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 A卷 基础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B.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皆舌。
C.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棉不断,下起来没完……
D.密匝匝的细粹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殉(xùn)职 狭隘(yì) 热忱(chén) 鄙薄(bò)
B.纯粹(cuì) 干涸(hé) 坍(tān)塌 酬(chóu láo)劳
C.灼(zhuò)热 滑稽(jì) 恍惚(hū) 抽噎(yē)
D.附和(hé) 呻(shēn)吟 晕眩(xuàn) 突兀(wù)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锤炼 飓风 苔痕 坦荡如砥
B.吆唤 交卸 肆意 潜滋暗长
C.赋闲 星辰 狼藉 张目接舌
D.踌躇 荫蔽 震颤 深不可测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琐屑 飓风 一副画 祸不单行
B.赋闲 悬空 花骨朵 乱七八糟
C.惦记 苔痕 火碳梅 素未谋面
D.牛犊 石埠 标志牌 蹬堂入室
5.选择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
A.大毡(zhān)子 婆娑(suō) 主宰(zǎi) 虬(qiú)枝
B.无边无垠(yì) 开垦(kěn) 潜(qián)滋暗长 泛(fàn)出
C.旁逸(yí)斜出 参(cān)天 楠(nái)木 恹(yān)恹
D.外壳(qiào) 锤(chuí)练 倦怠(dàn) 坦荡如底(dǐ)
6.阅读《背影》中节选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______(a.走 b.跑 c.跳 d.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a.抓 b.揪 c.攀 d.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a.斜 b.倾 c.侧 d.歪),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甲]我赶紧拭干了泪。[乙]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丙]
(1)在文中三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上下文意,这句话应插在[甲]、[乙]、[丙]中的 处(只填序号)。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句话从 、 两方面描绘父亲的形象。
7.根据提示默写。
(1)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2)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3)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采桑子》)
(4) ,不觉船移。(欧阳修《采桑子》)
(5)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相见欢》)
(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朱敦儒《相见欢》)
(7) ,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8)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
8.作家的笔下,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请从《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永久的生命》等几篇课文中,任选其一,自拟一副对联,表达自己阅读的感受。每联不少于五言。
题目:《 》
上联: ,下联: 。
9.某班级开展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1)鉴于有作文中出现“给力”“点赞”“吐槽”等网络词语,学习小组内开展“作文中能否使用网络词语”的辩论。
正方认为:可以使用,因为这些网络词语不仅是人们心理的直接反映,而且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增强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请你作为反方,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观点。
观点:
(2)下面是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关于学校师生阅读的统计数据,请你仔细观察、思考后,简要概括出全校师生阅读情况的两个特点。
统计数据年份 师生整体阅读率 图书、报刊等传统方式阅读率 网络、手机等数字化方式阅读率
2016年 44.1% 50.1% 23.7%
2017年 59.3% 52.6% 35.8%
2018年 67.9% 55.9% 49.3%
特点:
(3)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学习已经离不开网络,请结合你的学习实践,谈一谈网络给你的学习带来的便利。(列举两点)
便利:
二、阅读与理解
阅读课文《背影》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0.概述选段的主要内容。
11.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1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请你说说两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三、感悟与表达
13.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笔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选取你周围的一种自然景物,仿照本文的象征手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参考答案:
1.A
【详解】B.皆——结;
C.棉——绵;
D.粹——碎;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对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字音的考查。
A.狭隘(ài),鄙薄(bó);
C.灼热(zhuó),滑稽(jī);
D.附和(hè);
故选B。
3.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的书写有误,应为“张目结舌”。
4.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一副画——一幅画;
C.火碳梅——火炭梅;
D.蹬堂入室——登堂入室;
故选B。
5.A
【详解】考查字音字形。B无边无垠(yín)。C旁逸(yì)斜出,楠(nán)木。D外壳(ké),锤炼,倦怠(dài),坦荡如砥。
6.(1)d c b
(2)丙
(3) 外貌(穿着) 动作(行动)
【详解】(1)第一空:
走:行走,经过。跑:两脚交互向前迅速跃进,很快地移动。跳:脚离地而欲落于前,越过障碍。穿:横着穿越过去。在此形容想要走到月台必须横穿铁道,应使用“穿”字;故选d。
第二空:
抓: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揪:用手抓住或扭住。攀:附着东西往上。握:手指弯曲合拢。在此形容父亲两手附在月台上借力向上爬,应使用“攀”字;故选c。
第三空:
斜: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倾:偏侧。侧:斜着。歪:不正,偏斜。在此形容父亲向月台攀爬的时候重心向左,身体偏侧,应使用“倾”字;故选b。
(2)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抽取出来的语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讲的是父亲混入来往的人群离开的场景;【甲】处前文“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写的是父亲攀爬月台时,“我”看到的背影;【乙】处后文“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写的是父亲抱着橘子返回的场景;【丙】处前文“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写的是“我”与父亲离别的场景,“我”目送父亲离开;抽取语句与【丙】处前文内容紧密联系,故应放在【丙】处。
