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教学建议
1.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既要从文体上把握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又要从题材上抓住“逆境成才,居安思危”这一主题。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在文体方面结合议论文“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来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同时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从题材的角度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2.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朗读和朗读指导,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根。
文言文中的基础知识,即字词句的教学,应该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核心。教学中既让学生通过课堂朗读和教师的朗读指导,掌握文言文中的基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又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加以品读与探究,从而领悟作品的主旨。
3.引导学生从本文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其写作特色也传承了孟子一贯的写法。即“论证严谨,逐层推进,善用排比,气势磅礴,多用短句,有节奏感”。此外文中还善于通过典型示例阐述深刻的道理,比如文中开头“通过列举古代六位先贤历经贫贱、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阐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性格、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练的道理”。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反复品读,才能感受和体会。
4.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以读为主,以讲为辅。
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同时议论文教学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举家食粥,终成《红楼梦》的故事”。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文体特征以外,还需要求学生了解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第五单元已经学过说明文,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感受议论文独特的写作特点。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反复朗读本文直至背诵,初步感知文章的主旨。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②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
③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④理解文章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①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 (重点)
②理解文章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③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难点)
4.教学方法
①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反复诵读并结合课后注释在文中圈点勾划出重点词句。
②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孟子的资料。
③讨论探究法: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可以采用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决。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课前介绍一个典型故事“温水煮青蛙”让学生思考“青蛙为什么在开水里逃生,却在温水里死亡?”(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圣人,他对这个故事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常怀忧患意识会使人和国家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导致萎靡死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①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效果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情况。
②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落实情况。
2.听读课文,掌握句子节奏。
①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②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③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找出文中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并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部分
(论据)第1层:(1句)列举古代六位先贤起于贫贱的事例。(举例论证)
暗示:逆境也能成就人才。
第2层:(2句)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
(论证)第1层:(1—2)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亡(对比论证)
(论点)第2层:(3句)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问题探究:
1.相对于古人艰苦的生活环境,现代社会丰富的生活就缺少了对人的磨砺。有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我们已经过时啦。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觉得它还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示例: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十分丰富,很容易让人消磨意志、沉沦堕落。因此常怀忧患意识会使人和国家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导致萎靡死亡。尤其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没有古人那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但我们也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不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刚毅、坚强的意志,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人生的磨难,有所成就。
答案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清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没有现实意义,答案是肯定的。其次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常怀忧患意识会使人和国家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导致萎靡死亡”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虽然没有古人那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但我们也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不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刚毅、坚强的意志,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人生的磨难,有所成就。”解答时要注意观点正确,语言简洁。
2.文中列举了六位先贤历经贫贱、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为我们诠释了“逆境造就人才”的范例。而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是如何看待?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我认为“逆境造就人才”理由:身处顺境的人,在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萎靡堕落,使人失去上进心。相反,身处逆境的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容易磨砺人的意志,增强自己的上进心,最后有所成就。例如“曹雪芹举家食粥,终成《红楼梦》”“司马迁遭受宫刑而作《史记》”。
答案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清题目:在“逆境造就人才”还是 “顺境也能成才”中任选择一项并阐述理由 “我赞成……,理由是……”。其次注意观点正确,语言简洁,最好加上一个成功的范例更好。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答案示例: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砺。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即能通过各种困难的逆境来磨练自身的品格意志,增长自身的才能。当然也不能忽视客观条件,有时它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答案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清题目抓关键词“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同时结合课文内容来答: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主观因素是:“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其次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得出答案;再次用自己的话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主观因素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当然也不能忽视客观因素的存在。
(四)品味语言: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句子语法、翻译、思想内容的等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此句中的“苦”“劳”“饿”“空乏”“乱”在语法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处于贫困之中,使……受到扰乱”。“动”和“忍”则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受到惊动,使……坚忍”。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句子翻译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此句是在总结前面六位先贤的事例后提出的观点,意在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性格、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练。即能担当“大任”的能力。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句子语法、翻译、写法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此句中“过”在语法上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犯错误”;古今异义“喻”和“征”解释为“了解、明白”和“征验、表现”;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
句子可翻译为“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此句论述“生于忧患”,从正面论证忧困挫折对于一个人产生的积极作用,从而阐明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句子语法、翻译、写法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此句中的“入”在语法上动词作状语:解释为“在国内”; “出”古今异义:解释为“在国外”;
句子翻译为“(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此句论述“死于安乐”,由个人推及国家,从反面论证一个国家安于享乐、没有内忧外患所带来的危害。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反复朗读以及对议论文文体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感知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其次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味和揣摩,感悟“逆境出人才,多难兴邦”的道理。
总之,阅读议论文文言作品首先要反复朗读课文,其次根据议论文“三要素”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再次应注重品味文中的精彩语言,可从语法、修辞、写法以及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六)课时作业: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百里奚( )
法家拂士( ) 曾益( ) 孙叔敖( )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分析,同时注意平舌翘舌、边音鼻音的区别,特别是文言文中的古音字要准确的掌握。
答案示例: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法家拂士(bì)曾益(zēng) 孙叔敖(áo)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舌翘舌、边音鼻音的区别,特别是文言文中的古音字。例:“傅说”中“说”就是古音字:应读(yuè);“法家拂士”中“拂”:应读(bì)。
2.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百里奚举于市 举:
②必先苦其心志 其:
③曾益其所不能 曾: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解题思路:在进行文言实词的解释时,最基本也最关键的一点是平时的积累。积累时,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同时可以根据实词所在的句子进行揣摩判断,也可以结合语境来进行解释。
答案示例:①举:选拔、任用;②其:他;他的;③“曾”通“增”:增加;④喻:了解,明白;⑤出:指在国外;在外面。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最基本也最关键的一点是平时的积累。积累时,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句子语境进行解释。例如:①句译文:“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任用”举:选拔、任用;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题思路:解答文言句子的翻译时,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一般以直译为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字字落实,翻译时可采用“留、换、补、删、调”五种方法来翻译;同时要注意重要词语和句子特点,最后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句子翻译通顺、完整。
答案示例:①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②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③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常处忧愁患害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时,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一般以直译为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重要词语和句子特点,第①句中“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翻译为“所以……”“降”翻译为“下达”“大任”翻译为“重大使命”;第②句中“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第③句中“然后”翻译为“这样以后”“知”翻译为“明白”。最后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句子翻译通顺、完整。
4.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原文中的观点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此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鹄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重蹈覆辙。
解题思路:解答时首先认真研读材料概括主要内容,其次要结合原文内容,找出与材料中的故事相照应的句子,然后结合材料中的内容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解答时特别要注意观点正确,语言简洁。
答案示例:材料的内容印证了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观点。越王勾践面对逆境,不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刚毅、坚强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才干,最后复仇成功成就大业。相反吴王夫差面对顺境时,个人没有居安思危,国家没有忧患意识;整日莺歌燕舞,萎靡堕落,消磨着自己的意志,从而失去上进心导致国家灭亡。
答案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结合材料谈认识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概括主要内容,其次结合原文内容,找出与材料中的故事所照应的句子。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观点。最后结合材料中的内容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勾践面对逆境时的表现和结果以及吴王面对顺境的表现和结果。同时解答时特别要注意观点正确,语言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