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B卷提升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B卷提升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5 22:2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B卷 提升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垦(kěn) 主宰(zǎi) 倦怠(dài)
B.倔强(qiáng) 婆娑(suō) 虬枝(qiú)
C.伟岸(àn) 秀颀(xīn) 傲然(ào)
D.鄙视(bǐ) 参天(cān) 晕圈(yūn)
2.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长篇报告文学《大美昆曲》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D.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背影》一文表面上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B.《白杨礼赞》一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赞扬了我们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C.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D.法国作家罗素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
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南布依族每到三月三左右就有染花米饭的习俗。 。 。
。 。 。 。
①据说在布依族中流传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②云南花米饭有五种颜色,即红、黑、黄、白、紫
③传统的原始布依族花米饭均是手工制作,过程复杂,步骤多
④花米饭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色彩鲜艳,香味浓郁,美味可口,是布依族的特产
⑤从野生植物原材料的采摘、晾晒、清洗、水煮
⑥再到放入糯米浸泡、清洗、蒸煮、出锅阴干、密封储存,一步步都是纯手工完成
A.①⑤③②④⑥ B.②①③⑤⑥④ C.②④①③⑤⑥ D.③⑤⑥①②④
5.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 )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
A.扒 缩 扶 B.攀 蹬 扶 C.扒 蹬 搀 D.攀 缩 搀
(2)文段划线句子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6.理解性默写填空。茅盾《白杨礼赞》
(1)作者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的句子是“ , , , , , , ”。
(2)揭示主题,表达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的句子是“ , , 、 、 ”
7.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 ,原名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腐蚀》,短篇小说《春蚕》《 》,剧本《 》,等等。
8.你们团结中学举办“网络流行语与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流行语带有时代印记,如“工匠精神”“供给侧”等,彰显了国家改革发展历程。随着网络的日趋发达,像“蓝瘦,香菇”等却流行得莫名其妙,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
为认识流行语,你去邀请张老师于6月3日8点来该校作报告,你怎么说?
(2)刘延东强调,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重要。“十三五”期间要在全国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化学校语言文字教育。聚焦区域发展、“一带一路”等战略,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发挥语言对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作用。
如果学校要对网络流行语与语言文字的认可情况进行调查,看一下人们对此的态度问题,请你作出一个设计方案。
(3)针对于网络流行语与语言文字的问题,班里举行了主题辩论会。有人说:要跟着感觉走,将“流行语”进行到底的说法,对此,下面是一个同学的辩论。请你按照要求帮他修改一下。
流行语尽管是时代的折射,也是时代个体的内心表白。但是,真正能记录时代、反映时代的词语,才会被人们沿用。所以,对此,我们既肯定又否定。例如对于那些有内容、有内涵,能凸显时代特色的流行语比如“工匠精神”等可以学习,对于那些戏谑之词如“蓝瘦,香菇”等,就不能盲目追随。还要全面提高语言文字事业的创新发展,将二者互为补充。
①为表示尊重,开头应添加称呼及礼貌用语:
②画线句中两个关联词语运用不当,修改意见是: 。
③画曲线句子有语病,可修改为: 。(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与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10.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3)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1.以上语段选自《白杨礼赞》,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12.第(1)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词语有哪些?请写出两个。
13.第(3)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写法?"
14.第(3)段连用的四个反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背影
朱自清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5.根据第②段的拼音写出汉字。
狼jí
16.下列对第④段中画线词“踌躇”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因为父亲对“我”不放心。 B.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C.因为父亲要谋事,比较忙。 D.表现了父亲处事犹疑不定。
17.完成下面的表格。
“我”流泪的原因 “我”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 家境困难,祖母去世 ①
第二次流泪 ② ③
第三次流泪 看到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 不舍
第四次流泪 ④ ⑤
18.第⑥段中画线句中的动词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19.联系全文,分析“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感悟与表达
20.写作
生命如花,离不开雨露的滋润。生活中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深情的叮嘱,一个鼓励的眼神……点点滴滴,都如同清纯的甘露,滋润心田。请以“我心灵的甘露”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1.A
【详解】B.倔强(qiáng)——jiàng;
C.秀颀(xīn)——qí;
D. 晕圈(yūn)——yùn;
故选A。
2.D
【详解】试题分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第一个问号应为逗号,因为两句是一个问题。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D
【详解】D.“法国”错误,罗素是英国作家。故选D。
4.C
【详解】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①③⑤⑥联系紧密,①染花米饭历史,③交代传统的原始布依族花米饭,⑤⑥布依族花米饭的制作过程。顺序鲜明。因此选C。
5.(1)D
(2)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照应前文中的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选择,解答此题要理解词义。
扒:抓着,用手指紧紧扣住。
缩: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没伸开或伸开了又收回去;后退。
扶: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用手帮助躺着或倒下的人坐或立;用手使倒下的东西竖直。
攀:抓住东西向上爬;用手拉;抓住。
蹬: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踩,踏;穿(鞋、裤子等。
搀:指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
语段出自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要爬上月台给“我”买橘子,他的两手需抓住东西再向上爬,所以语段中的第一个括号内应为“攀”;随着他的两手攀着上面,两脚的动作为伸开了又向上收回去,一边用力攀爬,所以第二个括号内应为“缩”;当看到父亲抱起橘子走往“我”近前走时,“我”出于心疼父亲,用手轻轻架住他的胳膊搀扶他,第三个括号应为“馋”。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分析。
由语段中“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内容可知,当“我”看着父亲艰难的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因心疼和感激父亲而流下眼泪,为第一次流泪;