(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语句中“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对父亲穿着的描写,为外貌描写;
语句中的“蹒跚地走”“探身下去”,描写的是父亲的行动,为动作描写。
7. (1)烟波江上使人愁 (2)似曾相识燕归来 (3)绿水逶迤 (4)无风水面琉璃滑 (5)倚清秋 (6)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7)常记溪亭日暮 (8)惊起一滩鸥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重点字:“逶迤”“琉璃”“倚”“倩”“暮”“鸥”“鹭”。
8. 示例:《背影》: 读《背影》仰慕大师文采; 感父爱体会人间真情。
【详解】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从提示中选择其中一篇文章题目,拟写成对联,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对联的特点是: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平仄;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主要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据此拟写为:读《背影》仰慕大师文采 感父爱体会人间真情。
9.(1)示例:不能使用。①网络词语存在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文化传承;②网络词语追求简便、新奇,甚至是粗俗化,违背了汉语的纯洁与美感;③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对今后的语言使用规范有害无益。
(2)①近年来,师生整体阅读率逐年增长;②近年来,师生数字化阅读率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传统方式阅读率的增长幅度。
(3)示例:①网络资源丰富,可以开阔学习视野,拓展知识面;②作为语文学习实践和训练的辅助工具(如读写软件);③便于搜集和储存广泛的学习资源,形成语文学习资源库。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辩论词。针对正方观点,提出反方观点,然后阐述理由。言简意赅,表达清晰,理由充分即可。
正方提出的观点是“可以使用”,理由为“因为这些网络词语不仅是人们心理的直接反映,而且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增强了趣味性和互动性。”作为反方,提出的观点就应该是“不能使用”。理由可以从语言使用的规范性、网络词语的粗俗等特质进行阐述。
示例:不能使用。因为网络词语是一段时期的产物,在产生上存在随意性、圈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很容易过时,且只在固定圈层内流行,不利于文化传承与人们的语言交流。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图表主要统计了2016年~2018年,全校师生阅读图书、报刊等传统方式阅读率和网络、手机等数字化方式阅读率变化情况。从图书、报刊等传统方式阅读率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是阅读率逐年增长的;全校师生阅读网络手机等数字化方式阅读率分别为:23.7%、35.8%、49.3%,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阅读率也是逐年增长,而且数字化方式阅读率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传统方式阅读率的增长幅度。
故可得出“近年来,师生整体阅读率逐年增长,师生数字化阅读率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传统方式阅读率的增长幅度”的结论。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学习实践,谈谈网络给你的学习带来的便利,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流畅,至少写出两点。
示例:①当我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不能自己解决时,我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取答案和解析,提高自己的成绩;②网络可以拓展知识面,如可以在网络上阅读文学作品;③可以与同学通过网络交流学习心得,还可以发表言论和文章。
10.示例: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 11.示例: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父亲为儿买橘的艰难情形,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12.示例:前一句是因父亲在如此困境下还这样关心我,使我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后一句是因父子分别,想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想到今后父亲艰辛而难过流泪,是惜别的泪。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等语句可知,本语段主要写了父亲在送别“我”时攀越月台去为“我”买橘子;可简要概括为: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
1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划线句中“攀、缩、微倾”等词语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联系前文“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可知,此句运用一系列的动词表现身为胖子的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不易,但是为了孩子(“我”),父亲还是去了,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次流泪。结合“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联系原文“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可知,流泪的原因是父亲在如此困境下还这样关心我,肥胖的父亲为给自己买橘子艰难地爬月台买橘子,看到父亲的背影,感受到父亲的爱,内心非常感动而流泪了;
第二次流泪。结合“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可知,此时父子分别,看到父亲离别的背影而流泪,想到和父亲分别了,很长时间不能见面了,这个泪水里有对父亲的不舍、依恋、依赖。
13.示例:树根在面对成就时,选择做默默的贡献者。成就越大,它就越向深土里扎。它居功不自傲,甘把自己的功劳给别人。我们身边有树根这样的人吗?是谁甘愿做树根响育我们成长?是我们的老师。
【详解】考查学生的微型写作能力。象征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此题选取一种自然景物,仿照本文的象征手法,字数150字左右。如,有人把老师比喻成红烛,有人把老师比喻成园丁,我却觉得老师更像树根。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有种特有的朴实气质。然而有的树根经过艺术家的雕刻成为了上等工艺品,有的树根却甘愿埋在地下。我曾问过老师为什么选择了后者,她笑着回答说:“如果我们全都变成了‘工艺品’,那么谁来哺育参天大树呢?”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崇高的心灵!我们难道不为这种奉献精神所感动吗?树高一尺,根老一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望着在自己之上的大树,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