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6 21:3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一着惊海天》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案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A.bǐn zháo zuò zài
B.lǐn zhuó zuò zài
C.lǐn zhuó zuō zài
D.bǐn zhuó zuō zài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舰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轻巧灵活”为褒义词。
B.“像”是连词,“海燕”是名词。
C.“几近”是数量词,“下滑”是动词。
D.“发动机的咆哮声”是偏正短语,“对准甲板跑道”是动宾短语。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保持纯洁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首鼠两端,更不能见风使舵。
B.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朗读者》,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像一道清流浸润人心,掀起了全民朗读的热潮。
D.初夏时节,安顺旧州山里江南百花争艳。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趋之若鹜。
4.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为推进中央的“双减”政策,教育部在全国12个省市区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B.将近80%左右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具有重大意义。
C.高安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明交通提升集中行动,极大地缓解了市内交通拥堵。
D.小强与小航参加学校乒乓球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他终于夺得冠军,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反射弧是种特定的神经结构,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②针扎到手指,手指缩回,这种痛觉传递、躲避反应依赖于神经调节,该过程主要通过反射弧完成。
③针扎到手指时,皮肤的痛敏感受器立即将痛觉信号转化成神经冲动,上传至人脑的感觉中枢,中枢获得这一信息则立即指示手指的肌肉收缩、躲避痛觉刺激。
④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从外周感受器接受信息,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将反映的信息送到外周效应器。
⑤以痛觉为例,其传导速度12-120m/s,所以我们几乎察觉不到信息传入与传出的时间差。
⑥其中,不同的神经纤维功能不同,传递速度也不同。
A.②①④③⑥⑤ B.②③①④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③①②④⑤⑥
二、综合性学习
6.阅读下列新闻,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今天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出席仪式并致辞。
9时许,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按照国际惯例,剪彩后进行“掷瓶礼”。随着一瓶香槟酒摔碎舰艏,两舷喷射绚丽彩带,周边船舶一起鸣响汽笛,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
第二艘航空母舰由我国自行研制,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目前,航空母舰主船体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该航空母舰将按计划进行系统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
7.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以下任务。
①当地时间11月19日,中国首批新冠疫苗“克尔来福”运抵巴西。②这批疫苗共有12万剂,这种疫苗由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科兴中维研发。③据外媒报道,这批疫苗是由土耳其货机运抵巴西圣保罗州瓜鲁柳斯国际机场的。④巴西圣保罗州州长约尼奥·多里亚前往机场迎接。⑤他在机场发表讲话称:“这将是帮忙拯救数百万巴西人生命的疫苗之一。”⑥多里亚同时强调,这批疫苗要等所有相关试验结束,拿到必要许可后才能投入使用。
(1)为避免重复赘余,请将第②句话改为一个单句,主语保持不变。
(2)这则消息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请用“||”标出。
①②③④⑤⑥
(3)依据两部分内容,为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XXXX起飞,预计XXXX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XXX!”
着舰指挥员:“航向XX,航速XX……”
飞行员:“明白!”
……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8.请从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9.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请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10.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至少答出2点)
11.选文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12.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今天,我们豪迈受阅
李选清 武天敏 胡君华
公元2009年10月1日。中国,北京,长安街。
清晨,东方,从古观象台一路向西,8000多名官兵和500多辆战车绵延2公里多,像一条凝固的铁流,等待着国庆60周年阅兵的庄严时刻。
上午10时,天安门广场,56门礼炮齐鸣60响。人民英雄纪念碑下,200名国旗护卫队员拱卫着五星红旗,迈着169个正步走向国旗杆基座。
169步,寓意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69年的不平凡历程。
169年,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多少英雄儿女血沃中华!