语段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是当“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因父亲离去第二次流泪,“又”字是对前文第一次流泪的呼应,突出了作者和父亲分别时对父亲的感恩、不舍和敬重之情。
6. 但是它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 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
【详解】本题中“朴质”“挺拔”“所不可缺”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7. 茅盾 沈德鸿 子夜 林家铺子 清明前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学生对茅盾作品的了解。
8. (1)示例:张老师您好!我是团结中学学生,为让大家对流行语有一个明确的认识,6月3日上午8点我们学校举行报告会,受学校委托,敬请您届时前来讲解指导,期盼光临!谢谢! (2)示例:可分别对学生、成人和老人三种人群展开调查,从认可、基本认可和不认可三个角度调查处相应的数据,然后进行比较。 (3)①这位同学,你好! ②将“所以”和“但是”互换。 ③还要全面推动语言文字事业的创新发展,将二者互为补充
【详解】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一题是一道邀请题。邀请他人时要介绍自己、讲明邀请的目的,然后发出邀请即可。必要时还可以提醒对方做好某方面的准备,同时注意语气委婉,称呼得当。第二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仔细阅读题目要求,从不同年龄或学识水平角度对网络流行语与语言文字的认可情况进行数据的调查,然后汇总、分析,得出结论。第三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词义角度分析病因,也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1)这是一个辩论,发言要有称呼,如“这位同学,你好”。(2)画横线的句子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应改为:所以,真正能记录时代、反映时代的词语,才会被人们沿用。但是,对此,我们既肯定又否定。(3)画曲线的句子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推动”。
9.B 10.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句意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ACD三项正确;B项有误,这一句描写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而不是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句的赏析。要找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所用修辞的特点,结合写作背景,整首诗的意思,加以赏析。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思是: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这一句写的是远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11.茅盾 12.倔强挺立、不屈不挠、力争上游、紧紧靠拢(写出其中两个词语即可) 13.先抑后扬 14.四个反问句逐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或者答“四个反问句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解析】11.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3月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2.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文章第1段中的“力争上游”“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等词语,都是对白杨树精神特点的概括,选择其中两个作答即可。
13.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文章第3段画线句子“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是“扬”,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美好品质是作者的真实用意。所以语句采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3段接连用四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第一句由树及人,第二句由白杨树的品质联系到北方农民,第三句进一步联系到北方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它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层层深入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其关系是由外向内,层层递进的。所以几个语句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
15.藉 16.D 17.①悲伤 ②父亲为自己买橘子。 ③感动④读父亲的信,又想起父亲的背影。 ⑤思念或愧疚 18.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19.背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文章的内容都是围绕背影来叙述往事的;背影凝聚着父子情,是父爱的象征,也是“我”理解父亲的原因。
【解析】15.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狼藉:释义为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声名狼藉(形容声名极坏);形容困厄、窘迫;也有糟蹋折磨的意思。
16.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1)本义。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做思量、考虑的意思;很得意的样子。
(2)语境义。结合“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可知,父亲因为要谋事,比较忙;本来没有时间送“我”,所以托付了熟识的茶房,并且“再三嘱咐”“甚是仔细”写出了父亲对“我”不放心;进而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爱,并且结合“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可知,父亲最终决定亲自送“我”,是因为不放心其他人送,进而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爱。并没有表现父亲的处事犹豫不定,故分析不合理的是D,选D。
17.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1)结合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祖母去世、家境苦难,内心感到悲伤。
(2)结合第六段“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知,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
(3)结合第六段“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知,看到父亲努力翻越月台去为“我”买橘子,内心感受到父亲的爱,故此时感情是感动。
(4)结合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可知,这次流泪是因为读到父亲的信,回想起父亲的背影。
(5)结合第七段“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可知,“我”和父亲两年多不见,并且读到信中父亲对自己身体的描述,感到父亲的苍老,内心有对两年未见父亲的思念,也有不能在父亲身边照顾、关心父亲的愧疚,故第四次流泪时的情感是思念或愧疚。
18.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1)手法判断。“攀”“缩”“微倾”都是动词,故可判断运用了动作描写。
(2)作用分析。“攀”“缩”“微倾”一系列动词具体、细腻描写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过程,结合“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可知,这些动词体现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而父亲攀爬月台是为了给“我”买橘子,进而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19.本题考查题目作用。
(1)结构作用。结合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可知,“背影”贯穿全文,全文围绕“背影”展开情节,表达情感,“背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文章的内容都是围绕背影来叙述往事的。
(2)内容作用。结合第六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知,父亲翻越月台去给“我”买橘子,留下了背影,这“背影”上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父爱的象征。而“我”因为这“背影”体会到了父亲的爱,流下了眼泪,这“背影”也是“我”理解父亲的原因。
20.我心灵的甘露
“男子汉要勇敢。”爸爸曾这样对我说。
我小时候胆子很小。晚上熄了灯,一个人不敢去厕所;白天妈妈要去超市,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我躲进卧室,关上门,手里拿着玩具枪,生怕有坏人闯进来。爸爸说:“你是男子汉,男子汉要勇敢!”
