们所未生活过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______(xùn),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______(nì)名。……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______(piē)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6.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不 (xùn) (2) (piē)见 (3) (nì)名
7.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1)剖 (2)藏 (3)恶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的“大略”是大概的意思,“迁居”是搬家的意思。
B.“正人君子”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C.报纸、面貌、照相三个词语在文中的词性是一致的。
D.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9.根据提示默写。
(1) ,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
(2)馨香盈怀袖, 。(《庭中有奇树》)
(3)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青松的雄健挺拔的诗句: , !
(4)岂不罹凝寒? 。(刘《赠从弟(其二)》)
(5)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6)剧哉边海民, 。(曹植《梁甫行》)
(7)柴门何萧条, 。(曹植《梁甫行》)
10.简答题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1.鲁迅原名 ,浙江 人,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二、阅读与理解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2.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13.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巧题激趣
下面是两首宋人名诗,被拆散杂糅在一起了。你能在五分钟内,把原诗整理抄好,并写出原诗的诗题及作者姓名吗
暖风红杏游人来满园醉熏屐齿小
墙湖一枝青山楼柴扉久扣西楼外
几时关得汴州作春色苍苔印不开
应怜直把不住休歌舞出山杭州外
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①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②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③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④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痛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⑤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⑥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⑦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⑧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⑨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⑩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
(选文有改动)
15.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每空8个字)
①篡改歌词,欺负大华——② ——③母亲去世,遭受欺负——④ ——⑤深夜寻访,找到大华
16.大华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这个细节表现了大华怎样的心理?
17.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
18.文中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请找两处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9.“我”和大华,为什么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点回答。
三、感悟与表达
20.用欣赏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的同学,为其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小传,题目自拟。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字迹应工整,卷面应整洁。
参考答案:
1.C
【详解】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C项有误,语序不当,应该将“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和“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对调。
2.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D项的注音有误,“畸”应音“jī”。
【点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字音正误辨识,需要逐字审题,认真审读,注重积累。字音选择题可以通过排除错误答案的方法来达到解题的目的。
3.A
【详解】A.对象误用,“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B.使用正确,“杳无消息”指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C.使用正确,“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有时也用来讥讽假装正经的人;
D.使用正确,“深恶痛疾”指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故选A。
4.D
【详解】本题中A项中“迁涉”应为“迁徙”;B项中“碾转”应为“辗转”;C项中“通辑”应为“通缉”。D书写无误,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对句子含义的理解。ACD意思未变。B项的句子变换后,意思正好相反。原句是没希望,变换后,成了有希望。
6. 逊 瞥 匿 7. pōu cáng wù 8.D
【解析】6.本题考查字形。
不逊,bù xùn,意思是无礼。
瞥见,piē jiàn,一眼就看见了。
匿名,nì míng,没有写姓名或真实姓名。
7.本题考查字音。
解剖,jiě pōu,意思是对事物作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解剖也是一个医学、生物学用语,是指用特制的刀、剪把人体或动植物体剖开。
收藏,shōu cáng,使聚集在一起并保藏起来。
深恶痛疾,shēn wù tòng jí,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8.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形容故事情节。
故选D。
9. (1)攀条折其荣 (2)路远莫致之 (3)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4)松柏有本性 (5)老骥伏枥 (6)寄身于草野 (7)狐兔翔我宇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攀”“莫”“致”“骥”“枥”“宇”这几个字的写法。
10.“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我”,促使“我”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
【详解】本题考查情节识记和理解。从选段内容看,出自《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他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促使“我”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11. 周树人 绍兴 文学 思想 革命 狂人日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本题考查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
12.(2分)明 13.(2分)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解析】12.试题分析:前两句中的十四个字,只有“明”是表明田园意境特征的,其余的“汩汩流水浑”是描写流水,“一树高花”是描写花儿的,只有“明远村”中的“明”字概括了田园风光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点评:诗歌的语言相当精炼,高度概括,所以读诗时,一定要逐句体会,揣摩每个诗句中的每一个字,在描写什么事物,表现事物什么特征,表达人物什么情感。如果遇到用原文语句或字词填空作答的题目,则更要字斟句酌,仔细排查。