“敬礼!”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长安街上,受阅官兵引吭高歌,声震长空。
10时9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乘红旗牌检阅车驶出天安门,沿长安街缓缓东行。
这是胡锦涛主席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检阅三军部队。
这是中国在21世纪首次举行国庆大阅兵。
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受阅三军身上,流淌着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血脉。他们来自沃野平畴、深山密林、滔滔海洋、万里蓝天,汇集中国陆海空三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等全部武装力量的精华。
这是人民军队走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10年风雨征程,第一次向祖国、向世界全面展示新面貌、新阵容。
10时37分,胡锦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发表讲话后,千人联合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三军仪仗队第一军旗手朱振华,高擎八一军旗,走在最前列。随后,14个徒步方队排山倒海,陆续走来。
他们中,有风华正茂的三军院校学员方队,有从井冈山走出的“红一师”方队,有镇守岛礁扬威碧海的海军陆战队方队,有远翔千里突袭作战的空降兵方队,有荟革“国字号”反恐部队精兵的武警方队,有来自汉族、满族、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壮族、黎族、瑶族和羌族10个民族的三军女兵方队。
沙漠型、山地型、丛林型、两栖型、海洋型、空降型……受阅官兵色彩斑斓的新型数码迷彩戎装,仿佛祖国广袤多姿的壮丽国土。与10年前相比,这支队五中增添了国防生、直招士官等“国防新军”的身影,具有侦察监视、引导打击、潜水登陆和空中渗透能力的特种兵方队,更是首次成建制亮相。
长安街上,足音铿错,犹如山呼海啸。
“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痿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此时此刻,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中的深情告白,仿佛回荡在广场上空。
今天,天安门广场鲜花如海,红、黄两色的花束簇成中国军人的钢铁誓言:“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八一军旗,引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沿着先烈足迹,脚踏祖国大地,背负民族希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徒步方队背影远去,长安街上,传来30个装备方队隆隆开进的巨大声浪。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锡伯族战士丁辉,驾驶99式新型主战坦克,引领首次排成箭头状的铁甲方阵隆隆驶来。随后,96A型坦克、两栖突击车、履带式大口径自行加榴炮、自行榴弹炮、远程火箭炮等新型数字化装备,像钢铁长城,绵延横豆,展示中国陆战力量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雄姿。
临沧海,引长弓。新型舰空导弹、反舰导弹、岸舰导弹战车隆隆驶来。此时,在祖国万里海疆,人民海军舰队巍然列阵,悬挂满旗,向天安门致敬。在遥远的亚丁湾,海军护航编队新型战舰眺望东方,鸣响舰笛,向祖国致敬!
西北望,射天狼。两支新型地空导弹方队和空军新型机动雷达方队驶过天安门。他们是新一代国家防空“天网”的中坚力量,是我军未来国土防空作战的剑锋刀刃。
车辚辚,阵容新。通信兵方队、无人机方队、后勤装备方队首次出现在国庆大典。他们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电子信息作战新锐、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先锋,像电子丛林,像轻盈银燕,像移动城堡,亮相长街。
“爸爸要是活到今天,该有多高兴啊!”观礼台上,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烈士的女儿吉瑞芝对记者说:“当年中国积贫积弱,父亲为抵抗日寇侵略,只能变卖家产购买枪械,组织武装。看到今天盛世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装备,真让人忍不住像爸爸当年那样大喊一声:我是中国人!”
听到这里,胸前挂满奖章、两次负伤、两次截肢的新四军老战士吴成,想起解放战争中一次战斗,记忆犹新:“我们20人的突击队,用步枪、手榴弹攻堡垒,打了两天三夜。仗打赢了,突击队只剩下两个人,那时,我们多盼望有一门炮啊……”说到这里,老人眼里涌起泪花。
大国长剑,威风漂凛,中国战略导弹战车驶来了!
顿时,广场沸腾了。巍巍铁阵中,首次出现了第二炮兵“世纪新军”——长剑10型巡航导弹和新型中远程导弹的身影。最后通过天安门的东31甲核导弹方队,蕴含着雷霆万钧的力量,为滔滔铁流掀起一个震撼人心的巨浪。
壮哉!国庆大阅兵。滔滔铁流,如春天大河开融,如熔炉钢水倾泻,如黄河壶口瀑布夺路而下,如钱塘大潮滚滚而来……
观礼台上,来自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忘情地伸出手来,向身边的军人们祝贺致意。眼前这支全部是“中国制造”,近90%装备为第一次公开亮相的钢铁方阵,让他们激动不已……
世事沧桑。整整一百年前,1909年,两位法国摄影家拍下了天安门广场的第一张彩色照片:残破的城楼下,一辆人力车冒着寒风,匆匆而过。
那一年,正是清宣统元年。古都北京,笼罩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阴影下。正阳门上,外国士兵架起大炮,炮口指向紫禁城。直到40年后的开国大典,天安门的木梁上,还嵌着八国联军炮击城楼没有爆炸的3发炮弹……
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天安门广场铁流浩荡,宣告当代中国军人捍卫祖国主权、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展示震撼世界、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1954年,我作为南京工程兵学校的学员,参加了国庆5周年阅兵。1999年,我作为阅兵总指挥,组织了国庆50周年阅兵……”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新良对记者说:“从阅兵场上,我亲眼看到我军的‘小米
加步枪’变成了‘飞机加大炮’,变成了‘导弹加卫星’‘钢铁加芯片’,受阅的先进装备由单台单车抽组,到成建制、成系统亮相,这是多么大的变化!”