刚开始我不知道“男子汉”是什么意思,后来爸爸说的次数多了,我渐渐有些懂了,爸爸就是男子汉,他什么事情都能做,而且都是自己去做。于是,我对自己说:“我是男子汉,什么都不怕。”就这样,我的胆子渐渐大起来了,现在我已是朋友眼中的“罗宾汉”了。我心里明白,这都是爸爸鼓励和示范的结果。
“对朋友要诚实。”小胖曾这样对我说。
我跟小胖是发小,如今已有十几年的交情了。但是,我们的交情却险些因为我的缘故而中断。
两年前暑假的一天,我跟小胖约好到杨柳青镇游玩。出发前的一个小时,我想先玩一会儿电脑游戏,结果我玩上了瘾,就把跟小胖的约会抛到了九霄云外。小胖见我迟迟没出现,就打来电话,而我正玩得起劲,马上就要过关了,退出游戏实在可惜,于是就撒谎说我正在闹肚子,让他自己去玩,然后我却整整四个小时没有离开电脑。
没想到妈妈把真相泄露出去了,转天小胖气呼呼地质问我为什么撒谎。我解释了半天,他也没有原谅我。他说,他不想与不诚实的人交朋友。既然是朋友,那么对朋友就要诚实。我懊恼不已,诚恳地向小胖道了歉,并以实际行动挽回了我们的友谊。从此,他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人要自信,才能把事情做好。”张老师曾这样对我说。有一次,我参加数学竞赛,进考场前有些莫名的紧张。张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不用紧张,也不要考虑太多,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就行了。不管怎样都要相信自己,人只有自信,才能把事情做好。”结果我虽然没能拿到理想的名次,但我觉得发挥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张老师的话也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
家长、朋友、老师的话,时时在我的耳边响起,它们犹如一滴滴甘露,时刻滋养着我的心灵,成为我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详解】这道题给出的材料中,第一句话说得很清楚:“生命如花,离不开雨露的滋润。”把生命比作花朵,把人成长必需的养分比作雨露。作文题目中“甘露”前的定语“心灵的”,对“甘露”的范围做了限定。所以,审题时一定要明白“心灵的甘露”具体指哪些。材料中列举了能给人心灵以滋养的“甘露”: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深情的叮嘱,一个鼓励的眼神……写作前要结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自己经历过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哪些人的言行触动了自己的内心,生活中的哪些剪影给自己以深刻的影响,将这些“心灵的甘露”具体化、充实化,从而选择最有特色的内容作为素材,就不难写出理想的文章。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是第一步。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即对作文题目所显示的中心、范围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作全面审视。对于命题作文,其中心要依据对题目的分析来确定,因此,审题至关重要,写作前一定要“瞻前顾后”,审清其中的内涵,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来确立要表现的中心。否则,一旦“跑题”,即使语言非常生动精炼,内容新颖精彩,该文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得分更难以提高。
命题作文,选材得当,至关重要。对于题目来说,范围有大小之分,对于所写的事件来说,意义有深浅之分。一般情况下,小题应该“大作”,大题应该“小作”。“小题大作”是指题目比较具体,涉及的范围较小,涉及的人数较少的作文,对这样的事件如果作深入地思考和挖掘,往往包含着普遍的、深刻的、给人启发和教育的道理。“大作”就是要在事件的意义、道理、说明的问题上下功夫,动脑筋,细思考、深挖掘;“大作”就是要“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就是要言人所未言之言,道人所想道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