13.试题分析:“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从这个句子中的“云意不知”可以看出“诗人知道”“残阳好”。因此,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揣摩出来了,它表面是在埋怨,实则表达了对残阳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的思想感情,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抓住景色特点是揣摩人物情感的方法之一。
揣摩人物的情感,一方面借助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诗歌中有没有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诗句,抓住这些抒情句,也能将诗人的思想感情揣摩出来。
14.巧题激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识记。做此题首先注意把握关键词。如“暖风”,看到“暖风”二字,可以调动自己的思维,从自己的大脑中找到与之相关的诗句。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然后分析所给诗歌,看是否能够出现此句。再如“红杏”二字,很容易想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然后写出诗题及作者即可。
【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还要克服只记诗句,不记诗题及作者;诗歌内容和诗题、作者张冠李戴的毛病。
15.②黑夜遇袭,遭到报复 ④学习游泳,再次交往 16.表现大华想与“我”和好,又碍于自尊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17.(1)写出发现大华没有“报复”“我”,出乎“我”的意料,及表现了“我”的惊讶,又流露出“我”的感激,还传达出“我”的愧疚。(2)写“我”夜晚再次到护城河边寻找大华,这个举动一方面表现出“我”对大华的牵挂,另一方面凸显出“我”对大华有信心。 18.示例一:“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照应“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 “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示例二:“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照应“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示例三:“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照应“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 19.(1)“我”和大华曾因年幼无知互相伤害,而大华却能在“我”遭遇不不幸时,谅解“我”,包容 “我”;(2)“我”和大华虽心有芥蒂,却能不计前嫌,敞开胸怀,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3)“我”在大华最脆弱的时候能挺身而出,我们开始建立真正的友谊;(4)“我”和大华能够心心相通,心有灵犀,无需语言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并施以援手。
【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①②段写“我”篡改歌词,欺负大华;
根据第④段“④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痛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可概括为:黑夜遇袭,遭到报复;
第⑥段写“我”母亲去世,遭受欺负;
根据第⑨段“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可概括为:学习游泳,再次交往;
根据第 段写“我”深夜寻访,找到大华。
16.本题考查辨析描写手法及揣摩人物心理。
“眉毛往上挑了挑”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嘴唇动了动”则是动作描写;联系第⑧段画线句前“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可知,“我”想和大华说话可却开不了口,大华“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也是想和“我”说话、和好的表现,画线句表现了他想开口说话又不好意思的着急尴尬(想和好,又碍于自尊难以启齿)的心理。
17.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1)“竟然”为副词,表示出乎意料;根据语句“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联系第②段“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第⑥段“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可知,“我”曾篡改歌词,欺负大华;如今“我”生母离世,其他孩子们开始唱歌欺负“我”,发现大华没有“报复”“我”,出乎“我”的意料,及表现了“我”的惊讶,又流露出“我”的感激,还传达出“我”的愧疚。
(2)“又”指再一次;根据“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联系第⑩段,第 段“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可知,抚养大华的小姑去世,其生母要带大华回山西,大华跑到河边,在河边留下书包和鞋,人却不见踪影,“我”不相信大华投河自尽,于是夜晚再次到护城河边寻找大华,表现出“我”对大华的牵挂,凸显出“我”对大华抱有信心。
18.本题考查手法,找出两例前后照应的语句即可。如第⑨段“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写老师指派大华教“我”游泳,说明大华很会游泳;照应第 段“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写大华潜在河中,在“我”深夜寻访时见到大华。
再如第①段“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写大华一直跟着小姑生活,生母在山西生活;照应第⑩段“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小姑去世,大华生母想接大华去山西生活。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第⑤段“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第⑥段“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第⑦段“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可知,“我”和大华曾因年幼无知互相伤害,而大华却能在“我”遭遇不不幸时,谅解“我”,包容 “我”;
根据第⑨段“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可知,“我”和大华虽心有芥蒂,却能不计前嫌,敞开胸怀,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
根据第⑩段“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第 段“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第 段“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第 段“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可概括为:“我”在大华最脆弱的时候能挺身而出,我们开始建立真正的友谊;
根据第 段“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可概括为:“我”和大华能够心心相通,心有灵犀,无需语言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并施以援手。
20.无
【详解】1.首先应拟定文章的题目,确定文章的中心。
2.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的同学来作为写作对象。要了解自己想写的同学的个性特点,更要尽可能理解其内心世界。不要面面俱到,而应根据要着重表现的特点,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言行片段来够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注意片段本身应一定的相对完整性。
3.掌握传记文章的写作特点,所写事迹应具有真实性;确定好写作的顺序,它既可以是时间顺序,也可以是逻辑顺序,将几个片段按人物性格或品质进行顺序安排。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情况下应以记叙为主,适当加入一定的议论、抒情。
4.对审题正确,语言通顺,可在60—80分之间酌情给分。能够体现传记的特点,事件片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适当进行议论于抒情,则酌情给予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