旌旗奋,风雷动。人潮惊叹未息,151架飞机组成的12个空中梯队展翅飞来。恢宏壮丽的阅兵乐章,进入了高潮。
“空警-2000”预警机,像背负青天的妮鹏,率领8架歼击机,准时飞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喷射五颜六色的彩烟,在蓝天铺展了一条约烂航路。
鹰击长空,威猛犀利。随后,国产新型轰炸机、加受油机、“飞豹”歼击轰炸机和歼-8F、歼-10、歼-11歼击机编队飞来,宣告中国空军进入以国产第三代战机为主力的新时代。
铁翼飞旋,惊雷滚滚。一支世界阅兵史上最大规模的直升机编队低空飞来。它们从北国边睡、南海天涯、茫茫戈壁、巍巍高原,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面八方,云聚国庆大典。
巾帼英豪,叱咤风云。15名中国首批女歼击机飞行员驾驭新型教练机飞来。中国的空中花木兰、云天娘子军,第一次飞过天安门广场,以浪漫激情写意蓝天。
空中受阅梯队,横跨长空75公里,雄风万丈,气势磅礴。
60年风雨,一甲子辉煌。56个方阵,象征56个民族。人民军队与共和国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时此刻,追思与细怀,光荣与梦想,决心与信念,在同一时空汇聚,都凝结在这情感的峰巅,抒写在这壮美的画卷!
13.这是一则______________,主要抓住_______________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记述了中国武装力量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在精心描写现场的同时,还讲述两位法国摄影家拍下了天安门广场的第一张彩色照片等历史事件,这在叙述方式上属于哪种?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纸媒能够抓住新闻背后相关的信息,将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新闻呈现给读者,结合全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数字的寓意。
(1)上午10时,天安门广场,56门礼炮齐鸣60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民英雄纪念碑下,200名国旗护卫队员拱卫着五星红旗,迈着169个正步走向国旗杆基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记叙重大事件现场,“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往往更珍贵,说说大阅兵仪式上人们“看得到的”是哪些,“看不到的”是哪些。说说记者写这些“看不到的”东西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①年少时家中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樱桃树。每年春天,樱桃树上总会挂满红得晶莹透亮的樱桃。摘一颗放到嘴里,令人唇齿留香、心旷神怡!
②有一年的春天,樱桃树开满了花,开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蜂蝶在樱桃花间飞舞,馋嘴的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樱桃那种特有的香甜味,就连在睡梦中,都是满树的樱桃在冲我微笑。
③一天早晨,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树枝摇晃的声响。我赶快爬起来,冲到院子里。竟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樱桃花间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经抽打完了,樱桃花像下雨一样落了一地。她正准备抽打另一棵樱桃树呢!
④我赶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母亲。任凭母亲如何解释,我都紧紧抱住她的双臂不放手。母亲无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花的用意了!”
⑤转眼间,樱桃花落了,两棵樱桃树都结满了青青的樱桃。尤其是我从母亲手中保护下来的那一棵,樱桃结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
⑥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那棵经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一颗颗樱桃仿佛一盖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而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我坚持不吃已经成熟了的樱桃,静候着那片青绿变成点点唇红。
⑦但结果令我失望,已经成熟的樱桃被吃光了,我保护的那棵樱桃树仍是满树青黄,并且树上的樱桃开始干瘪、变黑、脱落,渐渐的树干上的绿色也褪去,变得干枯,毫无生机。母亲告诉一脸失望的我:这棵樱桃树由于在春天花开得太多,又未经抽打,所以结的樱桃也太多。由于水分、营养供应不上,它累死了!
⑧母亲用牺牲一棵樱桃树的代价告诉了我一个道理:______。
(有删改)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18.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补写第⑧段母亲用牺牲一棵樱桃树的代价告诉“我”的道理。
19.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写当时情境中“我”和母亲的心理。(各不超过40个字)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
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为下文母亲“抽打”和“我”“护花”作铺垫。
B.母亲抽打开满繁花的樱桃树,是因为花开的太繁密,果实就会结得太多,水分和营养供不上,树就会死掉。
C.第④段画线句表明母亲明知樱桃花不抽打的结果,却依然尊重孩子的意见,目的是用事实让“我”懂得“抽打”的用意和明白做人的道理。
D.第⑥段,“我”坚持不吃已经成熟了的樱桃,是因为“我”不想向母亲低头,承认自己阻拦她抽打樱桃树是错误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凛”不要读半边,应读“lǐn”,“着”都是多音字,此处应读“zhuó”,“做”应读作“zuò”,“载”是多音字,此处读作“zài”。故选B。
2.C
C.“几近”是“几乎近于”的意思,是副词;故选C。
3.D
D.“趋之若鹜”本意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含贬义,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故选D。
4.A
B.重复赘余。“将近”或“左右”去掉;
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状况”;
D.句中的“他终于夺得冠军,为班级赢得了荣誉”中的“他”指代不明,可以把“他”改为“小强”或“小航”。
故选A。
5.A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通读这六个句子,可知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主要说明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原理”。
第②句“针扎到手指,手指缩回,这种痛觉传递、躲避反应依赖于神经调节”引出话题“神经调节”,应放在最前面;接着第①句承接第②句说明“反射弧”的结构;第④句根据第①句“反射弧”的结构顺序,介绍了反射弧的“信息传输过程”,故放在第①句的后面;第③句承接第④句,用“针扎手指”的事例具体说明“信息传输过程”;第⑥句进一步介绍“不同的神经纤维功能不同,传递速度也不同”;第⑤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不同神经的传递速度不同”,放在第⑥句的后面。故排序为:②①④③⑥⑤。
故选A。
6.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下水。
7.(1)这批疫苗共有12万剂,由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科兴中维研发。
(2)①②③||④⑤⑥
(3)中国首批新冠疫苗运抵巴西
8.①列举数据,“80%”“1000多架”“700多名”这些数据准确客观地介绍舰载机着舰过程危险之大。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限定时间范围,“绝大部分事故”限定事故发生的频率。这些语言有分寸,准确客观。
9.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10.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④从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成功着舰的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主题。(意思接近即可。)
11.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12.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13. 通讯 国庆60周年大阅兵 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10年风雨征程,第一次向祖国和世界展示新面貌、新阵容的壮观场景和豪迈气魄。
14.插叙。文章讲述两位法国摄影家拍摄下了天安门广场的第一张彩色照片等历史事件,以鲜为人知的史实和震撼人心的对比,体现出中国国防力量建设的沧桑巨变。
15. “56门”寓意56个民族,“60响”寓意建国60周年。 “169步”寓意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69年的不平凡历程。
16.人们看到的是现场,是台前,是人们所共见的一切:人民军队走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10年风雨征程,第一次向祖围,向世界全面展示新面貌、新阵容。看不到的是历史,是幕后,是记者现场萌生的遐思和畅想:“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趣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样写不仅叙述了现场慷慨激昂、震撼人心的历史场面,还铺垫了沧桑的历史进程、引导了读者思绪、营造了锋锵的情感氛圈。这些是摄像镜头、电视机没法告诉观众的。
17.文章记叙了母亲抽打开花的樱桃树被“我”阻止,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那棵被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被“我”保护的那棵樱桃树却干枯累死,从而使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18.示例:“只有懂得适当舍弃,你生命的行囊才会装满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或“青涩的青春只有经过抽打的磨砺才能逐步走向睿智与成熟。”或“只有懂得适当舍弃,成长的生命才最终能迎来收获 。”或“适当的舍弃,看似是一种失去,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更加丰厚的给予和回报。”
19. “我”:看,我的那一棵果实那么多,幸亏我执意保护;哼,你那棵就少多了,后悔了吧? 母亲:毕竟是小孩子,不知道樱桃树疯结的后果,过些日子你就会明白了。
20.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由物及人(或以花喻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主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1.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